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太仓市院外急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救治的2036例次院外急救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036例患者均经急救车送回医院。创伤是居首位疾病(67.63%),患者性别男女之比为1.74:1。青年占47.20%,中年占32.17%。多发伤为主要死亡原因;院外急救无明显季节性,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7~9时,19~21时,是急救高峰时间段;平均急救反应时间8.17min;转运时间平均8.55min;即刻呼救组的病死率为1.73%,与延迟呼救组无显著差异(2.51%,P〉O.05)。未实施急救措施或急救措施不正确组的病死率为1.56%,与实施正确急救措施组无显著差异(2.05%,19〉0.05)。;现场或院外急救好转组的病死率为0.50%,显著低于无变化或恶化组(2.31%,P〈O.05);专科医师救治者病死率为2.66%,显著高于急救医师救治者(1.32%,P〈0.05)。结论太仓市院外急救的重点疾病是创伤,重点人群是青中年。医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价值。方法将192例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原发病、性别、年龄和就诊时间等相配的两组,Thumper组(n=91)运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进行机械心肺复苏,对照组(n=101)采用徒手标准心肺复苏。2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结果Thumper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为25.27%,与徒手组(26.73%)无差异(P〉0.05)。Thumper组的30min内ROSC成功率为15.38%,与徒手组(24.75%)亦无显著差异义(P〉0.05);但Thumper组超过30rain的ROSC成功率为9.89%,显著高于徒手组(1.98%,P〈0.05);Thumper组复苏所需时间为(53.23±40.75)min,显著长于徒手组[(33.05±28.77)min,P〈0.0110结论Thumper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优于人工胸外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应用《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和《200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救治猝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05年6月急诊科抢救的112例猝死患者(A组)按《2000年美围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抢救。2005年6月~2007年4月的70例猝死患者按照《2005年美围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抢救:心脏按压与吹气的比例调整为30:2;人工吹气时间要维持2s;按压频率达100次/min.并不间断进行;施行CPR2min即检查一次脉搏;将胺碘酮作为复苏的首选抗心率失常药物:比较两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出院率及5min内复苏成功率。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343%(24/70),显著高于A组[11.6%(13/112),P〈0.05]。B组的存活率为15.7l%(11/70),出院率为14.29%(10/70),均显著高于A组[7.14%(8/112)和6.25%(7/112),均P〈0.05];B组5min内复苏成功率为27.1%(19/70),显著高于A组[9.8%(11/112),P〈0.05]。结论按照《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救治猝死患者,效果优于按《200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抢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收集急诊科和ICU收治的心跳停搏患者201例,其中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111例,垂体后叶激素(含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90例。根据心跳停搏时间分为三组:心跳停搏1〉30min组、心跳停搏时间不详组和心跳停搏时间≤30min组。心跳停搏≤30min者又分成两组:单独重复使用(≥3次)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组(标准对照组)32例,先单独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无效后加用垂体后叶激素为观察治疗组18例。治疗组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垂体后叶激素0.4U/kg/次,静脉注射;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肾上腺素剂量不变;垂体后叶激素剂量依次为0.6U/kg/次、0.8U/kg/次;乙组:垂体后叶激素0.6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0.8U/kg/次、1U/kg/次;丙组:垂体后叶激素0.8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1U/kg/次、1.2U/kg/次。各剂量组在注射3次复苏药后进行判断。结果各组病例多在2~3剂后见效并且复苏成功。少数注射3次复苏药后心跳不稳定或者无效,复苏时间〈30min,而不愿放弃者,继续使用复苏药。用第4剂复苏药的19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2例;用第5剂的仅1例,且无效。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43.13%)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7.25%)与对照组(45.9%、47.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构成比略有差异,但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26.67%)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5.56%)与对照组(28.83%、30.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116、0.547,P〉0.05;心跳停搏≤30min对照组初步复苏成功率(45.9%)和自主循环恢复率(47.54%)与治疗组(37.25%、4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但观察治疗组初步复苏成功率(61.11%)高于标准对照组(25.00%),Х^2=6.38,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对部分单独重复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无效的心搏骤停患儿有一定的近期复苏效果,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0.4~1.2U/kg的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合用是有效且安全的,0.8u/kg的垂体后叶素静脉给药后的治疗效果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层医院如何规范院外急救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规范院外急救程序及其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和分析执行急救程序前后急救组与对照组间救治效果,主要统计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处置率包括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率,院外复苏现场气管捕管率,现场电击除颤率,现场复苏药物注射率,现场四项外科急救技术使用率等指标。结果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培训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质量明显提高。现场处置率、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执行规范的院外急救程序后,患者的院外救治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基层医院应该具备规范化、专业化的院外急救程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院外急救中影响低血糖昏迷患者治疗效果的多种因素。方法138例低血糖昏迷患者,开始治疗前取外周血测血糖。静脉给予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同。经院外治疗在到达医院时已转醒为显效(显效组),到达医院时昏迷程度好转为有效(有效组),到达医院时昏迷程度无变化为无效(无效组)。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显效41例,有效35例,无效62例,院外急救治疗有效率为55.1%。显效组、有效组年龄均显著低于无效组(均P〈0.05),显效组病程时间和昏迷时间显著短于无效组(均P〈0.01),血糖浓度显著高于无效组(均P〈0.01),有效组昏迷时间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永:昏迷程度越深,总有效率差越低(均P〈0.01)。