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一种以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冲动性行为为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患者具有较大的社会功能损害,并存在10%的自杀率(高于普通人群50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在精神科病人中检出率较高:门诊病人为10%,住院病人为20%;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7:3)。  相似文献   

2.
葛玲  孔鑫 《校园心理》2011,9(1):3-5
<正>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一种患者个体以情绪反应失调、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有行为冲动为临床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国外研究显示,BPD患者占普通人群的2%,精神科门诊患者的10%,住院患者的20%,人格障碍患者的30%~60%[1]。由于BPD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并常与其他一种或一种  相似文献   

3.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一种患者个体以情绪反应失调、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有行为冲动为临床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国外研究显示,BPD患者占普通人群的2%,精神科门诊患者的10%,住院患者的20%,人格障碍患者的30%~60%[1]。由于BPD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并常与其他一种或一种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调查高校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患病率.方法:用PDQ"从3227名大学生中筛选出边缘型划界分阳性者.以PDI-Ⅳ晤谈确定BPD的发病情况,使用CTQ对BPD被试做进一步测验.结果:3227名大学生中有31例(女18例)符合PDI-Ⅳ晤谈的评定标准.总患病率为0.96%,女性是男性的1.38倍;31名BPD被试合并其它常见五型人格障碍18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BPD被试的CTQ得分显著高于对照,CTQ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BPD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BPD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跟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在中国应用的信效度研究   总被引:66,自引:22,他引:44  
目的 :将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ersonalityDiagnosticQuestionnaire ,简称PDQ)第四版的中文版用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普通人群及精神障碍人群 ,制定出国内初步常模并就其信度和效度资料进行研究。方法 :将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 - 4 +)施测于国内 10个省市的 6 2 8例普通人群及 36 7例不同诊断的精神障碍患者。 4 9位被试间隔 2~ 4周重测。结果 :PDQ - 4 +的重测信度系数为 .5 0~ .80 (P <0 .0 1) ,分半信度指数为 .5 0~ .93,α系数为 .5 6~ .78。效度分析显示 ,精神分裂症组、情感精神障碍、神经症组及人格障碍组的各分量表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组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因素分析显示 ,12个分量表在 3个公因子上负荷分布与理论上的三个分群近似 ;以总分计算 ,PDQ - 4 +对人格障碍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特异度。结论 :PDQ - 4 +的中国普通人群的常模初步建立 ,信度和效度指标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 ;PDQ - 4 +对人格障碍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特异度。适合于作为筛查量表使用  相似文献   

6.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初始沙盘的典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沙盘游戏为工具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患者独特的内心世界,并尝试总结其初始沙盘具有诊断意义的特点.方法:某师范大学新生经人格障碍诊断问卷(DQ-4+)筛查和DSM-Ⅲ-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SCID-II)确诊,且自愿参加沙盘治疗的BPD大学生56例,另招募愿意参与本研究的非BPD大学生30名,对他们的初始沙盘作品进行多维度的对照研究.结果:(1)BPD组和非BPD组在初始沙盘的整体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BPD组分裂项目的例数多于非BPD组(35.7%vs.0.0%,P<0.01),在整合上少于非BPD组(26.8%vs.66.7%,P<0.01);(2)在细节主题上,BPD组的创伤主题得分高于非BPD组[(2.5±1.1)vs.(1.3±0.9),P<0.01],而治愈主题得分低于非BPD组[(0.9±0.9)vs.(1.8±1.0), P<0.01],其中创伤主题中主要是隔离、威胁和限制的例数BPD组多于非BPD组(40.1%vs.20.0%,25.0%vs.6.7%,28.6%vs.10.0%;Ps<0.05),而治愈主题中主要是联结、新生和对话的例数BPD组少于非BPD组(7.1%vs.26.7%,23.2%vs.33.3%,12.5%vs.40.0%;Ps<0.05);(3)在沙具的非常规使用或摆放上,奇异呈现和边界问题两项BPD组的例数多于非BPD组(25.0%vs.3.3%,12.5%vs.0.0%;Ps<0.05).结论:BPD患者的初始沙盘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分裂、奇异呈现和边界问题,经常出现的创伤性主题是隔离、限制和威胁;BPD的病理特点和防御机制可以在沙盘中很清晰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 ,癫患者的死亡率较普通人群高 2~ 3倍 ,其中 4 0 %~ 5 0 %与癫本身有关[1] 。引起死亡的原因通常是发作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如溺水和外伤等、发作导致的并发症如窒息等、癫持续状态、引起发作的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病等以及癫后抑郁自杀等。 190 2年Spratling发现 4 %的癫患者会因一次抽搐而死亡 ,甚至在尸体解剖中都无法找到病因 ,即把这种情况称为癫猝死 (suddenunex pected ,unexplaineddeathinepilepsypatiients ,SUDEP) [2 ] 。SUDEP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研究人群中各不相同[3] ,在一般癫患者中SUDEP发生率为每…  相似文献   

