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125在不同孕期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母婴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妊娠全程在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就诊且存在GBS生殖道感染的12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首次确诊GBS生殖道感染的时间不同分为孕早期组(n=30)、孕中期组(n=43)和孕晚期组(n=4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各组血清miR-125水平;收集三组GBS感染孕妇妊娠不良结局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并分析母婴不良结局与血清miR-125的关系。结果 GBS感染孕妇和GBS非感染孕妇血清miR-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miR-125对孕妇GBS生殖道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AUC:0.768,95%CI:0.72~0.856,P=0.015,截断值:1.2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4%和82.63%)。血清miR-125在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GBS生殖道感染孕妇妊娠不良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各组GBS生殖道感染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经Pearson相关分析法得知,血清miR-125与GBS生殖道感染孕妇妊娠不良结局相关性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GBS生殖道感染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呈明显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iR-125在生殖道GBS感染孕妇中明显高表达,有望成为该病的有效诊断学指标,且与孕期及母婴不良结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产妇孕中、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围产结局及性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HDCP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另取60例同期分娩的健康产妇设为对照组,统计并比较两组产妇孕中和孕晚期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性生活质量及围产结局的差异,并分析血脂水平与围产结局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孕中、孕晚期TG水平明显较高,孕中和孕晚期TC、HDL水平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剖宫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孕中和孕晚期TG、HDL、LDL是HDCP产妇早产的独立正相关因素,孕中和孕晚期TC是HDCP产妇早产的独立负相关因素;其他不良围产结局与孕中和孕晚期血脂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产后性生活质量降低,并造成不良围产结局。孕中和孕晚期TG、HDL、LDL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孕中、孕晚期TC是早产的保护因素。临床应密切监测血脂变化,及时干预,以减少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性科学》2019,(12):45-49
目的探讨孕期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术(TCT)检查及其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产检的且经HC-II检测及HPV分型检测为HPV感染的175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7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根据配对原则随机抽取175例无HPV感染孕妇作为对照组。均进行TCT检测,并统计检测结果,另随访至分娩,观察妊娠结局及不同孕期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至分娩,观察组母体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12.00%(21/175)、6.47%(11/170),对照组母体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86%(5/175)、1.14%(2/1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孕妇在HPV检测孕早、中、晚期的构成比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TCT检测为NILM/正常范围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TCT检测为ASC/AGC、LSIL、HSIL及SCC/AC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TCT检测均未发现AECFN与ACIS;经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年龄35岁、流产史、TCT检测为HSIL或HCC/ACA、HPV感染高危型、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均是母体及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77、3.043、3.010、3.111、2.721、3.034、2.951、2.721、2.499、2.641、2.754、2.724、2.965、2.930,均P0.05)。结论对孕期HPV感染者行TCT检测可有效筛查宫颈病变,且TCT检测为宫颈高度病变及癌变、HPV感染高危型、高龄产妇、流产史、妊娠合并症均可诱导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临床工作者可据此对孕妇及早给予预防处理,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性科学》2019,(12):121-124
目的探讨患者HPV感染分型检测及母婴传播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如皋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20例妊娠合并CIN II/III级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2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均实施HPV感染分型检测。另回顾同时间段在医院妇产科产检的120例健康孕妇,记为对照组。统计HPV感染分型检测结果,对比疾病组和健康组母体、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析影响妊娠合并CIN II/III级患者母体及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共有105例经检测明确有HPV感染,其中高危型、低危型和混合型感染的构成比分别为52.38%、40.95%、6.67%,其中高危型HPV感染中以HPV16、HPV18、HPV58构成比较高,多重感染中以HPV16/18、HPV16/58、HPV18/58构成比较高;低危型HPV感染中以HPV6、HPV11、HPV44构成比较高,多重感染中以HPV6/11构成比较高;混合感染中以HPV6/16、HPV6/11构成比较高;疾病组母体及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健康组(P0.05);CIN III级、年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HPV混合感染和HPV高危感染均是母体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OR=6.110、6.945、4.200、5.053、4.797、5.124,P0.05);母体CIN III级、母体年龄35岁、母体妊娠期糖尿病、母体妊娠期高血压、分娩孕周36周、母体合并阴道炎、HPV混合感染和HPV高危感染均是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OR=4.096、4.323、4.362、4.200、4.362、4.341、4.778、4.836,P0.05)。结论妊娠合并CIN II/III级患者HPV感染率较高,以HPV高危型感染最为常见,均可增加母体和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miR-191-5p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178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结局将其分为母体不良结局组(n=54)、非母体不良结局组(n=124),以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组(n=27)、非围产儿不良结局组(n=151),对比其孕28周时外周血miR-191-5p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miR-191-5p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孕28周时,母体不良结局组外周血miR-191-5p的表达水平高于非母体不良结局组,围产儿不良结局组外周血miR-191-5p的表达水平高于非围产儿不良结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孕28周时外周血miR-191-5p水平预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母体不良结局的临界值为0.67,AUC为0.831(95%CI 0.770~0.893),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6.94%、77.78%;预测围产儿不良结局的临界值为0.71,AUC为0.871(95%CI 0.800~0.941),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13%、74.07%。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首次产检收缩压(SBP)≥160mmHg、24h蛋白尿定量≥2.0g/24h、血小板100×10~9、D-二聚体≥0.5、外周血miR-191-5p水平0.67是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母体不良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首次产检SBP≥160mmHg、24h蛋白尿定量≥2.0g/24h、血小板100×10~9、D-二聚体≥0.5、外周血miR-191-5p水平0.71是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miR-191-5p水平异常增高是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科学》2017,(12):108-110
