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Cole-Cole模型评价不同剂量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探讨电生理机制。150和300 mg/L的Nano-TiO2悬液作用人胃癌MGC803细胞24 h后,制备成细胞悬浮液。在1 kHz~100 MHz范围,采用Agilent 4294A精密阻抗分析仪测量了人胃癌MGC803细胞悬浮液电阻抗的幅值和相位角,经电阻抗频谱和Nyquist图的曲线拟合的残差分析,建立Cole-Cole模型参数,评估Nano-TiO2对MGC803细胞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0和300 mg/L的Nano-TiO2引起第一电阻抗增量(ΔZ1)分别减少18.18%(P<0.001)和39.39%(P<0.001),第二电阻抗增量(ΔZ2)分别减少6.56%(P<0.001)、8.2%(P<0.001),降低了MGC803细胞膜及其核膜的电阻,增加了其导电性能;第一特征频率(fC1)分别增加19.74%(P<0.001)和29.67%(P<0.001),第二特征频率(fC2)分别增加6.28%(P<0.001)、23.43%(P<0.001);第一散射角(β1)分别降低1.35%(P>0.05)和2.70%(P<0.05)。Cole-Cole模型可评价Nano-TiO2的细胞毒性作用并解释其电生理机制,为纳米颗粒的细胞毒理研究提供一种电特性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颅磁声耦合刺激 (TMAS) 技术可以无创地实现包括深部脑区在内的全脑区毫米量级的精准电刺激。现有的实验研究结果已初步证实,TMAS是同时包含耦合电场与声场的复合物理刺激。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听觉神经通路是聚焦超声调节皮层神经活动的必要条件。首次采用听觉通路被破坏的耳聋模型小鼠进行在体 TMAS及TUS的对比刺激,分析听觉神经通路在TMAS神经调控中的作用。在造模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耳聋组小鼠(n=6)与对照组正常小鼠(n=6)在TUS与TMAS作用下诱发的肌电信号 (EMG),并记录运动反馈,对比分析两种刺激对耳聋小鼠与正常小鼠运动皮层的不同调控效果。结果显示,造模后1、12、24、48 h,耳聋小鼠在TMAS与TUS下的运动反馈均逐渐消失,EMG成功率均下降至3.33%;相同时间点的正常小鼠在两种刺激下均能产生运动反馈和EMG,且TUS与TMAS组的EMG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296),但其TMAS组的EMG均方根幅值大于TUS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 1)。结果表明,无论TMAS与TUS,其刺激效果均严重依赖于听觉神经通路的完整性。通过耳聋组与正常组TUS与TMAS刺激结果的对比,验证在对运动皮层刺激时,听觉神经通路的存在是聚焦超声场进行调控的必要条件;而TMAS的刺激效果主要依赖于超声场的调控作用,听觉神经通路对TMAS的调控效果同样具有决定性影响。进而说明,在运动皮层刺激时,TMAS中的耦合电场可提高超声场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高剂量低频健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108例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伪刺激组(n=36)、常规组(n=36)、高剂量组(n=36)。三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伪刺激组给予假rTMS,常规组给予低频健侧rTMS,1次/d,高剂量组给予低频健侧rTMS,2次/d,均治疗4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s)潜伏期和波幅、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记录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三组治疗后MEPs波幅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但高剂量组增加程度高于伪刺激组和常规组(P<0.05)。三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高(P<0.05),但高剂量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伪刺激组和常规组(P<0.05),而常规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伪刺激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高剂量低频健侧rTMS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畸形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risk factor”“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和“危险因素”“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为关键词检索2015年5月之前的文献。提取的数据主要有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C7椎体偏移距离(SVA)≥5 cm,并进行Meta分析,在固定效应模型下,用优势比(OR)衡量影像学参数。结果 经筛选,共10 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 851例,术后551例发生PJK,发生率为29.8%。融合到S1、术前SVA≥5 cm、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与发生PJK的各研究间均无明显异质性(I2=0、19%、0,P值均>0.10),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融合到S1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12, 95%CI 1.57~2.87; Z=4.87, P<0.01);术前SVA≥5 cm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53, 95%CI 1.24~5.18;Z=2.55, P=0.0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86, 95%CI 1.73~4.13;Z=4.44, P<0.01)。