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解剖 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乙状结肠在腹腔右侧 ,位于升结肠前方。降结肠上端位于脾肾隐窝内 ,沿腹后壁斜向内下达右骶髂关节后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水平移向右侧 ,从回盲肠交角的下方穿出至盲肠的前方 ,转而向上走行至第 8肋间急转向外后下至盲肠的远端 ,走行在升结肠的前方。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进入盆腔。在第 3骶椎前方续为直肠。降结肠上端与脾脏粘连 ,斜向内下至右骶髂关节处长约 2 1cm ,从回盲肠交角下方穿出后向上走行16cm后 ,向外后下急转走行约 18cm(附图 )。本例右位乙状结肠变异较少见 ,了解此种变异在影…  相似文献   

2.
右位降结肠、乙状结肠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发现结肠异位1例,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性尸体,开腹后见其盲肠、阑尾、升结肠及部分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腹腔右侧,居于升结肠的后外方,与升结肠一起固定于腹后壁。降结肠上端位于肝右叶后缘下方 1.5 cm处,肝肾隐窝内,下降到距右髂前上棘5.0 cm处呈直角向左转移行为乙状结肠,走行9.0 cm至第 5腰椎右侧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入盆腔,在第3骶椎右前方接直肠。 横结肠向左至左锁骨中线附近发生1800转折,转折处距脾门 7.2 cm,脾结…  相似文献   

3.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4.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5.
1 男性童尸,约一岁,解剖观察记录 打开胸腹壁看到脏器、血管有如下的反位与畸形:心脏位于中线偏右侧,心尖指向右前下方,沿纵轴轻度向右旋转.两肺形态与正常相反,即左肺三叶,右肺两叶,右肺前缘有心切迹,左肺较右肺粗而短.肝居左季肋部,上面左叶大而右叶小,胆囊位于左纵沟的前部.胃位于右季肋部,小弯朝向左上方,大弯则向右下方.胰位于胃后方,胰尾伸向右抵脾门.脾位于右季肋部,前缘有切迹.空肠居腹腔的右上部,回肠居腹腔的左下部,末端在左骼窝连于盲肠,阑尾位于盲肠后方.升结肠位于腹腔左侧,降结肠则位于右侧,乙状结肠位于右髂窝,然后入小骨  相似文献   

6.
一般情况下,左结肠动脉单独或与乙状结肠动脉共干发自肠系膜下动脉.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未见肠系膜下动脉发出分支到降结肠.而在清理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时,发现有一动脉在胰腺下缘处自肠系膜上动脉(直径7.86mm)发出.发出后,经腹膜壁层的后方横行向左,至降结肠附近分为升、降2支.升支与中结肠动脉的左支吻合,降支与和乙状结肠动脉的升支吻合.该动脉起始处外径3.18mm,全长14.30cm.  相似文献   

