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是种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多系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可以从美容吸脂手术中获得,取材方便,原料来源丰富,在生物治疗应用方面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探讨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成骨成软骨的潜能。 方法:取美容吸脂获得的脂肪组织,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取第3代细胞,分别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及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行体外成骨及成软骨诱导。 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呈纤维样形态,原代细胞24 h内贴壁,培养5~7 d 后开始形成细胞集落;经细胞周期检测显示G0/G1,S和G2/M所占比例分别为(88±2)%,(12±2)%和0.03%。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和CD105呈阳性表达,CD34和CD45呈阴性表达。RT-PCR检测显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中骨桥蛋白mRNA呈阳性表达,经软骨诱导分化后细胞中Ⅱ型胶原mRNA呈阳性表达。结果证实,实验成功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及I、III型胶原产生的影响。方法:贴壁培养hUCMSCs, 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记(CD45、CD34、CD105、CD29和HLA-DR),成脂及成骨诱导其分化,以鉴定其为间充质干细胞,确定bFGF促增殖最适浓度为20 μg/L。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添加 bFGF (20  μg/L) 于DMED/F12培养液中,对照组使用DMED/F12常规培养液。MTT法测定hUCMSCs 存活和增殖能力, 分析bFGF 对hUCMSCs 增殖的影响,RT-PCR测定其I、III型胶原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测定其I、III型胶原蛋白的含量。结果:MTT生长曲线提示bFGF促进hUCMSCs的增殖。用含与不含bFGF培养基培养的hUCMSCs 均表达 CD29,不表达 CD34、CD45和 HLA-DR,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阳性。RT-PCR结果显示了实验组 I、III型胶原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了实验组I、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bFGF可显著促进hUCMSCs增殖,且不改变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表达。bFGF对hUCMSCsⅠ、Ⅲ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抑制效应,提示其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可能不会引起Ⅰ、Ⅲ型胶原蛋白沉积,从而减少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和雌性骨髓干细胞(female bone marrow stem cells,FBMSCs)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技术;观察SCs对F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观察SCs和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FBMSCs向FSHR+和stra8+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青年SD大鼠FBMSCs,传代培养第三代FBMSCs,将其分为四组:1.SCs共培养组,2.SCs共培养+ATRA组,3.ATRA组,4.FMSCSs组。ATR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的了终浓度为10-5 mol/l。ATRA用MTT比色法检测支持细胞共培养及维甲酸对骨髓干细胞的存活及增殖的影响;为检测雌性骨髓干细胞分化情况,用RT-PCR检测生殖干细胞由有丝分裂转变为减数分裂前特异表达基因stra8 m RNA及卵巢颗粒细胞特异表达基因fshr m RNA的表达。结果支持细胞共培养组和维甲酸组培养的雌性骨髓干细胞部分分化成为大而圆的卵母细胞样细胞,分化的细胞周围有许多小细胞环绕。对照组细胞比较均一。RT-PCR显示支持细胞共培养组和维甲酸组的骨髓干细胞均有stra8 m RNA、FSHR m RNA表达,对照组没有表达;结论 ATRA和SCs均能体外诱导雌性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化为stra8+及FSHR+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因素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方法 收集306例冻存的健康胎儿脐带,采用华尔通胶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组织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的细胞形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复苏冻存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培养至10代。对第10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其成骨能力分别通过钙结节和骨涎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检测来确定。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73、CD90和CD105,但是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是90%。细胞周期显示,第10代的细胞有80%处于G0/G1期,20%处于S+G2/M期。成骨细胞刺激因子诱导干细胞的骨涎蛋白染色呈阳性,并形成矿化的钙结节。 结论 冻存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细胞刺激因子下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具有高度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如何,目前了解甚少。 目的: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淋巴细胞增殖、细胞亚群和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以了解其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分别成骨、成心肌细胞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按不同浓度(1∶1,1∶10,1∶100)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并添加植物血凝素刺激,同时设立对照组,3 d后收集上清。 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检测3种浓度组淋巴细胞的A值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1∶1浓度组最低(P < 0.05);CD4+CD25+Tregs亚群比例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且1∶1浓度组最高;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水平明显减低,但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 < 0.05)。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增加CD4+CD25+Tregs亚群数量,以及改变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ASP)对人白血病干细胞(LSCs)增殖及体内移植的影响。 方法1. ASP对CD34+CD38-人LSCs体外增殖的影响。免疫磁性法分选正常人和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D34+CD38-细胞,分为正常CD34+CD38-对照组、CD34+CD38-LSCs对照组、正常CD34+CD38-ASP组和CD34+CD38-LSCs ASP组,后两组在常规培养基础上加入ASP(终浓度40 mg/L)。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 细胞纯度;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检测CD34+CD38-LSCs增殖分化能力;RT-PCR 检测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水平。2. ASP对人LSCs移植小鼠模型的影响。体内移植LSCs建立CD34+CD38- LSCs小鼠移植模型,随机分为ASP移植模型组[腹腔注射ASP,200 mg/kg,(1次/d)×14 d]和移植模型组(注射等时、等量生理盐水)。药物注射完成第2天,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观察血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受体鼠骨髓中CD34+CD38-LSCs;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染色阳性骨髓单核细胞(BMMCs)百分率;流式细胞术检测BMMCs细胞周期分布;CFU-Mix培养检测BMMCs集落形成能力。 结果 分选后CD34+CD38-细胞纯度达到(91.14±1.02)%,细胞存活率为(95.42±3.5)%;CD34+CD38-LSCs对照组细胞增殖与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高于正常CD34+CD38-对照组;CD34+CD38-LSCs ASP组细胞增殖能力与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低于CD34+CD38- LSCs对照组;CD34+CD38-LSCs ASP组细胞高表达p16INK4a、p19Arf、p53、p21Cip1/Waf1基因。