结论 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的数据提示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和术前SVA≥5 cm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超声刺激具有神经调控功能,探讨其对前额叶皮层的神经调控作用及机制。超声刺激经颅施加到麻醉状态下大鼠(n=15)的前额叶皮层(刺激持续20 min),并于刺激前、刺激中和超声刺激后分别记录前额叶皮层的皮层电位(ECoG)。ECoG的特征参数分别为总功率谱密度(PSD)、4个频段(δ:0.5~4 Hz,θ:4~8 Hz,α:8~13 Hz,β:13~30 Hz)的PSD、ECoG的平均幅值及4个频段的平均幅值。为弱化实验大鼠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且能揭示超声刺激的时间-效应关系,超声刺激中和刺激后的ECoG的特征参数值以相对于刺激前的百分比形式来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果。1)ECoG总PSD:整个超声刺激过程中,分为7个时间段,分别为超声刺激的0~1、1~2、2~3、3~4、4~5、5~10、10~20 min,施加超声刺激0~1 min,前额叶皮层ECoG的总PSD为刺激前的139.2%±13.2%(±SEM),和刺激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6个时间段的ECoG的总PSD和刺激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超声刺激停止后5 min以内,ECoG的PSD为刺激前的90.1%±9.9%,和刺激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4个频段的PSD:超声刺激对4个频段的PSD均具有增强效应,超声刺激中4个频段的PSD和刺激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超声刺激停止后,4个频段的PSD和刺激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ECoG的平均幅值:超声刺激中的ECoG的平均幅值和刺激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超声刺激停止后,ECoG的平均幅值和刺激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4)4个频段的平均幅值:超声刺激可增强4个频段的平均幅值,对δ频段的影响最为明显,影响时程达10 min,对θ、α和β频段的影响时程小于5 min。超声刺激对大鼠前额叶皮层的ECoG具有调控作用,这种调控具有及时性及快速恢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经颅磁声电刺激(TMAES)是一种新型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利用超声与静磁场相互耦合产生感应电场,调节相应脑区的神经节律振荡活动,从而影响大脑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为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大鼠工作记忆(WM)行为学实验中gamma节律神经振荡活动的影响,将2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刺激组,刺激组大鼠接受0.05~0.15 T、1.33~13.33 W/cm2的经颅磁声电刺激,持续10 d,对照组不接受刺激;采集T型迷宫工作记忆任务中大鼠前额叶皮层(PFC)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对比分析两组间的行为学差异、LFPs的时频分布和互信息相关性。结果显示,刺激组大鼠执行工作记忆任务达到正确率80%以上所需时间为(7.57±0.99) d,明显少于对照组(10.65±2.32) d(P<0.05);在经过选择点位置前后,2.66~13.33 W/cm2组、0.10~0.15 T组大鼠LFPs信号gamma频段的能量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6.65~13.33 W/cm2组、0.10~0.15 T组大鼠gamma频段12通道信号间的相关性明显强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研究结果表明,经颅磁声电刺激能够增强大鼠工作记忆中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gamma节律振荡活动,为进一步探索经颅磁声电刺激调节大脑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体外检测草鱼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FASC)的细胞相容性。采用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FASC溶液或FASC涂层胶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n=6);利用transwell趋化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FASC溶液对成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n=3);利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浓度FASC涂层胶的细胞通透性(n=3)。