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军人自杀意念现患率及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5年5-8月选取军人2071名,使用自编一般人口学情况调查问卷、贝克抑郁问卷(BDI)的条目7进行调查,条目7得分≥1分者纳入自杀意念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结果:2071名军人中,条目7得分≥1分者有382人(占18.4%)。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为家族有自杀史(OR=42.97,95%CI=29.14~63.35)、周围出现过自杀事件(OR=2.46,95%CI=1.75~3.46)、饮酒(OR=1.64,95%CI=1.31~2.07)、受教育程度(OR=1.38,95%CI=1.01~1.90);保护因素为军兵种(OR=0.60,95%CI=0.50~0.72)及现驻地(OR=0.15,95%CI=0.03~0.64)。结论:在军人自杀预防中,应重视有家族自杀史、周围出现过自杀事件、饮酒、受教育程度低、空军、驻地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况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335例在校学生,包括初中生2695名、高中生3937名、大学生703名。采用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人口学资料、最近12个月内的自杀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样本的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3%,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6.9%,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2.1%,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1.0%。自杀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年级越低(OR=0.92)、求助行为越少(OR=0.62)、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OR=1.15)、孤独感越多(OR=1.4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0),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求助行为越少(OR=0.67)、孤独感越多(OR=1.2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9),自杀计划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不安全感(OR=1.16)、失眠(OR=1.33)、抑郁情绪(OR=2.30)、自我伤害行为(OR=2.45)越多,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年级越高(OR=1.28),抑郁情绪(OR=3.78)、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2.53),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自杀问题可能与孤独、不安全感、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和缺少社会支持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2021年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青少年来电者(11~18岁)纳入本研究,收集人口学资料,询问来电者在来电前2周内是否有自杀想法来评估自杀意念,并评估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抑郁情绪、希望感、痛苦感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 341例来电。77.9%(15 072例)青少年来电者报告该次来电前2周内有自杀意念。女性(OR=1.12,95%CI:1.01~1.24)、年纪轻(OR=1.30,95%CI:1.14~1.49)、有急性生活事件(OR=1.34,95%CI:1.23~1.47)、慢性生活事件(OR=1.31,95%CI:1.19~1.44)、既往自杀未遂史(OR=2.61,95%CI:2.35~2.91)、痛苦感高(OR=1.85,95%CI:1.67~2.04)和抑郁程度高(OR=2.71,95%CI:2.43~3.01)是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希望感(OR=0.45,95%CI:0.41~0.50)则是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430名,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自杀意念问卷评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结果:1大学生在自杀意念问卷的绝望、睡眠、乐观(t=2.128,-2.564,3.151;P0.05)上性别差异显著,在自杀意念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007,P0.05);2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高低分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总分上差异显著,且前者与后者相关显著。结论: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自杀意念流行现状和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山东省调查3426名医务人员,使用自杀意念筛查问题调查了终生和一年自杀意念,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Kessler 10量表分别测量社会支持情况和心理痛苦状况。结果:自杀意念终生发生率为9.1%,自杀意念一年发生率为7.0%。博士学历(OR=5.21、6.31,均P<0.001),躯体疾病(OR=1.74、1.66,均P<0.01)和较重的心理痛苦(OR=1.10、1.11,均P<0.001)是终生自杀意念和一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7、0.55,均P<0.001)、自评执业环境一般(OR=0.72、0.61,均P<0.05)、高社会支持水平(OR=0.98、0.98,均P<0.001)是终生自杀意念和一年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博士学历、有躯体疾病、自评执业环境一般、心理痛苦状况较重、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医务人员更易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35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总评分为(18.80±8.06);抑郁与自杀意念,特别是抑郁各因子中认识障碍与自杀意念强度(r=0.292,P<0.01)、自杀危险程度(r=0.336,P<0.01)呈显著正相关,阻滞与自杀意念强度(r=0.243,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67,P<0.01)呈显著正相关,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强度(r=0.267,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89,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抑郁因子中认识障碍、阻滞及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DSM-5建议诊断NSSI标准的113名12~25岁青少年患者,通过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将患者分为有自杀意念组(n=49)和无自杀意念组(n=64)。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诊断等一般信息,对所有患者采用渥太华自伤调查、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相关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意念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组较无自杀意念组抑郁比例更高,自伤频率更高,最常伤害部位更多,外在情绪调节功能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自伤频率(OR=2.44,95%CI:1.51~3.96)和更多最常伤害部位(OR=2.24,95%CI:1.23~4.10)和自杀意念相关。结论:高自伤频率和多最常伤害部位是NSSI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自杀者的特征并比较其中有、无精神障碍者的特征。方法:运用心理解剖方法对山东、湖南、广西三省符合标准的242例自杀案例的家属和周围知情人进行访谈,比较有、无精神障碍者在人口学资料,自杀行为,自杀意图,社会支持,抑郁症状,孤独和绝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无精神障碍的自杀者相比,有精神障碍的自杀者不稳定婚姻比例少、留守比例高、发生近期生活事件多、自杀意图强、抑郁症状严重、绝望程度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守(OR=3.64,95%CI=1.61~8.21)和中重度抑郁(OR=10.46,95%CI=2.23~48.97)的自杀者更有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结论:两组自杀者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的人群,应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自杀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调节及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1120名医学生进行施测。