移植CD34+CD38-LSCs后小鼠骨髓中存在人源性LSCs。移植模型组小鼠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注射ASP可明显降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有所升高;处于G0/G1期中的BMMCs数量增加,S期细胞数量减少;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提高;CFU-Mix集落形成数显著减少。 结论ASP在体内与体外均能抑制CD34+CD38-LSCs增殖,推测其可能机制与ASP调节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文献报道,从骨髓与脐带中分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仍保持干细胞的特性,并在多种细胞因子的“鸡尾酒式”诱导下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正常人肝细胞共培养体系下是否可分化为肝细胞并探讨其分化方法。 方法:采用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人肝细胞LO2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不添加外源诱导因子,分别于第7,14,21天,通过RT-PCR 法检测肝细胞特异标志物甲胎蛋白、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9 mRNA的表达,糖原染色进行功能鉴定。 结果与结论:从人脐带中可分离得到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其中CD29+细胞比例为96.02%,CD105+细胞比例为96.6%,CD34-细胞比例为99.65%,CD105+CD29+双阳性细胞比例为94.84%。与LO2细胞共培养后第7天仅有甲胎蛋白阳性表达;第14天表达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9,第21天时,LO2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未出现甲胎蛋白表达;人细胞角蛋白19和白蛋白的表达比第14天略有增强。共培养21 d后,糖原染色呈阳性。结果证实,无需额外添加外源诱导因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人正常肝细胞共培养的微环境中,向正常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齐立杰  郭康  李琼  郭志坤 《解剖学报》2013,44(3):339-344
目的 从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的混合细胞群中分离纯化出CD73阳性的细胞亚群,证明几种不同诱导法诱导CD73细胞的
成心肌分化潜能。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1~3 月龄小鼠的ADMSCs,利用流式细胞仪从ADMSCs中分选出CD73+和CD73-两个细胞亚群。分别培养两组细
胞,利用5-氮杂胞苷(5-aza)、心肌组织裂解液和5-aza+心肌组织裂解液对两组分选出的细胞分别进行成心肌的诱导。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检测3种诱导法的成心肌效果。结果 未分选的ADMSCs可分化为成脂和成骨细胞,分选的CD73+细胞具备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良好潜能。3种诱导法
均能诱导CD73+ADMSCs向心肌方向分化,5-aza诱导CD73+AD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率为(22.99±6.72)%,心肌组织裂解液组心肌细胞率(14.12±5.42)%,5-aza+心肌组织裂解液组心肌细胞率(26.94±6.11)%。3种方法比较,5-aza+心肌组织裂解液的诱导效果最佳(P<0.05)。结论 CD73+比CD73-
的ADMSCs更易于分化为心肌细胞。化学诱导因素和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可高效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可介导白血病细胞耐药,而对于黏附功能缺陷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而言,骨髓基质细胞在伊马替尼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构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对K562细胞伊马替尼敏感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自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构建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MTT法检测伊马替尼IC50,Annexin V-FITC/PI标记暴露于0.5 μmol/L伊马替尼72 h的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细胞凋亡率。收集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72 h的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共培养组及悬浮培养组K562细胞伊马替尼IC50分别为(0.52±0.02) μmol/L和(1.27± 0.05) 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0.5 μmol/L伊马替尼处理72 h,共培养组及悬浮培养组凋亡率分别为(15.48±4.17)%和(32.01±6.8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72 h的K562细胞G0-G1期细胞的比例为(48.81±8.27)%,明显高于悬浮培养组(25.78±3.26)%(P < 0.0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能介导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其机制可能与基质细胞共培养使K562细胞发生G0/G1细胞周期阻滞有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FLAP)抑制剂MK886对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150和TE-3)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2.5、5、10、20、40和80μmol/L的MK886干预体外培养的KYSE-150和TE-3细胞;xCELLigence RTCA系统实时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同时确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食管癌细胞的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150和TE-3)的增殖抑制率随着MK886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KYSE-150组的IC50浓度为29.11μmol/L,TE-3组的IC50浓度为27.47μmol/L。当MK886浓度增加至25μmol/L时,食管癌细胞G0/G1期滞后增加明显(P<0.001),MK886处理浓度增加到50μmol/L时,食管癌细胞G2/M期增加明显(P<0.001和P<0.05)...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旁分泌机制调控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按1×105/1×105比例接种于Transwell共培养板上下室,建立上下双层细胞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设1×105单独培养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①MTT法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 < 0.05),且具有时间依赖性(P < 0.05)。②流式细胞仪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凋亡:实验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由G1期进入S期细胞减少。③RT-PCR法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mRNA的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机制抑制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且可能是通过提高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基因表达来达到的。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细胞凋亡;共培养;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13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不同细胞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取第5代细胞随机分成A、B、C、D 4组,在A组基础培养基中加入b FGF,B组中加入b FGF和BDNF,C组中加入b FGF、BDNF和BHA诱导培养,D组为对照组,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诱导2周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的nestin、NEFH和GFAP mRNA表达情况,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的变化。结果: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能成功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细胞发现,细胞均强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CD34、CD45和HLA-DR均未见表达。