8.
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ersonality Diagnosis Questionnaire-4+,PDQ-4+)从3227名二、三年级本科生中筛选出边缘型阳性者293例,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第四版(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IV)半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筛选出BPD患者(得分5分)31例。从PDQ-4+划界分阴性的大学生中按年龄和性别比随机选取114例为对照组。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①在PDQ-4+筛查中,总体的边缘型分量表分为(2.62±1.70);31例BPD患者中女18例,男13例,女性CTQ-SF不良环境因子得分高于男性[(13.63±4.54)vs.(9.83±1.95),P0.01]。②BPD组的CTQ-SF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情感虐待(2.11±0.77)vs.(1.66±0.49),P0.01]。结论: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童年期创伤经历,而且这种创伤经历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和焦虑障碍(AN)在光诱发电位(VEP)中的特点。方法:收集28例BPD组、36例AN组及49名正常成人对照(NC),应用美国仪器以及红光刺激,完成光诱发电位(VEP)检查。结果:与NC相比,BPD组潜伏期VEP/P1、P2前移,波幅VEP/N1-P2、P3增高,但波幅VEP/P2-N2、P2降低。与NC相比,AN组潜伏期VEP/P1、P3前移;波幅VEP/P2-N2、P2降低。BPD组与AN组相比,在潜伏期VEP/P2以及波幅VEP/N1-P2上两者有显著性意义,BPD组前移于AN组,波幅增高。结论:在VEP若干指标上,BPD组前移于AN组,波幅增高。BPD组光诱发电位特点,值得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系统心理干预对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某所初中的609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施测,筛查出阳性人群纳入研究组,对研究组初中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各变量的改善情况,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4.61%;2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74,14.315,24.812,21.382;P0.001);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检出中度及以上抑郁的比例高达84.3%,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402,P0.001);4研究组初中生经系统心理干预后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0.43%,比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7,P0.001);5研究组初中生在干预后其自杀意念、抑郁、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消极应对分数均低于干预前,积极应对分数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1,3.359,2.308,2.259,-2.958,2.011;P0.05)。结论:系统心理干预对降低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胃黏膜炎症及上皮细胞凋亡特点,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有消化道症状的30名HIV-1阳性患者和20名HIV-1阴性的普通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对于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HIV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33.3%(10/30)]高于对照组[5%(1/20,P<0.05)];HIV感染患者Hp检出率[23.3%(7/30)]低于对照组[55.0%(11/20,P<0.05)];HIV感染组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24.83±10.296)%]高于对照组[(16.50±7.626)%,P<0.01];HIV感染组Hp阳性患者(7例)胃黏膜上皮细胞AI[(35.71±12.724)%]高于Hp阴性患者(23例)[(21.52±6.815)%,P<0.05)].结论 细胞凋亡可能在HIV感染者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胃黏膜凋亡指数可能与局部炎症及Hp感染无关,而与HIV本身及黏膜免疫环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潜在防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防御机制评定系统(Defense Mechanism Manual for the TAT,DMM)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无意识内容的防御机制特点。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进行筛查,从边缘型得分≥7的254名大学生中,用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确诊边缘型人格障碍者(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62人,从中按边缘型得分由高到低选取30名为BPD组;从边缘型得分2的学生中按边缘型得分选取30名为对照组。施测主题统觉测验,运用DMM系统评定两组被试的防御机制类型得分。结果:(1)BPD组不成熟集合得分高于对照组[(7.50±2.13)vs.(2.97±1.43),P0.01];BPD组不成熟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2.47±1.54)vs.(1.03±0.91),P0.01],BPD组不成熟投射得分高于对照组[(4.97±1.73)vs.(2.31±1.50),P0.01];BPD组成熟否认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17±0.38)vs.(0.90±0.94),P0.01]。(2)回归分析得到边缘得分与防御机制的逐步回归方程:边缘得分=-1.066+1.061×不成熟投射+0.851×不成熟否认。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主要表现在不成熟否认和不成熟投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欲求-压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运用主题统觉测验(TAT)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潜在的欲求-压力特点.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在3552名高校学生中筛出边缘型得分≥7者254人,由两名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Ⅱ)面谈,最后确诊BPD 62人,从中按边缘型得分由高到低选取30名愿意参与本研究的为BPD组,在边缘型得分<2的学生中由高到低选取30名为对照组,施测主题统觉测验,对照两组的欲求-压力得分.结果:(1)BPD组的欲求和、压力和均高于对照组[(32.6±5.1)vs.(29.8±5.0),(36.9±5.0)vs.(32.2±6.3);均P<0.05],且BPD组的压力和高于欲求和(P<0.05).(2)边缘型得分与欲求-压力系统的逐步回归方程:边缘型得分=-0.315C成就欲求+0.36X情绪变化欲求+0.329X灾害压力+0.313X情感压力+0.234X联想压力+0.204X丧失支持压力,多元回归系数为0.817,方程拟合度为0.668.结论:运用主题统觉测验的欲求-压力系统可解释BPD患者的内心感受模式和临床行为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自杀意念提供针对性策略。方法:在深圳市选取2016级初一学生共1301人,进行每年1次、共3年的追踪测查。使用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E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积极青少年发展量表(CPYDS)和家庭功能量表(CFAI)进行测查。结果:本样本的自杀意念逐年检出率分别为21.4%、22.2%、16.9%,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3.4%、34.6%、28.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初一、初二、初三OR=1.48、1.35、2.47)、有抑郁症状(初一、初二、初三OR=4.41、1.83、1.83)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风险,而积极青少年发展水平高(初一和初三OR=0.72、0.67)和家庭功能好(初一和初三OR=0.68、0.73)的学生,其自杀意念风险较低。结论:深圳市初中生存在一定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关注特定人群,提升积极青少年发展水平、改善家庭功能能降低自杀意念风险。  相似文献   

