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而两者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仍缺乏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集有关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检索年限为2000至2019年。2人独立完成阅读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3项研究,共711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高位截骨组膝关节活动范围(MD=-5.47,95%CI:-9.53至-1.41,P=0.008)显著优于单髁置换组,单髁置换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MD=0.84,95%CI:0.29-1.39,P=0.003)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术后胫股角等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可获得与单髁置换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及术后胫股角,但是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单髁置换,而单髁置换后可以使膝关节获得较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术后引流与否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内侧单髁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关节科采用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3例。参照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分为引流组与未引流组。引流组:男4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1±6.1)岁;未引流组: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0±7.7)岁。研究放置引流与否对术后早中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术后采用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90°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120°时间,首次自主下地行走时间,术后1、3、6、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以及相应时间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进行患者膝关节术后早中期功能康复的评估。结果 康复指导及随访时间为术后1年。与未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时间减少,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中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引流减轻关节内压力,有利于患者早期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但对患者术后中期功能康复的影响不大,在术中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  相似文献   

3.
背景:单髁置换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治疗单纯内侧胫股间室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目的:比较膝关节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对膝关节单纯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单纯内侧间室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09例,根据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单髁置换组41例,全膝关节置换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身体健康总评分、精神健康总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以及置换后5年假体在位率。结果与结论:单髁置换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21±2.44)d,较全膝关节置换组(6.11±2.23)d短(P=0.001)。两组患者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身体健康总评分、精神健康总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5年,单髁置换组假体在位率(90%)较全膝关节置换组(100%)低(P0.05)。提示对于单纯内侧胫股间室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具有相似的修复效果,但单髁置换后5年假体在位率稍低。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膝关节单侧间室骨关节炎:指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仅限于单侧间室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以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常见,大约占到所有膝骨关节炎患者的25%。针对此类膝骨关节炎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还有较大争议。 膝关节平衡功能:在人体中,平衡功能的保持需要神经、肌肉等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感觉信号的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信号的整合、控制运动等方面来完成。膝关节周围的本体感受器包括有关节的位置觉及运动觉,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关节周围的感觉信号经处理后最终能够对关节的稳定极平衡功能发挥维持和稳定作用。 背景:单纯的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临床上既可选择全膝关节置换,也可选择部分膝关节置换。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差异很大,几乎没有可靠的循证证据来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并探究2种治疗方式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将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单髁置换组22例23膝,全膝关节置换组30例30膝。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评价早期疗效,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测试系统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Berg平衡量表评价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与全膝关节置换组相比,单髁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P < 0.001);②术后3个月,2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结果、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3个月Tecnobody本体感觉综合评分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提示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近期疗效均满意,但单髁置换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平衡功能恢复上优于全膝关节置换。 ORCID: 0000-0001-7262-9850(谭彪);0000-0001-5443-6422(左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单髁关节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状态。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治疗的5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膝关节置换组(TKA组,25例)和单髁关节置换组(UKA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3、6个月的爬楼梯测试、起立行走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的功能恢复情况及膝关节WOMAC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9个月,平均(7.15±0.81)个月。