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某高等院校244例个别咨询记录进行整理,以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对2013年1月至12月某高等院校心理咨询中心244例学生咨询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在咨询内容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39.8%和20.5%;大一学生多因新生适应问题、情绪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来访,大二、大三学生多因情绪和人际交往问题来访,大四学生多因情绪问题来访;男生咨询最多的是情绪和感情方面问题,女生咨询最多的是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问题。应根据不同年级、性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父母患有严重精神障碍,亲子养育功能不良,可能对其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环境造成影响,本研究拟了解患者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调查患者的12~17岁子女,收集人口学信息、家庭特征和亲子沟通情况;采用亲子沟通量表评估父子/母子沟通的开放性和问题性。结果:149例子女中,70.5%父母诊断为精神分裂症,63.8%家庭不经常沟通;因素分析显示,主要照料者是否为父母影响亲子沟通量表得分(P<0.01);父母照料组较之非父母照料组,母子/父子沟通的总分和开放性得分以及亲子沟通频率均更高(P<0.01)。结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亲子沟通频率低;在父母不作为子女主要照料者的家庭,亲子沟通情况相对更差。  相似文献   

3.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子亲密感的影响。采用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2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在与父母的沟通时间、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态度、沟通障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父母教养方式在学生性别、独生与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高分组大学生亲子亲密感水平均高于低分组,而父母拒绝否认高分组大学生亲子亲密感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分组;(4)大学生亲子亲密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大多数因素显著相关;(5)将家庭教养方式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子亲密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母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过分干涉对大学生亲子亲密感有积极影响;父母拒绝否认对大学生亲子亲密感有消极影响。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关系。  相似文献   

4.
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影响。采用坚韧性人格问卷、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和系统家庭动力学量表调查194名大学生。结果显示,80.9%的大学生处于中等坚韧性人格程度,大学生的坚韧性人格与家庭气氛和亲子沟通密切相关;家庭气氛中的个性化和系统逻辑,父子沟通中的情感需要和积极倾听能够联合解释坚韧性人格23.8%的变异量。大学生的坚韧性人格受家庭气氛和父子沟通状况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家庭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人家庭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考察高中生双元孝道观念(相互性孝道、权威性孝道)和亲子沟通对亲子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其中潜在的中介机制。方法:采用双元孝道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关系满意度量表对36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中生相互性孝道对亲子沟通、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权威性孝道对亲子沟通、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亲子沟通对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亲子沟通在相互性孝道与关系满意度之间、权威性孝道与关系满意度之间均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结论:青少年相互性孝道、权威性孝道均可以通过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关系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青少年亲子沟通对抑郁和社交回避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浙江省两所中学269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考察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会支持与抑郁程度、社交回避的关系。结果:1女生的亲子沟通显著好于男生(t=3.141,P0.01),母子沟通好于父子沟通,初一、初二的亲子沟通好于初三和高二(F=5.933,P0.001);2亲子沟通、社会支持、抑郁和社交回避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3社会支持在亲子沟通对抑郁中有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在亲子沟通对社交回避中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改善青少年亲子沟通,可以增强其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矿工子女的人格特点,并考察其与亲子沟通的关系.方法 应用亲子沟通问卷和小五人格量表对155名矿工子女进行调查.结果 矿工子女中,男生的外向性、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情绪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亲子沟通多个维度与矿工子女人格五因素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回归分析也表明,矿工家庭中,父亲沟通的开放性、母亲沟通的开放性、父亲沟通的问题可以预测矿工子女的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和情绪性,而母亲沟通的问题对人格各因素预测作用不大.结论 亲子沟通对矿工子女人格特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地方高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为高校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借鉴。方法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设计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的方式和实施程序,选取长江师范学院大学生40名.采用单因素重复自然设计,在6周内进行6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前后,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被试在辅导后人际困扰显著减轻,后测SCL-90各项因子得分低于前测,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方面均有非常显著性变化,焦虑变化显著,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提高;在自我评估中,几乎所有成员都反映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结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初中生学校适应与亲子关系、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亲子冲突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293名初一和初二学生集体施测,用SPSS11.5和AMOS18.0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亲子亲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亲子冲突频率和亲子冲突强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别在亲子亲合、亲子冲突(频率和强度)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改善亲子关系,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有效地促进初中生的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将学校青春期教育置于团体辅导的视野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团体辅导模式,设计了初中生、高中生团体辅导课程方案,积极探索学校青春期教育的途径,以期为现有理论和实践中的不足提供有效补充。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提供了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活动方式,在中学青春期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青春期教育的困惑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使中学生不仅在生理上迅速接近成人,而且  相似文献   

