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形态学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365例人体干燥跟骨标本(性别、年龄不详),用游标卡尺测量跟骨前、中、后3个关节面长轴之和与短轴之和;用量角器分别测量跟骨后关节面的外缘延长线与前关节面的外侧延长线,并向前延伸至跟骨前关节突的前部形成的夹角即Gissane’s角和跟骨前突的最高点至后关节面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切点至跟骨结节上缘连线相交构成的夹角即Bohler’s角。 结果 根据解剖形态学特点,发现距下关节面分为5型:Ⅰ型(189,51.78%)、Ⅱ型(80,21.92%)、Ⅲ型(51,13.97%)、Ⅳ型(37,10.14%)和Ⅴ型(8,2.19%)。其中,Ⅲ型的长轴之和(4.55±0.6) cm小于其他型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的短轴之和(3.68±0.51) cm大于其他型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Ⅴ型的短轴之和(3.3±1.2) cm大于Ⅰ、Ⅲ、Ⅳ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128.74±6.34)°在Gissane’s角上小于Ⅰ、Ⅳ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28.69±7.51)°在Bohler’s角上小于Ⅰ、Ⅲ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中,距下关节面的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距下关节面存在5种变异,以Ⅰ型为主,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总结跟骨距下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对4例423个跟骨作了手术治疗:29个跟骨作了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自体骨移植支撑固定术;14个跟骨作了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自体移植并辅以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根据术后并发症、跟骨X平片上的测量、患足功能等多方面评估,初步效果较好.结论细致轻柔的操作,着重于跟骨距下后关节面、Bohler角的恢复准确的复位,简单有效的内固定是手术成功、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MRI诊断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低温冰冻技术 ,当足呈自然放松位时 ,将踝、距下关节制成 3 .5mm厚的薄层断层标本 ,并与该区的磁共振图像相对照。结果 :距腓前韧带在轴位 ,跟腓韧带在冠状位和斜轴位 ,距腓后韧带在四个方位 ,颈韧带在冠状位和矢状位 ,距跟骨间韧带在冠状位、矢状位和斜轴位 ,伸肌下支持带浅束在冠状位和矢状位 ,中束和深束在冠状位 ,能清楚观察各韧带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结论 :在MRI上能清楚显示踝、距下关节外侧区的各条韧带。  相似文献   

4.
有关跟骨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2mm ,2 4.4± 2 .9mm和 3 0 .3± 3 .2mm。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 3 .6± 3 .0mm ,15 .3± 2 .2mm和 9.5± 1.2mm ,载距突与跟骨水平面存在 2 7.7°± 6.8°的上翻角。Gissane′s角为 116.7°± 8.0°。结论 :本文结果对跟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6例42足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采用切开钢板内固定伴植骨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36例0.5~3年随访,均骨性愈合.采用张铁良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优良率91.6% .结论 跟骨钛板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有效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关节面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7.
跟骨、距骨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其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跟骨、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5 mm,以1.25mm层厚、0.6 mm层间隔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图像用Mimics软件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距骨与跟骨的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重建的跟骨、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角度、多平而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上关节而前中后宽度,弧形关节面半径,跟骨长度,跟骨前部、沟部及后部的高度和宽度,载距突的长、宽、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Gissane's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取的踝部解剖学数据可能对跟距骨手术器械的设计、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廖立青  李红  李义凯 《解剖学报》2020,51(1):98-102
目的 探讨跗骨窦的解剖学特点,为封闭治疗跗骨窦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30侧4%甲醛固定的下肢标本,观察和测量跗骨窦的形态结构、血管分布、韧带及脂肪组织,并对136例成年干燥跟骨和距骨进行相关解剖学观察。结果 足背动脉、外踝前动脉、腓动脉穿支和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跗骨窦及外口周围。跟骨骰关节面外上顶点为跗骨窦外口明显的骨突。跗骨管的长度为(14.85±2.08)(8.33~22.00) mm,跗骨窦的长度为(26.38±3.05)(16.54~35.79) mm,跟骨沟的长度为(41.25±3.52)(31.06~53.92) mm。跗骨管纵轴与跟骨长轴的夹角为(49.37±4.76)(39.18~56.37)°。结论 封闭治疗跗骨窦综合征时,应该先触摸到跟骨骰关节面外上顶点,以该骨性标志为进针点斜向后内49°进针2.5 cm,即可刺入到跗骨窦腔。  相似文献   

9.
