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尿病足溃疡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足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血糖高是导致足溃疡的危险因素,在非外伤导致的足溃疡患者中约45%~60%有糖尿病史。15%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足。美国每年因糖尿病足导致的低位截肢者多于85,000人。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护理的费用占糖尿病护理费用的25%~50%。若足溃疡未引起足够重视,最终常导致截肢,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治疗方法如降血糖、清创、消炎、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降低致残率的方法。方法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内科治疗稳定病情的基础上,采用以创面清创换药,改善局部血运和促进局部组织生长,或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结果52例糖尿病足溃疡创面,除1例因溃疡坏疽创面较深大合并骨髓炎行截肢治疗,其余均顺利修复。随访,出现溃疡复发或有新的皮肤溃疡者8.5%,疗效满意率91.5%。结论在全身治疗稳定病情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创面处理和手术的综合治疗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早期愈合,缩短病程和降低致残率切实可行的方法。重视糖尿病足患者溃疡愈合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包括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感染。可导致下肢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严重者可因下肢坏疽而导致截肢、生活能力丧失和死亡。糖尿病足溃疡治疗较困难,预后不佳,为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2013年4月~2014年3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18例采用综合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与2013年4月之前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及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足溃疡创面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6月-2005年1月,笔者采用控制血糖、联合整形手术治疗52例糖尿病足溃疡皮肤缺损,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60486 糖尿病足溃疡治疗进展(综述);20060487 糖尿瘸患皮肤溃疡的治疗;20060488 糖尿病患足溃疡创面的综合治疗;20060489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皮肤改变的临床分析;……[编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将5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应用湿润烧伤膏换药,对照组(28例)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面积百分比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P0.05),第14、21、28天治疗组创面愈合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t=5.86、6.79、5.32;P值均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41.02±5.42)天,少于对照组的(56.31±7.65)天(t=2.87,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82.15%,高于对照组的57.14%(x~2=4.14,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5,(5):34-37
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女性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而该病也往往导致了女性性功能的障碍。相关研究显示,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比较复杂多样,本文就近年来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定义、女性糖尿病者性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基本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的皮肤护理与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供血不足、皮肤坏死溃疡、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随着糖尿病发生的逐年增多,糖尿病足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而且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糖尿病的学者注重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大大降低了截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碍(ED)与糖尿病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IEF-5对153例2型糖尿病患者ED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糖尿病相关因素与ED发生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发生ED的比例为60.13%,且年龄、糖尿病病程、TC、HDL-C、FPG、2hPG、HbAIC与IIEF-5明显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ED患病率高,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性E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冠脉搭桥同期瓣膜置换术,患者一般多为老年人,病程长,手术风险大,患者能否平安的渡过危险期,是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合并糖尿病及瓣膜置换在冠脉搭桥术中并不罕见。糖尿病不仅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冠脉搭桥术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现将武警总医院心胸外科一例冠脉搭桥同期瓣膜置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后1个月是否有PHN,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筛选出513例患者,其中111例发生PHN(21.6%)。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吸烟史、部位、皮疹面积、临床分型、前驱症状、早期治疗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糖尿病与PHN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HN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有吸烟史、发病诱因为精神/焦虑、初始治疗时间>7天、急性期重度疼痛和糖尿病史(OR=6.013、3.391、6.800、22.071、21.996、3.163, 95%CI:1.694~21.341、1.219~9.436、1.310~35.296、4.049~120.314、2.864~168.946、1.281~7.811,均P<0.05)。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发病诱因为精神/焦虑、早期治疗时间>7天、重度急性期疼痛、糖尿病是PHN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年,右手足溃疡10个月,左足跟溃疡2个月,于2002年9月5日入院。患者于1996年5月因腥部肿块、乏力、体重减轻,在当地医院做骨髓检查后确诊为慢粒细胞白血病,接受亚砷酸治疗,每日10mg静脉滴注,治疗约40d后骨髓像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2016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798例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类固醇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三餐后血糖水平,t检验比较类固醇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结果 798例患者中,类固醇糖尿病患者38例,年龄(66.86 ± 13.30)岁,显著高于非类固醇糖尿病患者[760例,(39.95 ± 17.01)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86,P < 0.01),但两组间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61,P = 0.20)。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伴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类固醇糖尿病组(χ2 = 12.25、19.25、32.69、21.47、16.70,均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激素用量、激素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糖尿病家族史是类固醇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 < 0.05)。