7.
患儿,1岁.生后无排气、排便,并腹胀呕吐两天入院.查体:腹胀明显,无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浊音(一),肠鸣音弱,未闻气过水声.在院外钡透“结肠发育不良”,行盲肠造瘘术.一年后因造瘘口肠管脱出,而来我院检查治疗.钡透检查:(1)经造痰口注钡,所见升结肠充盈,形态正常.加压注钡,结肠肝曲呈盲端,钡首停滞不前.(2)经肛门注钡,所见直肠正常.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显示细小,扭曲,扩张度差.肠管宽度约0.5~1cm,至脾曲处呈盲端.横结肠未见显影.(3)x线诊断:横结肠不发育并乙状结肠降结肠细小症.(4)手术探查:升结肠发育良好,于肝曲处肠管呈盲袋状,横结肠缺如.分离降结肠乙状结肠至脾曲处亦成盲端.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肠管直径约0.5cm,无明显结肠袋及肠蠕动.至直肠中上段处扩大变为正常肠管.遂切除上述发育不良之降结肠乙状结肠,游离升结肠行端侧结肠直肠吻合术.(5)术后诊断:先天性横结肠缺如,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盲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下腹膜后筋膜间隙外科平面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升、降结肠或肾切除术相关的腹膜后筋膜和筋膜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毗邻关系,以便正确地寻找、识别和选择安全的筋膜间隙外科平面. 方法在腹腔镜下对5具成人新鲜腹部标本,30例腹腔镜下升、降结肠切除术和95例肾切除术中的腹膜后筋膜和筋膜间隙的位置、沟通和毗邻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升、降结肠外侧缘的脏腹膜与壁腹膜之间有一条黄白交界线,沿此线切开腹膜、腹膜外组织,即可显露深面的融合筋膜.融合筋膜与肾前筋膜之间的潜在间隙为融合筋膜间隙.切开融合筋膜,沿此间隙向内分离,可将升结肠或降结肠及原始结肠系膜向内翻起,完成结肠游离;或显露后方的肾前筋膜.肾前筋膜、融合筋膜外侧部与侧锥筋膜之间的间隙为肾旁前筋膜间隙;肾后筋膜、侧锥筋膜与腰方肌筋膜之间的间隙为肾旁后筋膜间隙.肾旁前筋膜间隙与融合筋膜间隙和肾旁后筋膜间隙沟通,通过这些间隙分离,可将肾安全游离. 结论 黄白交界线为进入融合筋膜间隙的标志,融合筋膜间隙及肾旁前、后筋膜间隙内无重要血管,易于辨认和分离,为腹腔镜下升、降结肠或肾游离的理想外科平面.  相似文献   

9.
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异常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变异,现报告如下.男,40岁左右,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横结肠正常到达脾的下方转折成结肠左曲后,降结肠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斜行至第2腰椎高度,紧贴小肠系膜根的左侧行走至右骶髂关节稍上方,斜穿出小肠系膜根延续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在右髂嵴处沿右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为直肠,其全长约65 cm.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9岁.右下腹疼痛不适20天.查体:右下腹部压痛,腹软,未及包块.大便常规检查正常.以往身体健康,未做过消化道检查.行低张气钡灌肠检查:钡剂进入直肠后,首先转向右侧并上升至约结肠肝曲下方时又转向左且下降,从腹中部又向左上方至结肠脾曲,再充盈横结肠、升结肠及盲场.结肠袋形完整,腔壁线光滑,未见狭窄、龛影及充盈缺损.升、横结肠及盲肠位置正常.乙状结肠相当冗长,且跨过中线位居腹腔右侧,降结肠升高并右移.  相似文献   

11.
<正> 本人在制作解剖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异位,报导如下:男童尸,约8岁,身长115厘米。剖腹后,小肠、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均为正常。降结肠从结肠左曲起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方移行,跨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前方,至第四腰椎之右侧,平髂嵴高度移行干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小肠系膜平行,两者相距4厘米。由于降结肠右移,左结肠外侧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乙状结肠自第四腰椎的右侧行至右髂  相似文献   

12.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高175cm左右开腹后见肝、睥、胃、小肠位置形态无异常,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侧,继而向右下行至右髂窝小骨盆后上缘,转而向上走行至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水平高度,再急转向外下沿盆腔右后壁下行,越过小骨盆后外侧缘,再沿盆壁下行,移行为直肠由于乙状结肠占据着右髂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左髂寓内仅有小肠向右下斜行的降结肠较异位的乙状结肠明显变细(图1)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全部结肠系膜缺失极为罕见。两年前我们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25岁,农民,已婚。于1988年10月5日以急性肠梗阻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升、横、降、乙状结肠坠聚盆腔内(见附图),结肠呈中度均匀性扩张,色泽尚正常。  相似文献   

14.
<正> 男性尸体,9岁,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已在病解时搞出)。开腹后所见:多数小肠袢充满腹腔左侧。盲肠未降入右髂窝,而位于髂嵴平面,故升结肠较一般略短,横结肠正常。降结肠自结肠左曲开始斜向右下,经左肾门前面至小肠系膜根,紧贴其左侧达右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全程管径细小,乙状结肠在右  相似文献   