结果表明,FASC溶液浓度依赖性地促进NIH3T3成纤维细胞增殖,16 μg/mL的FASC溶液在48和96 h的增殖率分别为63.7%±7.9%和87.3%±8.7%,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NIH3T3细胞能够在FASC涂层胶上生长,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增殖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趋化实验显示,FASC溶液各浓度梯度组与阴性对照组的趋化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提示FASC对成纤维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可以通过FASC涂层胶。实验证实,FASC与NIH3T3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8-羟基-2-(二丙基氨基)四氢萘(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8-OH-DPAT):是五羟色胺1A (5-HTlA)受体激动剂的一种,长久以来一直做为抗精神类药物被广泛研究,其在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的机制已经有据可查,除此以外,5-HTlA受体激动剂仍具有降低体温及神经保护作用。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应力造成的以脑内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主要特征的损伤。一般认为,当头部加速运动时,脑组织因受瞬时产生的剪力和张力作用而发生应变,使神经轴索、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好发于神经轴索聚集区,如胼胝体、脑干头端背外侧、大脑半球的灰质和白质交界处、小脑、内囊、基底节核团附近及透明隔等处。 背景:8-羟基-2-(二丙基氨基)四氢萘(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8-OH-DPAT)具有降低脑温的作用,且此作用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之一。 目的:观察8-OH-DPA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探讨8-OH-DPA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途径。 方法:实验方案经北部战区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n=35)、恒温组(n=35)、8-OH-DPAT组(n=35)和正常组(n=7)。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参照Marmarou法制作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恒温组和8-OH-DPAT组建模成功后腹腔注射8-OH-DPAT,模型组和正常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恒温组用恒温毯维持体温(37.0±0.5) ℃。每隔1 h测量大鼠脑温。分别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6,12,24,72, 168 h观察大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以及血清和损伤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1 h,与恒温组和模型组比较,8-OH-DPAT组大鼠脑温明显下降(P < 0.05),至造模后2 h降至最低(P < 0.05),之后缓慢上升;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损伤最为严重,恒温组次之,8-OH-DPAT组损伤最轻;③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结果显示,正常组血清及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很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6 h,模型组血清及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增多,24 h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恒温组和8-OH-DPAT组对应时间点血清及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明显减少(P < 0.05或P < 0.01),8-OH-DPAT组减少更明显(P < 0.01);④结果说明,8-OH-DPA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其降低大鼠脑温,减少损伤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有关。 ORCID: 0000-0002-4637-3553(毛振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探索相位幅度耦合和复杂网络方法在酒精依赖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脑网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以开源的76例酒精依赖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在延迟匹配样本范式中的事件相关电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调制指数方法,计算所有导联对间theta-gamma、alpha-gamma相位幅度耦合(TGC、AGC)强度,构建因果脑网络,并计算网络密度为0.3时的脑网络图论参数。此外,还计算导联内theta、alpha、beta、gamma节律小波包能量,以及疲劳因子,数据以四分位数表示50%(25%, 75%)。结果表明,只有非靶刺激时两组之间的耦合强度有显著差异。酒精依赖患者多个导联对间的TGC、AGC均显著降低(分别占比15.29%、1.29%,均P<0.05),平均耦合强度显著降低,以TGC尤为明显[TGC: 0.014(0.011, 0.018) vs 0.012(0.010, 0.014), P=0.002; AGC: 0.012(0.010, 0.014) vs 0.011(0.010, 0.012), P=0.005]。