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男,62岁.因乏力6个月,全身出现包块,溃烂,结痂4个月余入院.皮下结节脓液真菌培养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予以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两性霉素B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体外真菌药敏结果和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调成菌悬液并转移至药敏培养基中混匀,然后将混匀的酵母菌悬浮液接种到ATBTMFUNGUS 3酵母样真菌敏感性检测试纸条上孵育,可以通过肉眼判读杯状凹中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获得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同时临床观察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84株马尔尼菲篮状菌均显示两性霉素B MIC<0.5 mg/L,伊曲康唑MIC<0.125 mg/L,伏立康唑MIC<0.06 mg/L。73株(86.90%)马尔尼菲篮状菌显示氟康唑MIC≥1 mg/L。69株(82.14%)马尔尼菲篮状菌显示氟胞嘧啶MIC≥4 mg/L。药敏结果显示马尔尼菲篮状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MIC均处于低水平,而对氟康唑和氟胞嘧啶MIC均处于高水平。84例患者中有7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者均死亡,77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中74例治疗好转,治疗好转率96.10%。两性霉素B治疗组好转率96.88%,伏立康唑治疗组好转率92.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可以选择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不推荐选择氟康唑和氟胞嘧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9株临床分离PM的酵母相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②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联合用药或单独给药。结果:①体外药敏试验: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是0.002-0.064μg/mL、0.012-0.250μg/mL,无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1株,敏感株8株.MIC值范围是1.500~32.000μg/mL。两性霉素B的耐药株4株(44.4%),MIC值范围是0.047~2.000μg/mL。②临床疗效:6例患者(其中2例合并艾滋病)接受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共4~12周,好转率达66.67%。好转后口服氟康唑及伊曲康唑0.5~1年。3例患者予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好转率达33.33%。结论:受试菌株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差。但对病情严重的播散性PM病患者如尽早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病情较轻的患者,可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或酮康唑0.5~1年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用E-test抗真菌药敏试条研究酮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菌丝相的敏感性,判定MIC值。结果5种抗真菌药对PM菌丝相均具良好敏感性,尤以伊曲康唑为优。马尔尼菲青霉的药敏度为临床上选择有效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E-test法对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进行体外药敏检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E test抗真菌药敏试条研究酮康唑、伊曲康唑、5 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PM)菌丝相的敏感性 ,判定MIC值。结果5种抗真菌药对PM菌丝相均具良好敏感性 ,尤以伊曲康唑为优。马尔尼菲青霉的药敏试验为临床上选择有效药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生化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酵母相生化及药敏特性。方法:14株野生菌株和16株人感染株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分别进行生化和抗真菌药药敏检测,分析其生化反应特点。结果:全部菌株均能同化葡萄糖、海藻糖、赤藓醇、麦芽糖和纤维二糖,均不能利用硝酸盐且尿素酶试验均阴性,野生株和人感染株生化反应总体无差异(P>0.05)。抗真菌药的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和两性霉素B。人感染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低于野生株(t=191.5,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生化表型基本相同;在临床治疗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时,应根据抗真菌药敏测试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0岁。左小腿斑块、结节1年半。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临床表现为左小腿斑块、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肉芽肿性炎症,见大量嗜碱性小体线状分布于空泡边缘。予伊曲康唑胶囊200mg,2次/d口服,连续3个月,静滴两性霉素B脂质体20d,后改为伊曲康唑口服液至总疗程6个月治愈停药,随访2年未见复发。临床诊断:皮肤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对马尔尼菲青霉黑素合成的影响及黑素化是否影响马尔尼菲青霉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方法 将马尔尼菲青霉临床分离株GXMU121011分别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37 ℃培养7 d,观察左旋多巴不同浓度(0.1 ~ 10.0 mmol/L)和马尔尼菲青霉不同接种密度(1.0 × 105 ~ 1.0 × 107 cfu/ml)对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生成的影响。用纸片法进行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分别测定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8株马尔尼菲青霉菌株在含左旋多巴和不含左旋多巴培养时的抑菌圈大小。 结果 左旋多巴浓度由0.1 mmol/L增加至1.0 mmol/L时,马尔尼菲青霉菌落变黑程度随之增加;左旋多巴浓度处在1.0 mmol/L或3.0 mmol/L时,菌落最黑,左旋多巴浓度继续增加时菌落黑化程度减轻,左旋多巴浓度在10.0 mmol/L时菌体出现轻微皱缩的现象。菌落颜色随着接种菌密度的逐渐升高而加深。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含左旋多巴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抑菌圈平均直径均显著小于不含左旋多巴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P < 0.05)。 结论 左旋多巴的浓度和接种菌落的密度影响马尔尼菲青霉黑素的生成。黑素化培养可以降低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皮肤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8月—2011年7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9例AIDS并发皮肤疾病的患者,分别从皮损、皮损组织病理和微生物学等方面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9例AIDS患者并发皮肤疾病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毛囊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单纯疱疹感染、带状疱疹及脂溢性皮炎等,这些皮肤并发症分别具有各自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结论:AIDS并发皮肤疾病类型多样,多种检测技术融合有助于深入认识上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以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及耐药率,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资料、临床标本,对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点、药敏实验结果、耐药情况。结果患者以青壮年男性、性接触传播、小学或初中文化,农民或无业人员为主,多数患者CD_4~+T细胞计数小于50 cells/μl,接受ART的患者CD4+T细胞平均数大于未接受ART者。马尔尼菲篮状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酮康唑(20.0%)、氟康唑(10.0%)、伊曲康唑(6.7%)、5-氟胞嘧啶(6.7%)、伏立康唑(3.3%)、卡泊芬净(0.0%)、两性霉素B(0.0%)。结论性活跃人群、低文化、低收入人群易患艾滋病,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艾滋病患者CD_4~+T细胞小于50 cells/μl时易患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早期接受ART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重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建议首选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进行抗真菌治疗,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尿嘧啶、伏立康唑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