结论年龄、病程时间、昏迷时间、昏迷程度、血糖浓度等因素影响着院外急救中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实施急救性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全体急诊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培训前后60例心肺复苏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麻醉科医师(对照组)和急诊科护士(治疗组)的开始实施气管插管所需时间、完成捅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从决策到实施插管所需时间为(90±10)s(1~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9±3)min,(6~12)min,P〈0.05]。治疗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3.3%(16/30),显著高于对照组(13.3%,4/30,P〈0.01),而2组在完成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对急诊护士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由急诊护士在第一时间完成急救性气管插管是切实可行和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兔脓毒性休克模型早期使用高渗盐胶体液复苏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组(HES组)、4.2%高渗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组(HHS组),每组8只。应用改良盲肠结扎穿孔制作兔脓毒性休克模型。各复苏组根据复苏方案进行不同液体复苏,记录复苏第4小时的平均动脉压(MAP)、颈动脉采血测血气、乳酸;4h处死动物,处死前颈外静脉取血离心,ELISA法测血清ICAM-1浓度,处死后取肾脏组织做常规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复苏4h后,各复苏组MAP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但复苏组间MAP无差异,P〉0.05;各复苏组间与模型组BE及乳酸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与各复苏组ICAM-1水平显著增高,以HES组为高,P〈0.01,HHS组ICAM-1水平较Model组降低,P〈0.05;各复苏组尿素氮(BUN)及肌酐(SCr)水平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5。Model组有重度肾脏病理学改变,HES、NS组肾脏病理学轻度改变;HHS组肾脏组织基本正常。结论高渗盐胶体液复苏可降低血清ICAM-1调节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平均动脉压等,改善肾脏功能及组织病理学,可用于脓毒性休克复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国城市院外心肺复苏的现状,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 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接诊由120转送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例153例的情况.结果 急诊复苏成功率3.91%,存活率1.96%;院外急救措施缺乏;各种急症从发病呼救至达到医院平均时间34.2 min~116.2 min.结论 普及CPR知识,加强院外急救人员BLSD-ACLS培训和复训,提高现场和转运途中的复苏技术,改善急救没施,缩短呼救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等是提高院内复苏成功率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剂理液体复苏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死亡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控制性颈动脉放血法建立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无补液(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输注0.9%氯化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溶液混合复苏液(体积比2:1)。无补液组不输液,小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1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50~60mmHg调整,大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2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70~80mmHg调整,于休克0、1、2、3、4h分别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4h死亡率及比较肾脏病理切片等情况。结果小剂量组死亡率显著低于无补液组,P〈0.01,与大剂量复苏组相比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肌酐(cr)与对照组、大剂量液体复苏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模型形成后个时间段MAP各不相同,P〈0.05;各组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各异,差别较明显。结论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降低休克早期死亡率;早期进行小剂量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肾功能,更有效的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应用小剂量肝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方法50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4.29±10.98)岁]和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38±12.37)岁1。2组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小剂量肝素(20~40IU/kg)静注1次/d,共给予7d,观察2组患者于CPR成功ROSC后24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以及DIC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PTT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Fg、PL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D—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DIC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32.0%,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应用小剂量肝素可以延长APTT时间,升高Fg、PLT含量水平,降低D—D含量,并可明显降低DI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心肺脑复苏成败相关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跳呼吸骤停(CA)患者行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存活出院率,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4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行CPR的患者,46例ROSC后收住急诊ICU治疗,16例存活出院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患者分为ROSC组及初级复苏失败组,存活出院组及高级复苏失败组,分别对比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开始复苏时间、持续复苏时间。结果①6min内开始行CPR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均高于6min后开始复苏患者。②高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青壮年患者相仿,但存活出院率显著低于青壮年患者。③不同病因对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有影响。结论开始复苏时间、年龄、病因是影响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术(CPR)后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对ICU急性心肌梗死CPR后的5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干预组(25例)和综合治疗对照组(25例),对两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CPR后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为(257.81±97.65)h,显著短于对照组[(425.33±81.57)h,P=0.000];因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患者干预组6/25(24%)例,对照组15/25(6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第1天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值为(185.13±13.36)U/L,与对照组(183.12±12.57)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3);干预组治疗第3和第5天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值为(110.56±12.14)U/L和(39.73±10.37)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35±11.49)U/L和(73.52±10.18)U/L.P〈0.05);治疗前后MODS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无明显改善,干预组明显降低,治疗第5天干预组MODS评分为(1.59±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96±0.23,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改善其心肌酶学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CPR后多脏器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血清S100蛋白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判断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心搏骤停(CA)后CPR成功的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A组(19例,GOS1-2分)和B组(9例,GOS3-5分)。