结果:绝望感各因子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43,0.472,0.493,0.608;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绝望感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555,-0.300,-0.500,-0.470;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28,P0.01)。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其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同时具有补偿(β=-0.275,-0.247,-0.199;P0.001)、中介(β=0.455,0.481,0.515;P0.001)和调节效应(B=-1.096,-1.013,-1.105;P0.001)。结论:心理韧性是抑制医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因素,它可以补偿、缓冲和调节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保护因素也会受到绝望感的削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自杀意念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以及自杀意念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使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对40例伴自杀意念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和40例不伴自杀意念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检测。结果①有无自杀意念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两组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态、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伴自杀意念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患者RBANS总分(t=3.230,P=0.002)、视觉广度分值(t=5.190,P=0.000)、即刻记忆分值(t=9.255,P=0.000)、言语功能分值(t=11.840,P=0.000)均低于不伴自杀意念患者;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觉广度分值(OR=1.205,P0.05)、即刻记忆分值(OR=2.237,P0.05)、言语功能分值(OR=1.193,P0.05)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伴自杀意念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存在明显认知功能缺陷,认知功能缺陷者可能存在更高的自杀意念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病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莱文森精神病态自评量表(LSRP)、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孤独感量表(UCLA)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郑州市某大学的414名在校生进行测查.结果:①精神病态与孤独感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6,0.56;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3;P<0.01);②孤独感在精神病态与 自杀意念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62%;③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精神病态与孤独感的乘积项:β=0.08,t=2.31,P<0.05)和后半段路径(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乘积项β=-0.20,t=-4.93,P<0.01),即精神病态对孤独感的影响会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增强,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会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减弱.结论:精神病态可通过孤独感影响自杀意念,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精神病态对孤独感以及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至2015年1月的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Web of Knowledge、EMbase等英文相关数据库,纳入国内中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各影响因素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均为横断面研究。有效总体样本量为31324例。合并OR值(95%CI)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感到孤独(OR=2.842,95%CI:2.092~3.861),网络过度使用(OR=1.848,95%CI:1.396~2.445),受到排挤和欺侮(OR=1.805,95%CI:1.343~2.425),抑郁(OR=1.711,95%CI:1.371~2.136)。结论:与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感到孤独、网络过度使用、受到排挤和欺侮以及抑郁等,因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自杀危机干预应围绕这些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3.
北京某综合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探讨干预策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北京某综合大学9个院系的所有一年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使用Beck抑郁问卷、Beck焦虑问卷、Beck无望问卷、青年健康危害行为问卷(YRBS)、人格障碍诊断问卷-4(PDQ-4)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及相关心理行为问题.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一学年内自杀意念和一周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2055人填写了问卷,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报告率8.1%,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列依次为有物质滥用(OR=4.37,95%CI:2.27-8.41)、一学年内有过明显抑郁情绪(OR=3.21,95%CI:2.20-4.68)、一学年内使用过远程求助(OR=1.78,95%CI:1.13-2.81)、一周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OR=2.14,95%CI:1.36-3.37)、分裂样人格因子分(OR=1.21,95%CI:1.07-1.37)、边缘人格因子分(OR=1.23,95%CI:1.09-1.38);一周内自杀意念的报告率5.5%,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列依次为一周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OR=4.62,95%CI:2.86-7.46)、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OR=2.96,95%CI:1.34-6.56)、一学年内有过明显的抑郁情绪(OR=2.35,95%CI:1.49-3.69)、女性(OR=1.65,95%CI:1.09-2.52)、边缘人格因子分(OR=1.50,95%CI:1.30-1.72)、分裂型人格因子分(OR=1.17,95%CI:1.03-1.34).文科专业显示为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OR=0.63,95%CI:0.41-0.95).大一学生一学年内寻求精神卫生服务的比例占12.5%,9.8%使用远程求助方式.在使用当面求助方式上女性多于男性(4.8%/2.9%,x2=4.42,P:0.035);报告有自杀意念者一学年内总体求助、当面求助、远程求助比例均高于无自杀意念者(22.5%/11.3%、7.4%/3.2%、18.2%/8.9%,x2=23.0、10.3、19.7,P<0.01).