UKA组患者比TKA组患者较早地获得更好的WOMAC评分(P<0.05)。UKA组术后1、2、3个月时在爬楼梯、起立行走及6分钟步行测试方面均优于TKA组(P<0.05),但在术后6个月时两组之间除在爬楼梯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起立行走及6分钟步行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早期恢复情况来看,单髁关节置换术较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单髁置换:指对仅存在单间室病变膝关节的一种置换手术方式,用以替代膝关节胫股关节破坏的软骨表面,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例如创伤小、恢复快、截骨少、费用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单髁置换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较好,且膝关节功能接近生理状态。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一种较为成熟的假体,术中保留了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且不进行髁间窝截骨,比较符合膝关节的解剖特性,手术难度虽然较大,但保留了较多的膝关节正常生理结构,有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的松动率亦较低。背景:针对仅存在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的患者,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居住于山区的中老年人的近期疗效需进一步探索。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置换治疗承德地区中老年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内侧间室膝关节炎中老年患者67例,其中A组31例行单髁置换,B组36例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置换。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情况、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1,3 d红细胞容积、C-反应蛋白,术后第1,3,6个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A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均低于B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第1,3天2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A组术后第1,3,6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④2组术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⑤综上,单髁置换在治疗仅存在内侧间室病变膝关节炎的山区中老年患者时,具有术中出血少、输血率低、关节遗忘程度高等优点。 ORCID: 0000-0002-8983-8293(韩梦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膝内翻是常见病症之一,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以及最新推广的腓骨截骨术。单髁置换术自开展以来已有60余年历史,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可保留膝关节正常运动、手术创伤小、保留骨量多以及术后关节活动度大等优点,故单髁置换术已成为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腓骨截骨术是一种治疗膝内翻的新治疗手段,具有手术简单、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正在被大力推广,但其治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综述单髁置换和腓骨截骨两种临床手术方式,并从生物力学角度推论腓骨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提出腓骨截骨术后外侧收缩肌力下降导致关节合力矩再平衡,故关节接触位置改变、关节接触力下降可能是腓骨截骨术能够缓解疼痛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膝内翻是常见病症之一,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以及最新推广的腓骨截骨术。单髁置换术自开展以来已有60余年历史,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可保留膝关节正常运动、手术创伤小、保留骨量多以及术后关节活动度大等优点,故单髁置换术已成为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腓骨截骨术是一种治疗膝内翻的新治疗手段,具有手术简单、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正在被大力推广,但其治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综述单髁置换和腓骨截骨两种临床手术方式,并从生物力学角度推论腓骨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提出腓骨截骨术后外侧收缩肌力下降导致关节合力矩再平衡,故关节接触位置改变、关节接触力下降可能是腓骨截骨术能够缓解疼痛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膝内翻是常见病症之一,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以及最新推广的腓骨截骨术。单髁置换术自开展以来已有60余年历史,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可保留膝关节正常运动、手术创伤小、保留骨量多以及术后关节活动度大等优点,故单髁置换术已成为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腓骨截骨术是一种治疗膝内翻的新治疗手段,具有手术简单、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正在被大力推广,但其治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综述单髁置换和腓骨截骨两种临床手术方式,并从生物力学角度推论腓骨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提出腓骨截骨术后外侧收缩肌力下降导致关节合力矩再平衡,故关节接触位置改变、关节接触力下降可能是腓骨截骨术能够缓解疼痛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Oxford人工单髁置换术(UKA)与人工表面全膝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10月至2015年5月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高龄患者29例(41膝)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单髁组;根据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另选择全膝关节置换的对照病例29例(39膝)作为全膝组。应用HS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0~10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单髁组29例(41膝)得到随访,平均随访(30.3±13.6)个月,全膝组29例(39膝),平均随访(30.6±12.5)个月;单髁组术后HSS评分(P=0.00)、手术时间(P=0.00)、围术期出血量(P=0.00)、住院时间(P=0.04)和满意度(P=0.03)均优于全膝组。单髁组术前膝痛部位(P=0.86)和髌股关节退变(P=0.24)未显著影响疗效,共11膝单髁术前合并内翻大于15°,平均18.4°(15.7°~20.1°),4膝屈曲挛缩大于15°,平均18.8°(17.7°~20.1°),共6膝活动度小于100°,平均79.0°(66.8°~92.1°),麻醉下查体均为可复性内翻畸形,且屈曲挛缩可纠正,活动度明显改善,此类患者术后HSS评分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单髁组术后1例出现切口远端浅层感染及开裂,局部清创缝合后痊愈。结论 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满意,其在控制手术创伤和提升术后功能方面均优于全膝置换。内侧髌股关节间室磨损未影响单髁置换疗效,中度膝内翻及屈曲挛缩在麻醉状态下显著改善,仍可行单髁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