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12、24、48、和72h测定血清S100蛋白质、NSE水平,入ICU后24h内完成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和APACHEⅢ评分,计算存活概率(Ps)。分析ROSC时间与各时间点S100、NSE水平是否相关。结果A组的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通气时间,ROSC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均P〈0.05),A组的APACHEⅡ、APACHEⅢ评分显著高于B组(均P〈0.01),而Ps显著低于B组CP〈0.01);A组的ROSC后2、12、24、48、72h血清S100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均P〈0.05);B组在72h时点的S100水平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ROSC后12、24、48、72h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均P〈0.05),ROSC后2h时A组和B组的S100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B组在ROSC后24h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所有患者的ROSC后2、12hS100水平与ROSC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1,而12、24、48h时患者血清NSE水平与ROSC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S100、NSE可以作为判断CPR后缺氧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生化标志物,且S100可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伐西醇对心肺复苏(CPR)后血流动力学和B型利钠肽(BNP)及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寻求防治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方法 18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B组:米伐西醇组(50 μg/kg);C组:肾上腺素组(30 μg/kg).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胸外按压1 min后经右房导管分别注入上述药物.按压5min后行电除颤.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室内压变化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40min.分别于基础,ROSC后30、60、120、180、240min时间点检测血BNP、cTnT含量.结果 ①复苏后,B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低于A组(P〈0.05)、C组(P〈0.01),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peak±dp/dt),各时间段值明显高于A组(P〈0.05)、C组(P 〈0.01);②复苏后,B组BNP、cTnT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C组(P〈0.01).结论 米伐西醇可改善室颤复苏后家兔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BNP、cTnT的浓度,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后心肺复苏(CPR)的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组织微循环变化特点及抗凝溶栓药物对其影响。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在交流电诱发CA后,对照组只进行BLS,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干预。分别于诱发CA前(0min)和CA后每隔3min测定兔耳的微循环血流量,在复苏30min时取心肌和肾脏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在CA发生后急剧下降(P〈0.05),在BLS阶段随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P〈0.05)。实验组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在CA发生后也急剧下降(P〈0.05),在BLS复苏9min后下降速度趋缓。两组相比微循环血流量变化明显不同(P〈0.05),两条变化曲线约在9min时相交,其后实验组的变化曲线趋于平坦,而对照组仍继续下降。对照组心肌和。肾脏组织的微循环内可观察到红细胞聚集,而实验组无此现象。结论CA后在CPR的BLS阶段微循环血流量下降,有血细胞聚集现象,给予溶栓、抗凝药物的干预可以改善BLS阶段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防止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短效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4-苯丙酸甲酯盐酸盐(Esmolol)对复苏早期生存率影响.方法 36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并分为三组,A组:手术对照组,仅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B组:单纯肾上腺素组,在复苏时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10 μg/kg);C组:肾上腺素+Esmolol组,在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10 μg/kg)联合Esmolol(200 μg/kg).记录电除颤次数、生存时间,并在致颤前15 mim,复苏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及240 min采血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BNP和cTnT.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复苏成功后BNP、cTnT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P〈0.01),其中B组升高幅度大于C组(P〈0.01).C组电除颤次数小于B组(P〈0.05),C组生存率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 在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联合Esmolol在心肺复苏后早期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提高实验动物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心肺复苏后家兔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变,探讨重组人促红素(rhEPO)对复苏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休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A组):仅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肾上腺素组(B组):复苏时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30μg/kg);肾上腺素+rhEPO组(C组):在B组基础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给予rhEPO(5000IU/kg)。动态记录室颤前,ROSC即刻、15min、30min、60min和120min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peak±dp/dt),实验后处死家兔,观察各组心肌凋亡及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同时观察心肌趟微结构。结果①与A组比较,B、C两组复苏成功后LVEDP明显增高(P〈0.05或P〈0.01),复苏后60min,两组LVEDP呈下降趋势,C组虽较B组明碌,但直到120min时差异有显著性(P=0.003);②与A组比较,B、C曲组复苏成功后peak±dp/dt均呈下降趋势(P〈0.05或P〈0.01),但复苏后60min,C组出现回升,且持续副120min时,差异显著(P=0.009);③电镜观察显示B、C两组均见心肌细胞肿胀,线粒体及肌丝等超微结构损伤,尤以B组显著。结论rhEPO可改善复苏后心功能障碍,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IF表达,抑制细胞捌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