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STEMI患者76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STEMI患者85例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首次接触患者时间、心电图确认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使用改进后的胸痛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首次接触患者时间、心电图确认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比例由23.68%降至11.76%(P=0.027)。结论改进后的胸痛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迅速实施首诊救治、尽快转运或就地实施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缩短患者急救耽误时间,最大限度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植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140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急诊经皮管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按照发生CS至IABP入的时间,分为:A组为CS至IABP辅助治疗时间(3h,B组为〉3h;观察指标为靶血管、冠脉病变情况等,并记录总IABP辅助时间,死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事件。结果两组间基线情况、靶血管病变、静脉用药等无统计学差异;A组三支病变比率、无复流发生率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A组总IABP辅助时间、全因病死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心源性死亡、急性呼吸发生率、急性肾衰发生率均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MI合并CS的患者尽早应用1ABP联合血运重建可能有助于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诊分级分区管理结合多维度协同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以北京世纪坛医院2019年1—5月入组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1—5月入组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干预,观察组采取急诊分级分区管理结合多维度协同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治疗指标、负面情绪、生命质量、急救满意度、抢救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球囊时间、支架置入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以及环境领域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心力衰竭、休克、胸痛及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分级分区管理结合多维度协同干预的急救效果显著,生命质量显著改善,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前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行PCI术的急性STEMI的患者按应用替罗非班的先后随机分为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人数相等的两组:常规组(n=30),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束后开始应用;早期使用组(n=30)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在急诊室即开始应用。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情况、术前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和术后血流情况以及出血事件与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早期使用组提前38.8min应用替罗非班。早期使用组术前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2~3级的比率为40.0%,显著高于常规组(23.3%,P〈0.05);达到TIMI3级的比率为26.7%,显著高于常规组(10.0%,P〈0.05)。两组术后TIMI3级获得率,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Blush3级获得率,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与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在接受急诊PCI术之前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虽然两组患者术后造影结果和近期临床预后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提前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PCI术前的IRA前向血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39例80岁以上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男19例,女20例:平均年龄(81.67±1.68)岁。观察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30d、180d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发心梗、冠脉搭桥术)。结果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4.87%;平均穿刺时间(10±6.9)min。39例患者完成冠脉造影,37例患者完成介入治疗。术后穿刺局部出血6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住院期间死亡1例。随访至180d,脑卒中再梗塞冠脉旁路搭桥术。结论超高龄(〉8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可行,但穿刺较困难,需选择支撑力较强的导引导管,应警惕局部血管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I)急诊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0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静脉注射负荷剂量(10 ug/kg)的替罗非班,再以维持剂量静脉泵入12~24 h,根据维持剂量不同分为小剂量组(0.075 ug/kg·min)和常规剂量组(0.15 ug/kg·min).比较两组患者急诊PCI后梗死相关动脉的TIMI血流分级、7 d和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以及7d内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 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急诊PCI后梗死相关动脉的TIMI血流分级(P=1.000)、7 d(P =0.618)和30 d(P =1.000)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小剂量组7 d内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常规剂量组降低(P =0.027).结论 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与常规剂量相当,而出血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构建适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的“急诊一体化溶栓模式”,并探讨该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7年5月-2019年6月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资料。依据是否构建“急诊一体化溶栓模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DNT、出血转化率、预后。结果共纳入386例ACI患者,其中对照组176例,优化组2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4h颅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NT缩短[(67.50±10.06)min比(87.66±19.11)min,P<0.05],DNT<60 min的患者比例更高[61(29.04%)vs 28(15.90%),P<0.05];溶栓后90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患者比例更高[89(42.38%)vs 46(26.14),P=0.001]。结论基于整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急诊一体化溶栓模式”有效减少了院内延误,安全可行,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STEMI)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后1年随访预后分析。方法≤4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均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PCI),调查冠心病危险因素,并行冠心病二级预防,随访1年。结果①28例STEMI,27例男性,1例女性,平均年龄(35.1±3.7)岁。其中吸烟22例(78.6%),发病前有劳累、情绪激动20例(71.4%),缺乏体育锻炼18例(64.3%),肥胖11例(39.3%),高血压9例(32.1%),糖尿病4例,冠心病家族史3例,9例(32.1%)患者合并多重危险因素。②血管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82.1%,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17例(60.7%),前降支4例(14.3%),回旋支4例(14.3%),冠状动脉正常1例,多支病变4例(14.3%)。③随访1年,血压控制达标率100%,LDL—C达标率78.6%,5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青年STEMI急诊介入治疗后,积极控制吸烟等多重危险因素,加强冠心病二级预防,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严重创伤的急救模式对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收入我院急诊科的302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分科救治的对照组,伤者在急诊科检查、会诊,确诊后转入各专科进行手术及治疗.2004年10月我院成立急救中心,2004年10月至2007年2月收入急救中心的27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一体化救治的临床组,伤者到达急救中心即进入一体化创伤救治程序.