目的:探讨孕晚期妇女B族溶血性乳链球菌(GBS)感染情况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取在我院产前检查,并最终在我院分娩的孕晚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均接受GBS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将GBS培养阳性的孕妇共138例分为观察组。另选择GBS培养阴性的孕妇14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早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胎儿窘迫、病理性黄疸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妇女GBS感染对不良妊娠及新生儿结局密切相关,可增加早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胎儿窘迫、病理性黄疸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应对孕晚期孕妇常规进行GBS感染的筛查并及时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梅毒治疗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对照组(n=75),两组均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孕早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照组孕中晚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娩出时情况、新生儿预后情况、不同RPR滴度下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观察组为6.67%,低于对照组(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梅毒感染占比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RPR滴度≤1∶8时,新生儿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孕妇RPR滴度1∶8时,观察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妊娠期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阻断梅毒垂直传播,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危害及其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94例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生殖道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危害和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胎儿存活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体重、胎膜早破以及死胎6种不良妊娠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对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生殖道感染会增加胎儿不良妊娠风险,胎儿存活率也显著下降,加强对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孕妇的临床治疗对降低不良妊娠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佛山顺德区孕妇妊娠期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其治疗结果,为该区域孕妇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参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佛山顺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乐从医院产科作产检的12704例孕妇作梅毒筛查,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检查,对阳性病例作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聚(TPPA)试验,对确诊者作治疗干预,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12704例孕妇,筛查确诊为梅毒者58例,妊娠期梅毒发生率为0.46%。妊娠期梅毒患者中流动人口55例,占94.83%;2009年妊娠期梅毒发生率最高,达0.76%,随后逐渐下降,2013年最低,为0.29%,2014年略有上升,占0.37%;47例作全程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期梅毒患者,共8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占17.02%,不同妊娠时间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低于中晚期开始的治疗梅毒孕妇,以晚期治疗新生儿RPR阳性率最高(P0.05);不同RPR滴度梅毒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滴度≤1∶2孕妇,新生儿RPR阳性率50.00%,明显低于RPR滴度≥1∶4梅毒孕妇的91.67%(P0.05)。结论:重视产前、孕前梅毒筛查,强调在妊娠早期对梅毒孕妇作干预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梅毒,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体重增长规律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相关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接收的39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期间体质量(BMI)指数增长情况将390例孕妇设为增重不足组(BMI5 kg/m~2,n=50)、增重正常组(BMI5 kg/m~2~7 kg/m~2,n=160)及增重过多组(BMI≥7 kg/m~2,n=180)。比较三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及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与增重不足组相比,增重正常组孕妇的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及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孕妇的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及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重正常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孕妇的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羊水过多、妊娠糖尿病及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重不足组相比,增重正常组孕妇新生儿窒息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孕妇新生儿窒息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重正常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孕妇的巨大儿及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可提高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风险性,临床上对于超重者应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妊娠晚期孕妇依据是否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分组,即感染组(70例)与非感染组(130例),对两组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观察。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早产、剖宫产和产后出血以及羊水污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窘迫和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分别为30.0%、37.1%、25.7%、24.3%,均高于非感染组的10.8%、11.5%、6.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影响相对比较大,会增加宫内感染和新生儿感染等情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分娩的合并生殖道感染孕妇4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孕妇200例为对照组。