跟骨的测量与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跟骨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骨折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102副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测量跟骨的各项指标.结果:跟骨最大长、跟骨体中部高、跟骨中部宽、跟骨体中部周长、跟骨前部高、跟骨前部宽、跟骨体中部后距、载距突长、载距突宽、载距突最厚处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男女间同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长屈肌沟宽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Bohler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男女间同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Gissane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次测量结果可为恢复跟骨骨折的形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跟骨的解剖分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跟骨解剖学分部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HTSS〗将跟骨按其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和丘部5个部,并在54对108侧跟骨干燥标本上对各区进行骨性测量.结果跟骨各区在骨的质量、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各有其解剖特征和功能.跟骨前部长、高和宽分别为(19.8±2.2)、(24.5±3.2)、(22.4±3.2)mm;跟骨水平长(68.6±6.4)mm;跟骨载距突长、宽、高分别为(23.6±3.0)、(23.6±3.0)、(9.5±1.2)mm;跟骨丘部宽、高和底长分别为(27.5±2.6)、(16.4±1.2)和(40.9±5.1)mm.结论[HTSS〗跟骨解剖分部与跟骨骨折线的形成有关,并有利于对跟骨骨折和病损进行恰当的解剖学描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跟骨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测60侧男性成人跟骨的解剖学形态;观测跟骨骨密质、骨小梁的分布情况;对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有意义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宽、高分别为:(71.5±4.2)mm,(41.4±2.4)mm和(42.3±2.8)mm.跟骨前部、沟部、后部的宽度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下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6月~2016年10月采用外踝下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5例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CT示关节面塌陷均>2 mm,根据Sanders分型I型3例,Ⅱ型10例,Ⅲ型2例;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X线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三维CT了解关节面复位及再次塌陷情况。踝关节功能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手术切口3~5 cm,平均3.8 cm;手术时间32~56 min,平均42 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18 mL。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34.1±4.1)o、(128.4±2.9)o,术后1年分别为(33.9±4.2)o、(128.3±2.7)o,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93.3%。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9%。 结论 外踝下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能充分显露关节面,具有手术损伤小、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tress changes in the posterior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calcaneus following alternation of the calcaneal varus angle in normal calcaneus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lcaneal varus angle. Axial view radiographs of 165 volunteers were obtained to measure the calcaneal varus angle of normal calcaneus. A calcaneal model with different varus angle changes (including +2°, +4°, +6°, ?2°, ?4°, and ?6°) was established using Creo 2.0 software. Stress changes at different calcaneal varus angles in the posterior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calcaneus under a load of 100 N were measured. Stressed areas in posterior articular facets were slightly fewer following +2°, +4°, and +6° changes in varus angle than in normal varus angles with stress concentering regions moving to the anteromedial aspect of the posterior calcaneal facet. However, stress concentering areas in posterior calcaneal facets following ?4° and ?6° changes in varus angle obviously moved to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medial side of posterior calcaneal facets.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posterior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calcaneus varies with the calcaneal varus angle. The decrease in calcaneal varus angle following operativ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行单纯内固定与固定同时距下关节融合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对42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单纯内固定组行单纯切开复位、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固定融合组行切开复位、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同时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s角与Gissane’s角进行测量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并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对术后半年、1年、2年、4年的功能情况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方式术后跟骨解剖形态均较术前恢复(P〈0.01),两组手术方式对术后Bohler’s角与Gissane’s角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1年、2年、4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单纯内固定组优良率依次为61.9%、66.6%、71.4%、76.2%,固定融合组优良率依次为66.6%、71.4%、76.2%、76.2%,两组同一随访时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单纯内固定组比固定融合组少(P值〈0.01)。