15.
<正> 为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升结肠、横结肠异位一例报导如下: 女尸约18岁,开腹所见结肠右曲位于脊柱左侧胃大弯下方。升结肠于右髂嵴处起自盲肠斜行向左上至胃大弯下方,横过脊柱于其左侧缘腹主脉前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右曲”。横结肠于左髂窝形成一“U”字形游离肠袢,然后在左髂嵴水平处紧贴降结肠前方上升至脾门处再急转向后下形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游离肠袢在左髂窝  相似文献   

16.
左结肠动脉作为一个单干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变异罕见。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组1986年出版的《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中所收集五篇文献共722例标本中,尚未报道过这种变异。我们在一例男性成年尸体解剖时发现一例,报道如下:自肠系膜上动脉距起始部3.1cm处,发出左结肠动脉,外径2.6mm,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角度为90°,有同名静脉伴行于腹膜壁层后方行向左下分为升、降二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吻合构成边缘动脉,其长度为5.4cm,分叉点距降结肠水平距离为4.7cm,供应结肠左曲和降结肠的血液(附图)。了解左结肠动脉的这一解剖变异特点,对临床结肠外  相似文献   

17.
人胚胎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凝集素受体定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凝集素亲和细胞化学ABC法比较分析了63例7~38周人胚胎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凝集素受体的定位分布.发现升结肠粘膜能表达刀豆素A受体和大豆素受体,降结肠粘膜能表达刀豆素体、大豆素受体和荆豆素-1受体,且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刀豆素A受体和大豆素受体存在量的差异,两段结肠粘膜均不表达麦胚凝集素受体.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的糖复合物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质和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戴金军 《解剖与临床》2006,11(3):198-198
刘某,男性,38岁,因便秘10a于2005年3月13日入院.自幼排便正常,10a前开始出现便秘,3~4d排便1次,大便秘结成珠状,偶尔并腹胀;进食正常,无腹痛、呕吐,无发热.4a前便秘加重,须口服大黄、果导等药物方可排便.入院前10d曾出现肠梗阻症状,经保守治疗缓解.查体:发育正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未扪及包块,无压痛,肠鸣音稍活跃.钡剂灌肠示: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处稍狭窄,其近段逐渐移行变宽,乙状结肠扩张、冗长,近段结肠均扩张,24h后,结肠内仍有钡剂残留.入院诊断:先天性巨结肠.行肠道准备后于全麻下手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升结肠肝曲均明显扩张,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及横结肠近端均见狭窄段.行结肠次全切除、直肠肌鞘拖出切除、升结肠与低位直肠吻合术,术中冰冻切片确定直肠远端切缘神经节细胞分布正常.术后病理:横、乙状结肠及直肠粘膜慢性炎症,横结肠狭窄区可见肌层间神经节细胞减少,直肠狭窄区未见神经节细胞.术后随访5个月,排便基本正常,无大便失禁.  相似文献   

19.
发现一例左结肠动脉行程异常的尸体标本,与肾手术有关,特报道如下:女尸,身高154cm,约18岁,肝脾均肿大。左结肠动脉在距肠系膜下动脉起点4.2cm 处起自肠系膜下动脉,向外越过左输尿管后方分为升、降支(附图)。其升支沿降结肠右缘上行,继经左肾下份的前面向内侧转至左肾盂及  相似文献   

20.
正常乙状结肠起于左髂嵴处的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三骶椎平面续于直肠。直肠继而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本例乙状结肠呈横位,直肠则居盆腔右前侧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尸,身高168cm,年龄约60岁,腹部皮肤无疤痕。该例乙状结肠自左髂窝开始,先向上行至左骶髂关节处呈倒“乙”字形急转弯,横行至右骶髂关节处,沿盆右侧壁向前,距右耻骨结节2.8cm处移行为直肠。直肠在一双层腹膜所形成的系膜固定下,于盆右侧壁前份下行至盆膈,移行为肛管。盆部腹膜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