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类肠道内含有大量微生物群,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构成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肠道黏膜是机体的重要屏障,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和肠黏膜屏障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内稳态。一旦肠道微生态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衡,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进而有害病原菌入侵。  相似文献   

2.
黏蛋白-2(MUC2)是肠黏液层主要成分,覆盖于肠上皮细胞顶端,主要由杯状细胞分泌,在润滑肠道、为肠内抗菌蛋白及共生菌群提供黏附位点、抵御肠内致病菌及有害物质入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近年来MUC2在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日趋受到学者重视,这也可能是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一个重要治疗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和低聚异麦芽糖(IMO)组成的合生元对抗生素相关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大鼠肠黏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机械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盐酸林可霉素复制AAD模型,治疗组采用不同剂量的合生元灌胃,分别在实验第6d、第9d、第13d进行肠道菌群分析、肠黏膜SIgA检测(放射免疫分析)和肠黏膜形态学观察.结果:AAD大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组织中SIgA水平下降;给予合生元后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肠黏膜SIgA水平的分泌,促进小肠绒毛的修复,尤以中高剂量组较为明显.结论:嗜酸乳杆菌和低聚异麦芽糖组成的合生元配方对AAD大鼠肠黏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机械屏障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其发病特点是体内免疫系统针对胰岛β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形成以胰岛炎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反应,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使之丧失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引起糖代谢紊乱。 T1 DM的致病原因不清,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对T1 DM的发病也起重要作用。 T1 DM近10年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发病率的增加仅仅用遗传因素无法解释,因而推测环境因素可能起更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从新生儿出生开始,外部环境如生产方式、喂养方式和食物成分即可影响T1DM的发病[1]。这些环境相关因素均与婴幼儿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群的构建有关,而肠道菌群目前认为与多种人类重大免疫相关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过敏、结直肠癌等密切相关[2]。近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T1DM患者或动物模型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通过改变出生环境[3]、应用抗生素或调整饮食改变肠道菌群,能够影响T1 DM的发病[4,5],给实验动物回输特定肠道菌群可预防或减轻T1DM[6],说明肠道菌群失调与T1DM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在T1 DM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数量庞杂的微生物群。"肠-肺"轴是连接肠道和肺部的双向轴。肠道菌群和"肠-肺"轴参与了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脓毒症发生时,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肺为最先发生损伤的器官,肺部感染也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6.
人体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危险因素(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关系;肠道菌群与生物钟紊乱、中枢血压调控等亦有关联。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以及由此伴随的能量吸收异常、肠源性内毒素低水平升高、肠黏膜屏障损伤等因素影响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菌群-肠-脑"轴可能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结合肠道菌群参与高血压控制的初步探索结果,提出肠道菌群是高血压干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背景:肠道菌群在宿主肠道内寄生,与肠黏膜免疫屏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机体内肠道内环境稳态的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从肠道菌群失调和黏膜免疫激活角度,探讨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环节中的作用及其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免疫,艾灸"为中文检索词,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ntestinal flora,intestinal immune,moxibus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维普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2001年10月至2014年10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7篇符合标准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2篇。文章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免疫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对直肠扩张刺激的感觉阈值、内脏敏感性等。艾灸可从多环节、多靶点调节机体生理平衡,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各项症状,尤其是内脏高敏感性腹痛方面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肠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构成.肠黏膜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肠黏膜应激性损伤、蛋白质缺乏、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均可引起肠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细菌易位,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关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及其调控的研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其在肠屏障相关方面研究甚少.最近研究表明[1],miRNAs在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的分化、结构和屏障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肠道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肠道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可受到损伤,引起肠道细菌易位,组胺受体阻断剂可降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增加肠道细菌易位及肠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小剂量、低浓度组胺肠道内灌注,对肠道感染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和肠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变化进行探讨,了解组胺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为保护肠黏膜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T2DM)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紊乱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无一致结论。随着微生态研究技术的革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诱发原因之一。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调节糖代谢的作用机制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运动可以改善肠道内环境和肠道菌群,本文将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运动对T2DM的影响,并对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探究运动改善T2DM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PD-1已被证实在肠黏膜细胞中高表达,与其配体结合后可通过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抑制活化的效应T淋巴细胞及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等参与肠黏膜炎症的发生过程,当阻断PD-1/PD-L通路时,肠黏膜炎症减轻。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肠道黏膜免疫平衡失调在其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肠黏膜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失衡可导致促炎介质的释放、促炎细胞的聚集和组织的破坏。由此,推断PD-1/PD-L通路可作为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呈稳定上升趋势,除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外,由于肠道免疫系统是接触饮食抗原的第一防护线,肠道病毒感染、口服牛乳或麸质蛋白抗原、肠道菌群等引起的肠道变化被证实与DM发病有关~[1]。一系列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免疫系统参与DM发病过程。首先,DM前期,鼠肠道组织学及免疫学已发生改变,DM易患鼠肠道渗透性增加,且肠道病变早于DM发生~[2],如黏膜隐  相似文献   

13.