11.
人际交往团体咨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30人左右的团体咨询是否有效。利用团体咨询与认知指导两种方式对自愿报名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干预.对比于无干预小组的人际交往.并通过前后测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团体咨询显著降低团体的交往焦虑水平。认知指导明显提高大学生自表行为的果决性。结论 团体咨询可以有效降低较大团体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将认知指导与团体咨询策略结合将提高大团体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洪梅 《校园心理》2012,10(6):432-434
<正>本文主要报告了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帮助1位人际交往障碍的来访者改变认知方式,引导来访者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学习构建人际支撑系统的原则与方法,经过4周咨询和心理辅导,来访者认知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1一般资料来访者,女,汉族,22岁,大三,身高1.6m,体态端庄,眉心略显惆怅;独生女,农村家庭,父母亲均务农,家境中等;无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索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效果,为高校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经验。方法 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设计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的方式方法和实施程序,并进行了具体的实践。结果 大学生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在适宜的团体中,开放自己,接纳别人,内化经验,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在大学校园中,人际交往问题排在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首位,已成为困扰和影响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研究拟通过对高等职业大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团体辅导课程,探讨改良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善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态度的方法。方法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针对女大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态度进行训练。结果实验组大学生在自编量表10个因素的得分后洲与前测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对照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部分成员的人际交往行为有了明显改进。结论团体咨询有效改善了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文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1099名儿童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及父子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8.04,7.93,5.54;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β=-0.08~-0.78,P0.05);而生活事件、家庭居住条件拥挤、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父母中有人令孩子非常害怕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β=0.06~0.72,P0.05)。结论: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减少父母离异发生,提高留守状态下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帮助其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改变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以及减少其对父母的畏惧感均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亲子沟通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青少年吸烟行为问卷对2837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抑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抑郁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调节了亲子沟通经由抑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的中介过程,在同等亲子沟通水平下,女生相较于男生而言,在抑郁情绪升高时,其吸烟行为水平的提升幅度比男生更高。结论: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不同途径满足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采用门诊复查、网络邮件或电话咨询3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需要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结果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教育需要,对诱发因素及预防、病情自我监测方法指导、家庭支持的需要最多,其次对运动与工作指导、性生活指导、饮食指导较重视,但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心理支持没有引起重视。结论大部分患者出院后都有不同的健康需要。让出院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引起重视并采取正确康复方法,可防止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式。方法运用班级团体辅导方法,对56名深圳某技师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维护》任选课学生进行为期18周、每周90分钟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与教育,结束课程后集体完成自编《技校生心理健康维护课程效果调查问卷》的填写。结果①t检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对心理健康的概念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自我的接纳程度"、"自信程度"、"对自身情绪的觉察程度"、"对自身情绪控制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的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异性交往的状况"、"对恋爱的认识"、"与父母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认识"等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开学初得分(P<0.01);②学生最希望学习的内容为"沟通与人际交往"(79%)、"有效的情绪调节与管理"(68%)、"挫折应对与成功心态培养"(64%)、"认识自我,塑造自我"(63%)和"心理问题的预防"(52%);③学生收获最大的教学内容为"沟通与人际交往"(52%)、"心理问题的预防"(46%)、"性心理健康及恋爱"(41%);④学生认为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有"沟通与人际交往"(36%)、"学习心理与创造性思维"(36%)、"性心理健康及恋爱"(36%)、"挫折应对与成功心态培养"(32%)等内容;⑤学生认为可以少讲的内容有"心理健康概述"(38%)。结论①开设以团体辅导和知识讲座为主要方式心理健康课效果明显;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其心理发展特征的课程。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SCL-90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城市初中生亲子沟通的特点以及亲子沟通状况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亲子沟通问卷(得分越高表示沟通情况越差)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46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初中生与父亲沟通的主动性、有效性、满意度、沟通频率以及沟通时父母的态度得分高于母亲(2.8±0.7/2.7±0.7,2.9±0.8/2.7±0.7,2.4±1.1/2.2±1.1,2.6±1.0/2.3±0.9,2.6±1.0/2.3±0.9,t=3.67~6.84,P<0.01);男生与父亲沟通的主动性、满意度与母亲沟通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女性(2.7±0.8/2.9±0.7,2.2±1.2/2.5±1.2,2.0±1.1/2.3±1.0,P<0.05)亲子沟通问卷得分与SCL-90症状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11~0.36,P<0.05)。结论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具对象性,与母亲的沟通好于与父亲的沟通;亲子沟通状况尤其是沟通时父母的态度性、控制性和亲子沟通频率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关联;母亲的情感关注和积极交流对子女心理健康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