15.
伴精神障碍的Klinefelter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Klinefelter综合征系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其典型的染色体核型为47,XXY,也称47,XXY个体,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1500。临床中已证实这类核型个体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达4.6‰[1]、7.7‰[2],且常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障碍[3]。由于遗传学检验手段的广泛应用,此类患者在精神医学临床中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染色体异常所致精神障碍中的一个常见类型。为较全面地了解Klinefelter综合征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现将我们诊治的14[3,4]例和国内文献中报告的17例个案[5~12]总结分析如下。1.一般人口学特征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有关成长经历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筛查率为26%;BPD阳性检出组与阴性组在PBI、CTQ和AAQ各因子(除性虐待、躯体忽视外)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BPD症状与PBI、CTQ和AAQ各因子间除父亲角色倒置外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情感虐待、对母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父亲控制因子对BPD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PD总变异的28%。结论:童年期情感虐待、不良的亲子关系模式和父亲控制过严的教养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国外的研究表明 ,不同人群对自杀的态度因文化传统、习俗、宗教、法律的不同而相差甚远 [1 ]。我国对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还相对滞后 ,研究对象多限于医务人员群体 [2 ,3 ]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 ,为大学生自杀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采用《自杀态度调查表》[4,5]  在杭州市四所高校利用晚自修时间 ,简单随机选取教室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 80 0份 ,回收 80 0份问卷 ,有效问卷753份 (占 94% ) ,年龄 1 7~ 2 6岁 ,其中男 37…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 isorders comp licatingpregnancy)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以妊娠20w后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为特征并伴全身多脏器的损害,发病率为9·4%[1],是严重威胁母婴安全、导致孕妇及围生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遗传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较高的遗传倾向,有该病家族史的孕妇发病率几乎是普通孕妇发病率的3倍[2]。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遗传性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3]…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是一种以腹胀、排便困难、肛门梗阻感、排便不尽感或排便干硬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1],按其病理生理主要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及混合型便秘(mixed constipation,MC)[2]。CC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从3%到27%不等[3],并随着老龄化的进展有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意念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抽取2216名中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①长沙青少年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24.2%,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6%,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2.5%;②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生(χ2=34.814,P<0.01)、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χ2=5.760,P<0.05)、单亲家庭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非单亲家庭(χ2=17.385,P<0.01),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家庭关系越不和睦和父母经常打骂,自杀意念发生率越高(χ2=23.215,44.442,66.915;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家庭关系情况、家庭暴力情况、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和自尊水平。结论青少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仍较高,其危险因素有女性、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差、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经常打骂、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低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