经定向诱导分化成类神经元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突起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nestin在A、B、C组均呈阳性表达,NEFH在A、B组呈阳性表达,而GFAP在A、B、C、D 4组均不表达。A、B组n EFH和nestin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培养的细胞扩增迅速,生物学性状稳定;与b FGF单独处理相比,b FGF联合BDNF更能有效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Sertoli细胞(SCs)体外共培育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为两者联合应用于移植修复提供线索.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简称L),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细胞后,将其加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的BMSCs与SCs共培育体系,设立L细胞为对照组,L+刀豆蛋白A(ConA)、BMSCs+L+ConA、SCs+L+ConA、BMSCs+SCs+L+ConA四大组细胞为实验组.培养4 d,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ConA可以显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BMSCs、SCs均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随加入BMSCs和SCs的比例增加而增强,BMSCs和SCs混合培养后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且在某些浓度时呈现协同性.结论 BMSCs与SCs体外共培育时可增强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CD73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D73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与衰老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BMSCs,构建慢病毒CD73过表达载体和CD73 RNAi干扰载体,分别转染BMSCs,实验分组:CD73过表达组(OE组)、CD73RNAi干扰组(RNAi组)和对照组(CON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的衰老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转染后细胞的超微结构;非损伤细胞功能分析仪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慢病毒转染BMSCs后72 h和168 h,衰老细胞数量RNAi组CON组OE组(P0.05);转染后3~4d BMSCs的增殖能力为OE组较RNAi组和CON组细胞增殖速度快(P0.05);转染后3d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是:OE组、RNAi组和CON组的G1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25.9%、44.1%和51.7%;S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48.8%、30.9%和26.9%;G2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25.2%、25.0%和21.4%;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OE组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增多;细胞生长曲线显示OE组高于CON组和RNAi组。结论 CD73促进BMSCs增殖且抑制BMSCs衰老。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骨组织工程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的一种新兴的种子细胞。目前认为低温冻存是长期保存细胞的有效方法。 目的:探究冻存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被诱导分化成成骨细胞。 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的华尔通氏胶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然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的细胞形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在冻存6个月后,复苏第2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冻存复苏,并传代培养至12代。对第12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它的成骨能力分别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骨钙素和骨涎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检测来 确定。 结果与结论:原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流式细胞仪显示培养的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73、CD105和CD90,但是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和CD45。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是90%。细胞周期显示P8的细胞有75%处于G0/G1期,25%处于S+G2M期。经成骨诱导液处理的第12代细胞显示出比对照组更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P < 0.01)。此外,在成骨诱导液中诱导的细胞对骨钙素和骨涎蛋白的染色呈阳性,并形成矿化了结节。冻存后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仍保持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在成骨诱导液中能被诱导分化成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double labelling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 with 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DTPA) and PKH26 influences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 tissue adherence technique was used to separate and purify the hUCMSCs and flow cytometry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surface markers expressed on them. Gd‐DTPA and PKH26 were used to label the stem cells and MRI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double‐labelled hUCMSCs. A MTT assay was used to delineate the growth curv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ultra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hUCMSCs.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hUCMSCs highly expressed CD29, CD90, CD44 and CD105. No expression of CD31, CD34 and CD45 was detected. Very low expression of HLA‐DR and CD40 was detecte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howed these cells were long, spindle shaped, and the cytoplasm and nucleus had clear boundaries. After double labelling, TEM showed Gd particles aggregated in the cytoplasm in a cluster pattern.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cell cycle, apopt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tem cells were not influenced by double labelling. Thus a tissue adherence technique is helpful to separate and purify hUCMSCs effectively; and Gd‐DTPA and PKH26 are promising tracer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UCMSCs in vivo.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周期和活化的影响,探讨MSC对T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体外扩增培养3代后用于实验。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SC对PHA作用下T细胞周期和早期表型CD25、CD69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人骨髓MSC体外可使PHA刺激下的T细胞滞留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下调活化T细胞早期表型CD25、CD69的表达,抑制IL-2、IFN-r的分泌。结论人骨髓MSC体外可通过对T细胞周期的影响抑制其活化和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