肠上皮细胞、免疫系统及微生物的相互联系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和自我更新。肠黏膜屏障损伤易导致难以预测的严重疾病发生。细胞焦亡是一种由活化的半胱天冬酶切割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炎症细胞死亡形式,在急慢性疾病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病理生理状态下,细胞焦亡参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异常免疫调节,最终导致多种肠道疾病发生。本文综述细胞焦亡在肠道感染、肠缺血再灌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炎症性肠病中的最新调控机制,针对此类肠道疾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肠黏膜屏障是指肠道能防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毒素或细菌穿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总和。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黏膜不仅仅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防御性屏障功能,发现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肠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是导致SIRS、MODS,甚至MSOF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屏障功能已成为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肠道干细胞在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完整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关于肠道干细胞在维护屏障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笔者首先描述UC、肠道黏膜屏障和肠道干细胞的基本概况,简要阐述肠道黏膜屏障与UC、肠道干细胞的联系,并总结对肠道干细胞的调控运行机制的探讨,为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UC提供一些参考。如何逆转该因素或是研究治疗UC的一大方向。肠道干细胞在正常肠道中担负着肠上皮细胞的更新迭代,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完整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能够干预该干细胞的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尚未深入探讨每一种途径的具体构成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1研究背景和目的:人轮状病毒(HRV)是导致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情危重可能危及患儿生命。肠黏膜屏障主要包括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机械屏障。当肠黏膜构成的机械屏障受损时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病原体黏附和入侵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因此在疾病早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助于控制病情。鼠李糖乳杆菌(LGG)是乳杆菌属中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菌种之一,是构成动物胃肠道黏膜生物屏障的重要益生菌之一。LGG可以维护胃肠道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免疫调节、抗感染、维持人体胃肠道微生态平衡等多种重要生理作用。本文探讨LGG对感染人轮状病毒(HRV)乳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肠道内定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肠道菌群,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而肠道菌群微环境的平衡与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HIV感染破坏肠道微环境的平衡,引起肠道菌群改变,且艾滋病(AIDS)的疾病进程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中益生菌所占比例的下降会降低AIDS患者的肠道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促使肠道致病菌的增殖及生长,加快AIDS疾病进程。AIDS患者的持续性免疫活化和炎症反应破坏肠道免疫黏膜屏障,提高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和AIDS患者的死亡率。改善肠道微生态系统已成为AIDS治疗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系统介绍了肠道菌群与AIDS之间关系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脾为本虚"的理论机制及左归复方对T2DM肠道炎症及黏膜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型糖尿病MKR模型鼠,连续给予左归复方4周,ELISA法检测胰岛素、炎症相关因子及内毒素浓度,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形态,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肠道TLR4/NF-κB通路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左归复方可明显降低MKR鼠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左归复方可明显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分泌,降低血液中内毒素浓度;左归复方还能上调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左归复方可通过减轻肠道慢性低度炎症和恢复肠道屏障功能从而改善MKR鼠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的干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新诊断的12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予以安慰剂,试验组受试者服用阿卡波糖,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受试者血糖以及血脂相关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rRNA-V3区进行DNA测序,对肠道菌群中的分布及丰度进行分析,同时做聚类分析。对肠道菌群通过实时定量PCR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糖及血脂相关指标、肠道菌群的分布以及GDF-15的表达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受试者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且菌群改善组与未改善组血糖及血脂相关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清中GDF-15表达水平与拟杆菌属、IV型梭菌属、韦荣球菌属丰度呈正相关(P0.05),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普雷沃菌属、乳杆菌属、Blautia球菌-直肠真杆菌属丰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阿卡波糖可通过影响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以及GDF-15的表达水平,对新诊断T2DM患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单克隆抗体(IL-12 mAb)对IL-10敲除(IL-10 KO)的克罗恩病(CD)小鼠模型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15周龄雄性IL-10 KO小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IL-12 mAb处理组。IL-12 mAb处理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IL-12 mAb(25 mg/k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0. 2 m 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处理4周后,采用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度指数(DAI)及HE染色结合Spencer结肠炎组织学评分评估两组小鼠肠道炎症程度及组织学改变;采用活体肠黏膜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通透性实验评估两组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密封蛋白1(claudin-1)的蛋白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黏膜CD3、CD4、γ干扰素(IFN-γ)和IL-4,评估Th1细胞/Th2细胞平衡。采用ELISA检测两组小鼠肠黏膜IL-1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6(p-STAT6)的蛋白水平。结果 IL-12 mAb治疗后第3周及第4周,IL-12 mAb处理组小鼠DAI及肠道炎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IL-12 mAb处理组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肠黏膜claudin-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IL-12 mAb治疗抑制肠黏膜Th1细胞比例,上调Th2细胞比例。信号通路分析中发现,IL-12 mAb治疗提高肠黏膜p-STAT6及IL-13水平,而抑制TNF-α水平。结论 IL-12 mAb可有效缓解CD小鼠模型的肠道炎症并保护肠黏膜屏障,可能与抑制肠黏膜Th1细胞免疫反应及上调STAT6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