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患者女,29岁。面部红斑、丘疹、丘疱疹、斑块反复6年余,累及四肢、腰背1年余。曾被误诊为"面部湿疹"、"光敏性湿疹"、"激素依懒性皮炎",经组织液涂片麻风菌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予多菌型方案联合化疗。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瘤型麻风发生Ⅱ型麻风反应。患者女,43岁。因眉毛脱落11余年,全身散在红斑2年余,加重伴发热4 d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四肢有大小不一的斑疹、斑块及结节,双耳垂肥大,眉毛、睫毛脱落,右侧耳大神经粗大。无麻风病家族史,在省外务工11余年期间,被误诊为"脂膜炎"、"荨麻疹"及"银屑病"。皮损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为瘤型麻风。诊断:瘤型麻风发生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0岁。反复四肢、躯干结节、斑块伴发热半年,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感染"、"结缔组织病"。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真皮浅深层灶片状炎细胞浸润。真皮内血管、神经、汗腺周围可见泡沫样细胞聚集。特殊染色:AFB(+)、GMS(-)、PAS(-)、GRAM(-)。组织液抗酸染色镜检结果:右耳垂5+,右眉弓6+,右颧6+,下颌6+,平均细菌密度指数5.75。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患者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一直误诊误治,未正确诊断,皮肤科医生应加强对麻风的认识和警惕性。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7岁。全身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伴痛,高热1周。组织液抗酸染色查菌BI 3.40。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变薄,表真皮间无浸润带,真皮内成团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等浸润,累及脂肪层和附属器。2年前患者曾诊断为BL麻风,抗麻风联合化疗治疗1年。  相似文献   

5.
蔡晓丹 《皮肤病与性病》2007,29(3):F0003-F0003
我县于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目标,由于各级医务人员普遍缺乏麻防知识,医生能识别麻风的越来越少,近年新发现的3例麻风病例中都曾被误诊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来源所有病例均为我县确诊的麻风病例。1.2一般资料1988年后我县发现麻风3例,其中多菌型2例,少菌型1例,男2例,女1例,年龄12~32岁,平均25岁。病程6~96m,平均误诊时间41.3m。1.3误诊情况所有病例都曾多次在村医、卫生院及县级医院,个别在市级或省级综合性医院被误诊过。误诊病种有体癣、花斑癣、玫瑰糠疹、接触性皮炎、环形红斑、蕈样肉芽肿、皮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最…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6岁。全身皮肤棕黄色丘疹、结节4年,近一年来曾在当地诊所按"湿疹、银屑病等"予强的松等药物(强的松剂量从每天10 mg到30 mg不等)治疗。近2周停用强的松后于1周前开始出现高热及红色斑片、结节、水疱、脓疱、破溃。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皮突变平;真皮血管、附件周围大量泡沫细胞,大空泡团灶性浸润,淋巴细胞量少,皮肤附件减少。抗酸染色:5+(部分杆状,部分粒状),浸润面积:6/10。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5+)(6+)。诊断: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6岁,全身红斑、结节10年,加重1个月。患者曾多次于外院就诊,以"皮炎""泛发性湿疹""结节性红斑"治疗,无明显好转。双侧眉毛、睫毛脱落,全身大小不一红斑、结节,两侧尺神经、左侧腓总神经轻度增粗。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深部血管周围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中可见泡沫样细胞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麻风结节性红斑。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3岁。躯干、四肢红斑、结节、水疱伴疼痛7天。结合其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诊断为II型麻风反应,给予沙利度胺、糖皮质激素等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6岁。面部、四肢多发性暗红色丘疹、结节1年。曾在当地医院误诊为痤疮。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下"无浸润带",真皮内见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及泡沫细胞。抗酸染色(4+)。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相似文献   

10.
目前麻风已经比较少见,我科诊治1例界限类麻风患者,在当地医院曾被误诊为“药物性皮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瘤型麻风误诊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35岁。颜面、耳、躯干、四肢皮肤发生斑疹、结节8个月,曾误诊为“结节病”、“神经纤维瘤病”、“蕈样肉芽肿”,经皮损切开涂片抗酸染色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  相似文献   