两组分别有2例、3例部分切口边缘表皮坏死,其中1例行局部皮瓣转移术后愈合,余4例经换药后延迟愈合。无一例感染。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两组共有7例取骨区疼痛,2~6个月后消失。结论对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Ⅰ期作预防性距下关节融合并未能提高远期疗效,其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尽可能骨折复位内固定、恢复跟骨解剖形态以抢救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钢板两点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的生物力学可行性。方法基于CT和MRI图像建立足踝部骨骼-肌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模型,并通过桡骨远端钢板和跟骨钢板模拟两点固定和三点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负重站立时,两点固定和三点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别为324.70、407.90 MPa;两点固定和三点固定模型的最大位移分别为2.498、2.541 mm,前者在前后和垂直方向位移较大,但内外侧位移较小。两种模型的后关节面位移无显著性差异,Bohler’s角和Gissane’s角也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桡骨远端钢板两点固定可以满足跟骨骨折治疗的稳定性需要,与传统钢板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整体应力分布更均匀、可以早期开展康复训练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4例,其中SandersⅡ型19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11例),SandersⅢac型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跟骨内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5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7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91.6%。X线片检查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切开复位金属植入物置入内固定的方法和内固定材料很多,如特异性钢板、“U”型或者4脚钉直接固定、张力带固定等。由于跟骨形态复杂,切开复位必须是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固定材料方可避免远期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和行走疼痛等症状呢? 目的:探讨可塑性钛钢板在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对30例(34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L型及斜型切口入路、开放复位,置入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全部患者均自体髂骨植骨。X射线片评估钢板置入后疗效,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综合观察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功能恢复、运动情况等方面,同时观察两种切口能否一期愈合。 结果与结论:30例中26例获得随访,时间为9~18个月,与内固定置入前相比,跟骨Bohler、Gissane角均得到很好的恢复(P < 0.001)。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5%,并且外侧斜型切口具备良好的优势。提示可塑性钛钢板是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内固定前充分有效的准备和医生对跟骨的解剖熟悉以及内固定技巧和时机的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载距突,探讨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及特征,为螺钉植入治疗跟骨骨折提供解剖学支持。 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3月,经纳入标准排除后,最终共收集336例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成年人跟骨CT三维重建图像,依据载距突冠状位轴线与跟骨轴线的夹角(β)进行分型,研究参数:β、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内侧中点的距离(AB),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外侧中点的距离(AC),载距突内侧中点冠状位轴线与跟骨最外侧交点的距离(AD),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内侧突中点的距离(AE),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中点的距离(AF),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外侧突中点的距离(AG),根据分型和男女、左右分别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根据 β,我们将载距突分为3型:Ⅰ型(β<70°,68例,20.24%)、Ⅱ型(70°≤β<80°,153例,45.54%)、Ⅲ型(80°≤β<90°,115例,34.23%)。其中Ⅲ型与其他型别在 β、AB、AF上具有差异(P<0.05),Ⅲ型和Ⅰ型在AE上具有差异(P<0.05)。此外,男性和女性的载距突在AB、AC、AD、AE、AF、AG上均具有差异(P<0.05),左右两侧的载距突在 β、AB上具有差异(P<0.05)。 结论 载距突可以分为3型,以Ⅱ型为主,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时,螺钉植入角度可以尽量在70°~ 80°,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对螺钉植入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Ⅲ、Ⅳ型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29例31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应用影像学检查及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进行结果评价。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8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前测量Boehler角0.7°±8.8°,Gissane角101.9°±6.4°,跟骨高度(丘部)28.7±5.3mm,跟骨宽度36.7±3.0mm,术后1年后测量Boehler角为28.9°±6.1°,Gissane角119.9°±4.3°,跟骨高度(丘部)40.3±3.5mm,跟骨宽度31.1±1.8mm,术前、术后对比各项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AOFAS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部功能,平均82.6分,优良率77.5%。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