在TGC网络中,酒精依赖患者的特征路径长度[84.13(60.96, 110.33) vs 104.24(86.93, 118.98), P=0.005]、直径[222.40(154.78, 254.39) vs 253.39(207.82, 307.99), P=0.003]显著增加,平均聚类系数[0.013(0.010, 0.019) vs 0.009(0.008, 0.012), P<0.001]、全局效率[0.014(0.011, 0.016) vs 0.011(0.010, 0.013), P<0.001]、平均局部效率[0.017(0.013, 0.022) vs 0.013(0.011, 0.017), P<0.001]、传递性[0.011(0.008, 0.016) vs 0.008(0.007, 0.010), P<0.001]均显著降低。AGC网络的结果与TGC网络的结果相似,但是其直径无统计学差异。酒精依赖患者多个导联的theta、alpha、beta节律小波包能量显著降低(分别占比95.08%、100%、50.82%,均P<0.05),部分导联的疲劳因子显著降低(占比45.90%,均P<0.05)。在非靶刺激试验时,酒精依赖患者的皮层兴奋性增强,大脑抑制控制能力减弱,TGC和AGC脑网络的功能分离和整合能力降低,脑网络拓扑组织紊乱。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生物能量代谢调节的关键分子,AMPK在低氧、缺血、运动和营养缺乏等条件下易被激活,是研究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相关疾病的核心因子。 肌萎缩:宏观上表现为肌肉体积和质量的降低,微观上表现为肌纤维数目或直径减少。骨骼肌是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重要组织,肌萎缩的发生将增加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背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inase,AMPK)对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的调节障碍是导致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堆积的重要原因,长期慢性炎症反应还将进一步诱导骨骼肌萎缩的发生,有氧运动可以提高AMPK的活性并调节能量代谢,但是通过有氧运动提高AMPK改善2型糖尿病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以及AMPK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高脂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0只,建模后将大鼠分为糖尿病组(n=8)和糖尿病运动组(n=12),同时将正常大鼠15只分为安静对照组(n=6)和运动组(n=9),其中安静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继续饲养4周,运动组和糖尿病运动组进行有4周有氧运动干预(跑速16 m/min,60 min/d,5 d/周),运动干预后取大鼠比目鱼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肌萎缩情况,Western blot检测AMPK、PGC-1α、MAFbx和MuRF1蛋白表达情况。实验已于2016-06-25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14)。 结果与结论:①高脂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显著升高、体质量和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P < 0.01);②糖尿病组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较安静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1),糖尿病运动组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较糖尿病组显著升高(P < 0.01);③糖尿病组大鼠比目鱼肌中AMPK和PGC-1α表达水平较安静对照组显著降低,MAFbx和MuRF1表达水平较安静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糖尿病运动组大鼠AMPK表达水平较糖尿病组显著升高,MAFbx和MuRF1的水平较糖尿病组显著降低(P < 0.01);④上述结果说明,有氧运动通过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功能,抑制MAFbx和MuRF1表达水平,改善骨骼肌萎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2型糖尿病的代谢平衡。 ORCID: 0000-0003-0979-7741(王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经颅磁声电刺激(TMAES)是一种新型非侵入式的脑神经调控技术,利用静磁场和超声波耦合在脑组织中产生刺激电流以调节特定脑区的神经放电活动。本研究旨在从神经节律振荡与信息传递的角度,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大脑工作记忆功能的影响。将24只斯普拉格·道利(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组和磁声组,磁声组接受0.10 T、7.98 W/cm2的刺激,超声组接受相同强度的超声刺激,对照组不接受刺激;采集T迷宫工作记忆实验中大鼠前额叶皮层的局部场电位(LFPs)信号,对比不同组别θ(4~8 Hz)和γ(30~80 Hz)频段LFPs信号的时频分布,并基于图论进一步分析前额叶皮层的因果连接网络特性。结果显示,磁声组大鼠在行为选择过程中θ和γ频段LFPs信号的能量值大于超声组与对照组(P<0.05);磁声组信号间平均因果连接强度高于超声组和对照组(P<0.05);磁声组大鼠工作记忆任务中θ频段因果连接网络的全局效率(Eglob)和聚类系数(C)比超声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磁声组:Eglob=0.134±0.033,C=0.837...  相似文献   

12.
