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体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危险因素(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关系;肠道菌群与生物钟紊乱、中枢血压调控等亦有关联。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以及由此伴随的能量吸收异常、肠源性内毒素低水平升高、肠黏膜屏障损伤等因素影响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菌群-肠-脑"轴可能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结合肠道菌群参与高血压控制的初步探索结果,提出肠道菌群是高血压干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邹超杰  程宇琪 《医学信息》2018,(2):29-32,3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类疾病,但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最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全身免疫系统的改变和肠道菌群参与免疫反应有关,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数量的变化会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影响人类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这意味着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精神分裂症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研究进展,这为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人类呼吸道定植着微生物群落,近年高通量DNA测序技术颠覆了肺部无菌的传统认识,实际上肺部是有细菌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与呼吸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称为"肠-肺轴"。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肺部免疫,肺部炎症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并引起疾病。对"肠-肺轴"的深入了解,使我们对黏膜免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呼吸道微生物群可能在宿主呼吸道结构成熟、局部免疫形成和系统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近年围绕呼吸道疾病方面,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人们试图应用微生物导向疗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抗生素甚至疫苗)恢复疾病状态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动态平衡,这可能是未来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靶点。进一步设想应用"组学"如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宏转录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实验研究,更深入认识呼吸道微生物群对呼吸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更好地了解呼吸道微生物群的功能和因果关系。积极寻找具有抗炎特性的新型益生菌或微生物群将是未来改善呼吸道炎症的潜在候选方法;进一步发现具有免疫调节潜力的新型代谢物,纯化微生物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有希望的目标,本文就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新月体肾炎(CreGN)是最凶险的肾小球肾炎,常常导致终末期肾病。免疫机制是其发病和决定预后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肠道和肠道菌群在包括CreGN在内的多种肾脏病中作用受到关注,其中“肠-肾轴”通过肠道菌群、肠源性免疫细胞等途径会直接影响全身和肾脏免疫应答及相关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最大的菌群位于消化道,它们执行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着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腹泻病、肠易激综合征(IBS)和炎性肠病(IBD)均为常见的肠道疾病,它们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各种动物和人类肠道中都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其总量远远超过宿主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数量,这些定殖微生物被称为微生物菌群,另外,在同一宿主内,宿主的年龄、遗传背景、饮食情况和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会影响微生物菌群的组成~([1])。近年来,随着对肠-肝轴认识的逐步深入,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备受关注~([2])。益生菌在维持肠道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一直是临床上的中心问题,其中肠道菌群在肠-脑轴中的介导机制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探索至关重要.深入的了解肠道微生物群,解析不同种类的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不同疾病开发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个性化疗法,可能会为解决精神分裂症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综述主要阐述肠道菌群异常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是一种常见的IBS类型,其发生与免疫有关,前期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_(reg)细胞)的改变参与了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致病过程。而最近有文献提示,T_(reg)细胞的变化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因此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会相应引起T_(reg)细胞的变化,从而参与了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致病过程。本研究通过建立急性肠道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动物模型,观察肠道菌群的变化,来探讨肠道菌群的  相似文献   

9.
肠道内存在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环境,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肠脑轴(GBA)影响大脑功能与行为,成为探讨和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新方向。本文回顾了近年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存在联系,并综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肠道细菌,这些细菌与人体环境保持平衡状态,共同参与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它们在防御病原体入侵、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稳态以及物质代谢与生物转化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肠道菌群的稳态是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肠道菌群的失调与许多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抑郁及炎症性肠病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多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介导的免疫损伤是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发病机制,在IBD患者中针对肠道菌群紊乱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人体肠道菌群组成、肠道菌群的功能及肠道菌群与IBD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脂肪性肝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而肠-肝轴在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肠道功能紊乱会影响肝脏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其中肠道免疫细胞在肝病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研究表明肠道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C)等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可通过肠-肝轴途径的不同机制影响脂肪肝病的进展,包括调控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脂质转运体功能以及免疫细胞直接迁移至肝脏等。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肠道菌群在宿主肠道内寄生,与肠黏膜免疫屏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机体内肠道内环境稳态的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从肠道菌群失调和黏膜免疫激活角度,探讨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环节中的作用及其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免疫,艾灸"为中文检索词,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ntestinal flora,intestinal immune,moxibus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维普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2001年10月至2014年10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7篇符合标准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2篇。文章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免疫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对直肠扩张刺激的感觉阈值、内脏敏感性等。艾灸可从多环节、多靶点调节机体生理平衡,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各项症状,尤其是内脏高敏感性腹痛方面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其与宿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转归都与肠道菌群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糖、脂质以及氨基酸等物质的代谢影响代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肠道菌群紊乱还可促进炎性肠病与某些肠道肿瘤,补充益生菌可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治疗;此外,肠道菌群还与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他系统的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包含大量肠道微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可导致胃肠道动力失调及内脏神经敏感性改变,最终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而肠道菌群引起的肠粘膜异常免疫应答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另外,肠道微生态还可过参与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直接代谢产生致癌物质影响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由此我们发现,肠道微生态不仅参与了消化吸收、物质代谢等胃肠道基本生理过程,还直接关系到肠道疾病的发生。本文将就目前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5.
哮喘的发病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机体的微生物密切相关,三者均可导致哮喘的发生。但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神经肽、免疫细胞与微生物是相互作用的,而皮肤、肺与肠道三者形成的有机整体是阐明这种致病机制的物质基础。皮肤、肺、肠组织中的神经元均可分泌多种神经肽,迅速触发机体局部免疫应答,并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引起机体菌群的失调,而皮肤、肺、肠组织的相关性为哮喘的发病提供条件。我们以神经肽为基础,总结了通过调控免疫细胞进而改变机体微生物种类,导致哮喘发生与恶化的病理机制。尝试阐明由神经肽-免疫细胞-微生物这一条正反馈环路在哮喘发病的重要性,为临床全面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免疫相关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与遗传因素、机体免疫失调、环境因素 (如饮食) 和肠道菌群等因素均密切相关。目前普遍认为饮食因素和肠道菌群均是IBD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而饮食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肠道菌群的改变也能影响饮食的作用效果。本文主要讨论饮食、肠道菌群以及饮食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IB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综合症,其特征是在没有已知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失调,但功能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神经胃肠病学的发展,初步表明其发生和脑-肠轴关系密切。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性的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通过脑-肠轴能够起到调整功能性肠病的作用,为功能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使用经颅磁刺激疗法应用于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研究进展,发现经颅磁刺激疗法可以改善功能性肠病患者的肠道不适以及伴随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8.
1型糖尿病(T1DM)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以胰岛β细胞破坏和胰岛素缺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和肠黏膜屏障变化与T1DM发生发展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在T1DM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孕期治疗、粪菌移植、益生菌、短链脂肪酸治疗维持健康肠黏膜屏障改善T1DM的研究进展,为T1DM防治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肠道菌群是指在肠道定植的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细菌和原生动物在内的微生物群,其种类超过1 000种,数量接近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编码基因数量超过人体自身基因100倍。肠道菌群按系统发育地位可分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梭杆菌门。正常人类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1])。近年来科学界对肠道微生物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肠道菌群与大量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惹综合征、过敏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有关。胆汁酸  相似文献   

20.
人类胃肠道中有10~100万亿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归属于9个细菌门,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微生物占了绝大多数[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相关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肝病、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存在联系,并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脂肪储存和体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4-8]。在人体中,与基因相比,肠道菌群更具可塑性,其组成随年龄和饮食等因素而变化,因此有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总的来说,肠道菌群的研究对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