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 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治疗的70例Sander 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34例)和“L”形切口组(36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足部恢复优良率(Maryland足踝部评分标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结果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小切口组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öhler角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Gissane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小切口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I及SF-36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小切口组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的外侧“L”切口,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 Ⅱ型跟骨骨折创伤小、并发症低、术后恢复快,更有利于足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对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87例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45例),A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术治疗,B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下肢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情况、骨代谢标志物含量、炎症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 ~ 8个月。B组患者的骨痂形成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A组,术后6个月B组骨折愈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患者的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Merchant)、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量表评分、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有效性(BE)值均高于A组(P<0.05)。术后1周,B组患者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含量均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采用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安全有效,能够缩短骨折端与创面的愈合进程,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雷公藤甲素(TP)对去势小鼠骨质疏松模型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去势小鼠骨质疏松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卵巢切除去势组(OVX组)、雷公藤甲素组(TP组)、利维爱组(Livial组),造模后第3天给予对应药物处理。治疗6周后,采用TRAP染色检测左侧股骨干骺端的破骨细胞数量。Micro-CT重建三维骨结构图像,检测左侧胫骨干骺端的骨密度(BMD)、骨小梁数目(Tb.N)、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BS/TV)、骨小梁分离度(Tb.Sp),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6、TNF-α、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OC)、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右侧股骨组织中p65、p-p65、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骨小梁周围破骨细胞数量比较:OVX组与Sham组相比明显增加;TP组与OVX组相比明显减少;TP组与Livia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参数分析:OVX组与Sham组相比,小鼠骨组织的BMD、Tb.N、BV/TV、BS/TV均显著下降,而Tb.Sp显著升高(P<0.01);与OVX组相比,TP组和Livial组骨组织的BMD、Tb.N、BV/TV、BS/TV均显著升高,而Tb.Sp显著下降(P<0.01);TP组与Livia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TNF-α、OC、TRAcp5b含量比较:OVX组的IL-6、TNF-α含量显著高于Sham组(P<0.01);各组间O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的TRAcp5b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P<0.01)。蛋白表达水平:与Sham组相比,OVX组的p65、IκBα表达水平不变,而p-p65和p-IκB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TP处理后,p65、IκBα表达水平不变,而p-p65和p-IκBα表达水平却显著降低(P<0.01);TP组与Livial组比较,两者间p65、IκBα、p-p65和p-IκBα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改善了去势小鼠的骨量丢失,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丹阳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53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6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27例采用“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钢板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跟骨Bӧ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空心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优于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显示的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ӧhler角、Gissane角,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空心钉组优于钢板组(P<0.05);空心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均能获得有效的力学稳定,促进足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且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对组织损伤小,极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中显微镜下超声骨刀较传统椎板咬钳在颈椎病前路骨化物中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32例患者,18例为超声骨刀组,14例为枪钳减压组。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神经功能JOA评分、NDI指数及影像学椎管占位率、颈椎Cobb角及融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6.18±3.33)个月。术后超声骨刀组出现1例喉返神经损伤,枪钳减压组出现2例脑脊液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两组均未导致严重并发症。超声骨刀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较枪钳减压组少(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长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超声骨刀组的JOA评分、JOA改善率优于枪钳减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末次随访时N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管占位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超声骨刀组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优于枪钳减压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占位率、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下超声骨刀在颈椎前路减压术可以显著减少出血及缩短手术时间,改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咸宁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8例儿童锁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29例,TEN治疗组)和“8”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外固定保守治疗(29例,保守治疗组)。测量两组患儿锁骨的长度,锁骨功能按Costant评分与Wolfgang评分系统来评估。结果 两组58例患儿均得到随访12 ~ 24个月。TEN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治疗组术后能够及时缓解骨折处疼痛。末次随访时TEN治疗组锁骨短缩距离少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功能按Costant评分与Wolfgang评分:两组末次随访时Co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在疼痛、活动度、肌力、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方面相同;但两组Wolfgan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TEN治疗组较保守治疗组术后满意度更高。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锁骨骨折能有效缓解骨折处疼痛、创伤小、恢复快,患儿家长容易接受且满意度高,具有骨折固定牢固、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TTL系统(一代Isobar系统)和Isobar EVO系统(二代Isobar系统)对手术和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三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共计63例采用Isobar动态固定系统联合减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TTL组(34例)和EVO组(29例),对比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椎间高度指数(DHI)、上邻节段髓核容积(LNPV)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情况的变化情况。结果 TTL组随访21 ~ 28个月,平均(26.32±2.15)个月;EVO组随访21 ~ 30个月,平均(25.46±4.4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DH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术前增高(P<0.05),而上邻节段EVO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EVO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TTL组增高(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上邻节段LNP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较术前均有所增高(P>0.05);两组间上邻节段LN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Pfirrmann分级变化情况与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而EVO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sobar EVO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非融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在短期内可能延缓固定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DLS)患者多裂肌影像学形态表现,探讨影响多裂肌脂肪浸润的因素及脂肪浸润与DL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L4/5或L5/S1 Ⅰ°退变性腰椎滑脱的46例患者纳入DLS组;同期于我院体检门诊行腰椎MRI检查的48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浆胆固醇、L4/5和L5/S1椎间隙水平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比例、腰椎前凸角(LLA)、骶骨倾斜角(SS)。测量DLS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症状持续时间。结果 DLS组的LLA、SS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多裂肌脂肪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节段多裂肌脂肪比例大于非滑脱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退变性滑脱者L4/5椎间隙多裂肌脂肪比例与年龄显著性相关(r=0.642)。多裂肌脂肪比例是DLS的危险因素(OR=1.216,OR=1.090)。结论 DLS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影像学表现为脂肪浸润程度增加,肌组织面积减少,滑脱节段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大于非滑脱节段。L4滑脱者多裂肌脂肪浸润与年龄显著性相关,多裂肌脂肪浸润是DL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4例(88足),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切开复位组)有41例(42足),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的(闭合复位组)有43例(46足)。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并发症及跟骨解剖参数,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闭合复位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闭合复位组手术切口并发症也要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解剖参数恢复程度上,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Böhler及Gissane角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开复位组在跟骨Bö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的情况上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组的优良率为73.9%,切开复位组为7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确保临床疗效情况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在治疗Sanders Ⅱ及部分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上有着受伤至手术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并发症低的优点,是一种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手术治疗的26例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切开复位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切开复位组(n=15)和小切口撬拨复位组(n=11)。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6 ~ 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小切口撬拨复位组8.7个月、传统切开复位组8.5个月。小切口撬拨复位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显性失血量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撬拨复位组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好,可应用于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