The association of the human IgE response against bet v I, the major allergen of birch pollen, and the HLA-DR and DQ phenotype was studied. Birch pollen allergic patients showed a typical case history, positive skin-prick test, and positive RAST with birch pollen extra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I (n = 37) consisted of individuals generating IgE antibodies that selectively reacted with Bet v I. Their serum IgE did not react with minor allergens from birch pollen as tested by immunoblot analysis, nor did they show a response against allergens from a panel of grass and other tree pollen or perenial allergens from animals and fungi as determined by skin-prick test. Patients belonging to group II (n = 34) possessed IgE reacting with Bet v I plus one or more additional allergens.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637 healthy blood donors.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ies of RFLP-defined HLA-DR and DQ alleles in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veal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DRB3 alleles in group I patient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 higher frequency of the DRw52a/c alleles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 group (Pcorr < 0.02) was observed. In addition, alleles defined by nucleotide sequences coding for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tyrosine-phenylalanine-histidine at positions 30–32 of the β chain of DR molecules were found with a higher frequency in patients group I(Pcorr < 0.02), too. These alleles comprises DRw52a/c and some DRB1 alleles. In patients of group II,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lass II allel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bserved. The fact that the association with DRB alleles is observed only in patients with a selective allergen-specific IgE response could mean that, among the genes that contribute to disease susceptibility, the class II genes play a more dominant role in these patients. In conclusion, certain allele encoded in DRB3 and DRB1 genes of the HLA compex might play a functional role in birch pollen allerg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侧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35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35~70岁,病程1~36个月,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3.2个月)。依据肌肉萎缩最严重部位,将患者分为近侧型组(23例)和远侧型组(12例)。采用徒手肌力试验方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肌力等级。行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观察并比较患者神经受累节段、术前脊髓信号强度的改变、神经受侵犯部位及患者肌力改善程度和时间。结果 近侧型组C4/5水平最常受累(39.1%,9/23),远侧型组为C5/6水平(10/12)。14例患者术前MRI T2WI发现脊髓内信号增强。侵犯腹侧神经根的患者有24例、侵犯脊髓前角的29例,其中两者均受侵犯18例。术后肌力增加1级及以上者近侧型组达82.6%(19/23),而远侧型只有5/12(P=0.022)。近侧型组术后15 d内肌力改善的患者达56.5%(13/23),而远侧型无一例改善(Z=-3.255, P<0.0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对肌萎缩型颈椎病疗效肯定,而远侧型肌萎缩组疗效较差且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4.
时间干涉(TI)是一种新型的无创伤神经调控方法,可以应用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等部位,产生局部效应。尽管TI的刺激效果已经得到证实,但因其聚焦性、刺激深度和调节机制等尚不完全清楚,因此近年来成为无创刺激领域的研究热门。TI是通过两组流经组织的互不干扰的高频交变电流产生的频率差,改变作用区域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实现以无创方式调控刺激区域神经功能的目的。TI从提出到现在,具有诸多方面的研究,如磁感应TI、交流刺激的干扰刺激、经颅直流刺激的脉冲交叉策略等。本文从TI无创刺激方法的原理、聚焦性及其应用等几个方面综述TI刺激方法的最近进展,指出TI刺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最后,对TI无创神经调控方法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平衡对于规避与心脏相关的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运用频域的线性参数模型和非线性信息分解方法,分析QT变异性(QTV)对于心率变异性(HRV)的响应,揭示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状态。使用来自THEW数据库的Holter数据,选用其中的正常组(Normal,n=186)和高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风险组(ESRD,n=41)进行对比。提取昼夜安静态各5 min RR间期(RRI)和相对应的QT间期(QTI)序列,计算频域参数QTV与HRV相关的百分占比(LR)和信息分解的RRI对于QTI的可预测性(PI),并结合RRI序列的时域、频域和符号动力学分析,探讨QTV对于HRV的响应在两组人群中可能的差异和发生机制。对于LR和PI,Normal组均表现出显著的昼夜差异,而ESRD组则均不存在,反映出ESRD组ANS交互作用的缺失。两组间同时段同指标对比时,低频段LR无显著差异,而在高频段,Normal组的LR值均显著小于同时段ESRD组的LR值(白天:18.36%±17.38% vs 39.37%±23.80%, P<0.05;夜晚: 28.63%±18.77% vs 42.31%±21.97%, P<0.05);Normal组夜晚的PI显著大于ESRD组夜晚的PI(0.310±0.155 vs 0.236±0.131, P<0.05),而在白天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线性参数模型和基于信息分解的非线性预测对自主神经活动的敏感性不同;高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风险人群中HRV对QTV的调控呈复杂度降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