0.50 ~ 0.74、0.75 ~ 0.99、1.00 ~ 1.25 mg·kg?1·d?1激素用量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组之间空腹血糖及三餐后末梢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早餐、午餐及晚餐后末梢血糖分别为(11.50 ± 2.90)、(16.02 ± 5.81)、(16.81 ± 4.52) mmol/L。类固醇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间空腹血糖及HbA1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74、9.92,均P < 0.01)。结论 年龄、激素用量、激素使用时间及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等相关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发生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类固醇糖尿病患者血糖主要于午餐后及晚餐后升高,空腹血糖及HbA1c升高不明显是类固醇糖尿病区别于2型糖尿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现状。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101例天疱疮患者资料,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21例)和非骨质疏松组(80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及累积量、免疫抑制剂应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户外活动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风险,同时分析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应用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 = 0.001,OR = 1.08,95% CI:1.03~1.14)、糖皮质激素累积量(P<0.001,OR = 1.72,95% CI:1.18~2.52)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户外活动(P<0.001,OR = 0.04,95% CI:0.01~0.21)是保护因素。骨质疏松组中13例(61.9%)、非骨质疏松组16例(21.6%)接受了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联合治疗。结论 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易伴发骨质疏松,高龄和糖皮质激素累积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是保护因素。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存在不规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复方玄驹胶囊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检测患者的AGEs及AngⅡ水平,研究其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其血糖控制正常的情况下分别给予复方玄驹胶囊和六味地黄丸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性功能恢复症状及勃起功能国际问卷(ⅡEF-5)评分。同时通过患者血清学检查(ELISA)法及放免法,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后AGEs及AngⅡ的变化。结果:复方玄驹胶囊治疗组患者的勃起功能、勃起功能国际问卷(ⅡEF-5)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AGEs及AngⅡ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对照组AGEs及AngⅡ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玄驹胶囊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疗效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液AGEs及AngⅡ水平为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常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足部畸形及外伤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性溃疡一直是临床的挑战与治疗难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广泛用于各种难愈性创面患者的治疗,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我科2012年11月—2013年10月采取封闭式负压吸引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宜宾地区糖尿病女性患者伴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糖尿病女性伴性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糖尿病女性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女性患者伴性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年龄(39.3±6.8)岁,糖尿病病史(11.3±6.8)年,空腹血糖水平(10.3±2.6)mmol/l,餐后血糖水平(14.7±1.9)mmol/l,糖化血红蛋白(9.3±2.3)mmol/l,12例糖尿病肾病,32例糖尿病神经病变,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糖尿病神经病变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糖尿病神经病变均为糖尿病女性患者伴性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糖尿病患者并发性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较高,而其主要高危因素为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一研究结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患者性功能状况及主要影响危险因素。方法:对339例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患者中术前性功能正常的患者119例,采用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评分(IIEF-5)对性功能正常的119例治疗后性功能状况进行调查,对患者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体积、体重指数(BMI)、是否有糖尿病病史、是否术后雄性激素阻断(ADT)治疗与性功能关注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19例患者中,粒子植入后勃起功能障碍32.77%(39/119)。轻度勃起异常的24.37%(29/119)中度勃起功能障碍34.45%(41/119),勃起功能正常的8.4%(10/119),勃起功能障碍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BMI、性生活关注、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ADT。其中术后ADT、年龄、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是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癌粒子植入后性功能状况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糖尿病、ADT、BMI、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有关;年龄、ADT、IPSS评分是勃起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LD)是有临床特征的少见皮肤病,累及0.3%的糖尿病病人,但也可见于非糖尿病患者。组织病理可见真皮胶原肿胀和扭曲。NLD 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和NLD 及其它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仍不清楚。作者对15例并发NLD 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从临床病理方面评价NLD 患者的微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15例NLD 中,Ⅰ型糖尿病14例,Ⅱ型1例;男1例,女14例。在糖尿病确诊前均无NLD,患糖尿病后诊断有NLD 的平均期限为7.7年。临床上所有NLD 患者,通过对皮损边缘的痛觉、轻触觉及踝反射、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急诊患者肝胆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急诊患者发生肝胆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6例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中T2DM患者中肝胆疾病的发病率为45.7%。发生肝胆疾病与无肝胆疾病者之间除了性别比例和吸烟状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和0.287)外,年龄、糖尿病病史、饮食控制、饮酒、BMI、FPG、TC、TG、HDL—C、LDL—C、GHbA1c、合并冠心病和脑血管病以及糖尿病治疗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性肝病危险因素有BMI、LDL-C、GHbA1c和合并冠心病(P〈0.05);保护性因素有糖尿病腐程和合并脑血管病(P〈0.05)。胆囊炎危险因素有TC、LDL—C和GHbA1c(P〈0.05);保护性因素有年龄和HDL—C(P〈0.05)。胆石病危险因素有TG和TC(P〈0.05);保护性因素为年龄(P〈0.05)。肝功能损害危险因素有重度饮酒、TC、GHbA1c和冠心病(P〈0.05);保护性因素有年龄和HDL—C(P〈0、05)。结论在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稳定血糖、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控制体重、中青年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对防治T2MD肝胆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