结论: 大学生自杀风险的筛查指标除自杀意念外还应考虑纳入抑郁、物质滥用、人格特点、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大学生精神卫生服务宜从鼓励求助行为、主动提供延伸式服务、大力发展网络精神卫生服务三方面人手,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职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类高职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气质性乐观、生活事件、抑郁及绝望的关系,为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乐观量表(LOT-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贝克绝望量表(BHS),对安徽省某医学高职院校一~三年级373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气质性乐观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医学高职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09%,男生高于女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抑郁、绝望是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气质性乐观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临床医学高职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应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力求把高职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发生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进展期癌症患者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病人健康问卷-9、MD安德森症状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全国10个中心的住院进展期癌症患者进行调查,样本为年龄65岁及以上的691例老年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人口统计学与疾病相关因素、症状负担和心理痛苦3个层面探索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进展期癌症患者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21.7%。焦虑(HADS-A得分≥8:OR=4.48,95%CI:2.60~7.71,P<0.001)、抑郁(HADS-D得分≥8:OR=2.50,95%CI:1.46~4.27,P<0.01)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焦虑、抑郁是老年进展期癌症患者自杀意念突出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对这一人群的焦虑抑郁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冲动性、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对成都市某高校1356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1.64%,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287,P0.05);女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t=-2.796,P0.01)、行为冲动性(t=-2.670,P0.01)、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分(t=-3.179,P0.005)及愤怒分量表分(t=-2.434,P0.05)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躯体攻击分量表分高于女大学生(t=7.487,P0.001);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行为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得分、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t=3.942,5.597,2.070,7.559,2.653,4.251,4.846,7.507,7.466;P均0.05);女性(OR=1.736)、敌意(OR=1.036)和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1.0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指向自我攻击因子得分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具有预测作用(R2=0.157)。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和自杀意念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449名,采用社会和情绪孤独感量表中文版、自杀意念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同时施测,再通过实验法,考察孤独感高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内隐自杀联结测验(Implicit Suicide Association Test)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孤独感与抑郁(r=0.290,P<0.01)、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1),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抑郁水平后,孤独感对自杀意念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2,P<0.001).高孤独感得分者内隐自杀联结测验中的IAT效应明显高于低孤独感得分者(F=7.58,P<0.01).结论:自杀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具有同一性.除抑郁外,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也是预测自杀意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15名大学生[男712人,女203人;平均(20±4)岁],采用UCLA孤独量表(UCLA)、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RR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进行测量。采用Bootstrap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作用。结果:Bootstrap结果显示,症状反刍对孤独感和自杀意念的95%可信区间为0. 002~0. 009。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症状反刍对孤独感和自杀意念中介假设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χ2/df=3. 50,RMSEA=0. 05,CFI=0. 99,GFI=0. 96)。结论: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反刍思维(症状反刍)在孤独感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构建研究生自杀预防干预体系提供初步参考。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医学院校研究生345名,应用研究生心理压力问卷(PPSQ)、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进行测定;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研究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结果:共45(13.0%)名研究生存在自杀意念。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三年级及以上、医学类、学术型、单亲家庭、学习任务压力大、环境与心境糟糕压力大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4.83、5.50、4.57、6.09、1.36、1.69),而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高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OR=0.77、0.89)。结论:医学院校研究生存在一定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关注特定人群、加强心理疏导、提高社会支持等可以降低自杀意念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中生自杀态度的基本特点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量表,对河南省114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143名高中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14.004)、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t=12.312)、对安乐死的态度(t=14.552)在家庭居住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相关分析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呈负相关,其中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负相关程度最高(r=-0.082,P<0.01);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3个因子能联合预测自杀意念的变异量6.1%的变异性。就个别变量的解释来看,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的预测力最佳。结论高中生对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居住地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态度持肯定认同者,其自杀意念越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