12.
Ⅱ型麻风反应误诊误治1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告1例误诊长达2年的瘤型麻风合并Ⅱ型麻风反应病例.患者女,32岁.面部和四肢反复出现痛性红斑、结节,伴有发热、左前臂疼痛2年.曾诊断为变应性血管炎和结节性血管炎,口服甲泼尼龙片和10%碘化钾溶液后好转,停用后病情反跳.体检:T 38.2℃,双侧眉毛全部脱落.左侧前臂屈侧正中部压痛明显,伸侧温度觉丧失.面部、双上肢和双下肢对称分布多发新旧不一的水肿性红斑、结节,压痛明显.诊断:瘤型麻风,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0岁,头面、颈前红斑、结节、鳞屑2年。1年前患者面颈部出现麻木感,伴双侧眉毛、睫毛脱落,在外院按慢性光化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效果不佳。皮肤科情况:头面、颈前见浸润肥厚性斑块、结节,表面覆少量鳞屑,双眉近鼻梁侧眉毛脱落。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皮肤附属器减少,真皮内较多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形成大片的肉芽肿,抗酸染色阳性。诊断为界限类偏瘤型麻风。  相似文献   

14.
Ⅱ型麻风反应为首发症状的瘤型麻风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Ⅱ型麻风反应为首发症状的瘤型麻风临床上比较少见,且容易被误诊,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2岁。全身反复起红斑、结节,伴高热2年,双足麻木、闭汗半年。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全身散在出现红斑、结节,直径约1~3cm,无瘙痒、触痛及破溃,伴有疲乏、食欲减退及高热,体温有时可高达40℃以上。在当地医院按风湿热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地塞米松,1周左右体温降至正常,红斑、结节消退。但停药后10d左右上述症状再次出现,继续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安痛定,病情再度缓解。2年内反复发作10余次。半年前双足出现麻木、闭汗,皮肤无破溃,在当地…  相似文献   

15.
对2014-2017年发现的6例瘤型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瘤型麻风均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及病理特征,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30~60岁,病史1个月~40年。皮损类型主要为结节、丘疹。面部均累及,累及四肢的有4例,累及躯干的有2例。4例患者有神经受累现象,1例出现肢体疼痛,1例出现右下肢反复溃疡。组织病理学符合瘤型麻风特征。我市虽为低风险地区,早发现、早治疗仍是麻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19岁。四肢反复出现疼痛性红斑伴发热1月。患者于2006年1~10月先后4次在外院住院治疗。曾诊断为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Sweet综合征,并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最终突发昏迷及消化道出血于同年11月抢救无效死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并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及核尘,部分血管扩张、充血,可见红细胞外溢,切片抗酸染色阳性。最后诊断: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7.
9例麻风患者临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区自1996~2006年确诊麻风患者12例,其中9例在确诊前均有明确的误诊史,占75%,为了进一步探讨麻风患者的误诊原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作者就9例麻风患者的临床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所有资料均来自我院麻风患者病历,男4例,女5例,年龄29~6岁。详细资料见表1。表19例麻风患者临床资料病例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延迟期(月)误诊医院I级II/III专科初发症状误诊疾病发科室现时发间现1男65BL101胸背红斑、不痒玫瑰糠疹、环状红斑专科医院1996.82男68BB231面部红斑过敏性皮炎专科1996.113男36BL3712双小腿麻木、2年后面躯干出现红…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9.
瘤型麻风现已少见,我科于2004年10月见到1例曾被误诊为静脉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2岁。全身皮肤结节1年半,加重伴发热2周。曾以脂膜炎治疗无效。双侧眉毛外1/3稀疏,躯干及四肢泛发鲜红或暗红色结节,两侧腓总神经增粗。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3+)~(4+)。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下可见一狭窄的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均可见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有脓肿及坏死,可见大量泡沫细胞,皮下组织有脂膜炎样改变及血管炎改变。诊断:①瘤型麻风,②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