结果:细菌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支原体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念珠菌感染组胎膜早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临床上要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麻疹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明确该病的防治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麻疹感染妇女39例(感染组)及同期到我院接受检查的无麻疹感染孕妇3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Apgar评分、血常规、妊娠结局及心功能、肝功能。结果: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组患者的白细胞异常率、中性粒细胞异常率及低钾血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自然流产7例(17.95%),死胎2例(5.13%),宫内窘迫6例(15.38%),新生儿麻疹3例(7.69%);对照组自然流产2例(5.13%),死胎1例(2.56%),宫内窘迫2例(5.13%)。感染组患者的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及ALT(谷丙转氨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麻疹感染易引起流产、死胎宫内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产妇心、肝功能异常,临床上应对育龄期及备孕妇女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医院产科收治204例及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成都市西区医院产科收治120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统计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和正常妊娠结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将对不良妊娠结局有影响的因素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措施。结果: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有24例(7.41%)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正常组300例患者和不良结局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年龄、就诊时梅毒分期、其它传染病、驱梅疗程、随访执行情况是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就诊时梅毒为中晚期、有其他传染病、完成驱梅疗程≤1、未严格执行随访计划是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较高,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较多,在加强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的同时,应加强梅毒感染孕妇的后续治疗和管理,确保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提高孕妇的妊娠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梅毒孕妇孕期干预时机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孕妇254例,所有孕期发现梅毒后,均给予长效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组给予240万U,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3周/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若转阴,则晚期再治疗1个疗程,若未转阴且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小于2倍比稀释度,则继续治疗1个疗程。对于中期干预者,在发现后治疗1个疗程,晚期治疗1个疗程。晚期干预者在发现后即治疗1个疗程。结果:早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12例(10.00%),死胎0例,新生儿畸形0例,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0例;中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2例(26.83%),死胎2例(2.44%),新生儿畸形2例(2.44%),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2例(2.44%);晚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6例(50.00%),死胎8例(15.38%),新生儿畸形4例(7.69%),新生儿死亡4例(7.69%),新生儿梅毒10例(19.23%)。早期干预妊娠结局最优,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最低(P0.05)。RPR滴度低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滴度高组,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低(P0.05)。结论:妊娠梅毒孕妇孕期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临床上对疑似孕妇应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共124例妊娠梅毒妇女接受了驱梅治疗,包括孕早期42例,孕中期40例,孕晚期42例。结果:124例妊娠梅毒患者中不良妊娠33例,包括流产死产14例,先天性梅毒患儿19例。孕早期不良妊娠率为7.14%,孕中期为22.5%,孕晚期为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治疗越早,不良妊娠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妊娠去氢孕酮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性纳入366例习惯性流产女性并分为去氢孕酮组(实验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和168例无流产史的健康女性;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妊娠结局,以及初始纳入时、妊娠终止时或妊娠20周时血清中Th1(IFN-γ和TNF-α)和Th2((IL-4和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流产女性比例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女性(7.2%vs.17.7%,P=0.024);实验组分娩时平均妊娠周期显著性高于对照组(38.1±2.8 vs.37.1±2.4,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流产女性血清中IFN-γ水平的变化量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不良妊娠结局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仅在初始纳入时(妊娠4~8周)的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与妊娠结局正常相比,差异性显著。结论:对于习惯性流产女性早期去氢孕酮管理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可以降低流产比率和改善分娩时孕周及新生儿体重,但是上述妊娠结局的调整与Th1和Th2细胞因子生成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妊娠晚期GBS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并探讨CRP、PCT、IL-6检测在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GBS)感染患者妊娠结局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GBS筛查阳性发生胎膜早破者归入胎膜早破组,50例GBS筛查阳性早产临产者归入早产临产组,50例GBS筛查阳性足月临产者归入GBS对照组,再随机选择50例GBS筛查阴性者归入空白组。采用PCR法确定孕妇及新生儿GBS感染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PCT、IL-6水平,比较CRP、PCT、IL-6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胎膜早破组、早产临产组妊娠晚期GBS感染患者分娩前、分娩后1d、分娩后3d血清CRP、PCT、IL-6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GBS对照组、空白组(P<0.05),GBS对照组患者分娩前、分娩后1d、分娩后3d血清CRP、PCT、IL-6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4组孕妇分娩后1d血清CRP、PCT、IL-6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分娩前(P<0.05);胎膜早破组、早产临产组及GBS对照组新生儿GBS感染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分娩前血清CRP、PCT、IL-6水平及三者联合诊断妊娠晚期GBS感染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0.793、0.873,三者联合检测妊娠晚期GBS感染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930。结论 CRP、PCT、IL-6在妊娠晚期GBS感染患者妊娠结局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能作为临床监测及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