比较和分析两组的救治时间和效果.结果 临床组的确诊时间和进急诊科至首次手术急救的时间分别为(30±15)min和(40±1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85±20)min和(135±20)min,均P<0 01].临床组的病死率为11.2%,显著低于对照组(17.9%,P<0 01).结论 严重创伤的急救模式对创伤患者救治的转归及预后有明显影响,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明显优于创伤分科救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采用血流储备分数(FER)指导下进行支架植入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拟分期PCI治疗非IRA(non-IRA)的86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支架植入组(CAG组,n=43)与FFR指导下支架植入组(FFR组,n=43),FFR组对狭窄>90%的non-IRA病变及FFR<0.80且直径≥2.5 mm的non-IRA病变行PCI治疗,对狭窄70%-90%的non-IRA病变行FFR检查,对FFR≥0.80的non-IRA病变给予药物治疗;CAG组对狭窄270%且直径22.5 mm的non-IRA病变行PCI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程度、PCI治疗资料,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CI成功率、平均支架直径、住院费用、PCI时间、围术期主要并发症、住院时间P>0.05;FFR组患者平均支架置入数、人均支架总长度、狭窄≥70%病变支架置入率、造影剂用量明显低于CAG组,P<0.0);随访期间FFR组MACCE发生率(23.26%)显著低于CAG组(44.19%),P<0.05。结论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采用FFR指导下进行支架植入可减少造影剂用量和支架置入数量,降低术后36个月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高危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185例中、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根据药物治疗后病情变化,分别在入院1—2d内(126例,早期介入组)或3.14d(59例,延迟介入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直接置入支架等。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PCI后30d及6个月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介入组手术成功率与延迟介入组相似,分别为97.9%和95.6%(P〉0.05),但入院至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2.9±1.1)d和(6.0±3.6)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9.7±4.3)d和(14.2±6.6)d(P〈0.05);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30d随访期间早期介入组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延迟介入组明显减少,二者分别为2.6%和13.6%(P〈0.01)。结论非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大多数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38例患者IABP治疗的平均时间为(80±2)h,其中28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成功26例),4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药物治疗,4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3支血管病变20例(20/38),2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2例(2/38),单纯前降支10例(10/38),单纯左主干4例(4/38)。住院期间总死亡8例(8/38,21.1%),其中介入治疗患者死亡4例(4/28)(2例在PCI术中死亡,2例在IABP治疗中死亡),未介入或搭桥治疗中死亡4例(4/6)。结论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全血激活凝同时间(ACT)监测下比伐卢定对比肝素钠的抗凝效果和半衰期长短,以及相关操作中的护理流程。方法52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比伐卢定实验组[PCI术前静脉注射0.75mg/kg,然后立即静脉滴注1.75mg/(kg·h)至术毕]和对照组(术前静脉注射肝素钠130U/kg)。分别于PCI术前,用药后5min,停药后30min、1h、和2h,以及拔管前5min(距离用药约5~6h)监测并记录6次ACT值。结果用药后5min患者实验组ACT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PCI术前和停药后30min,2组患者ACT没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1;停药后1h、2h和拔管前5min实验组ACT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比伐卢定对比肝素钠抗凝效果起效快,效果好,半衰期短;严格按照规范用药、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护理,做好ACT监测及护理,可保证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治疗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高龄STEM[患者242例,随机分为两组:行血栓抽吸导管术128例(实验组),行单纯PCI术11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情况。患者随访1年,比较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及脑利钠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0.12,均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压无统计学差异(t=2.33,P〉0.05),但治疗后BN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t=4.98,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血压显著低于治疗前,而BNP显著高于治疗前(t=18.17,11.83,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压下降较实验组明显(t=14.41,P〈0.05),而组BNP上升比例显著高于实验组(t=8.03,P〈0,05)。实验组肌钙蛋白I、CK—MB、CK—MB峰值、缺血相关动脉慢血流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08,7.30。10.43,15.65,均P〈0.05),而心电图ST回落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x2=0.54,均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改善均显著优于较对照组(t=10.68,22.20,均P〈0.01),实验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X2=5.86,均P〈0.05)。随访1年后,实验组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x2=3.77,4.92,均P〈0.05),两组患者猝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别(X2=0.63,均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用于治疗高龄STEMI患者,能有效地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提高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护理。方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1682例,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组(CAGn=1026例)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n=656例),以及初次手术组(1236例)和多次手术组(446例),比较各组中桡动脉的闭塞发生率。结果1682例患者中,50例出现桡动脉闭塞,占3.0%,其中CAG4.1%,PCI1.8%,初次手术2.6%,多次手术3.9%(均P〈0.05)。进行合适的术后压迫,给予手腕部活动指导以及术后观察指肢血流均有助于预防桡动脉闭塞。结论合适的术后护理有助于预防治;嘲闹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院外重度颅脑损伤的特点、急救处置方式,探讨院外与院内联合救治提高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8年8月在院外重度颅脑损伤、并送达脑系科专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4例特点,将不同院外处置方式的病例分为2组,A组(n=54)按常规转运方式,B组(n=60)转运同时直接与院内手术医生建立联系。2组患者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病例受伤至入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入院到手术时间比较。A组显著小于B组(P〈0.01)。A组患者成活率(59.26%),显著低于B组成活率(76.67%,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加强现场急救和初期诊治,尽早做到全面诊断,掌握好手术时机,及早手术。急救中心、急诊、抢救室、手术室、颅脑外科病房的无缝隙链接模式,能够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成活率及生活质量。做到院外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不仅需要建立一个院外急救医生与院内专业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还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和运行机制,才能让这种模式长期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