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腹股沟斜疝层次结构显示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局部手术解剖学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资料。方法连续逐层解剖显示斜疝标本腹股沟区局部层次并观察腹股沟管、疝囊及周围组织。结果腹股沟区各层结构分层、明显延续为阴囊壁各层次;除腹环明显外,未见典型的腹股沟管围成结构;由腹膜形成典型的疝囊;腹膜鞘突上段闭锁不完全形成疝囊后壁的鞘突腹膜前、后层。结论认识腹股沟斜疝后腹股沟区和腹股沟管解剖结构改变是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腹股沟管重建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观察成人尸体的118侧腹壁下动脉,发现一女性的右腹壁下动脉经腹直肌前面进入腹直肌(见附图)。该动脉起于右髂外动脉末段前壁,向前下行至腹股沟韧带处,经腹股沟管深环内侧转向内上,跨越腹直肌外侧缘,由腹直肌前面上升分支进入腹直肌。动脉与腹直肌外侧缘相交点,距离耻骨联合上缘7cm,距离脐平面8cm。腹壁下动脉起点距离腹股沟韧带2cm,至腹直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右侧腹直肌完全缺失并不伴有其他器官系统变异尸体的腹部解剖过程,腹壁肌群及其供血情况。 方法 解剖并观察尸体腹壁肌、血供、神经支配,对比两侧腹直肌发育和形态差异。 结果 该尸体右侧腹直肌缺失,腹直肌鞘完好,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仍在腹直肌鞘内走行并相吻合,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T7~T12)由鞘内穿出达皮下。左侧腹直肌发育正常并有代偿性增生。男尸腹壁未见疤痕和手术切痕,腹内器官无缺失,腹膜除肝区外无黏连。 结论 该尸体右侧腹直肌缺失可能是胚胎发育第6周之前出现异常所导致。目前腹直肌肌皮瓣常用于多项外科重建手术,全面了解腹直肌的相关变异,对于扩展重建手术的应用范围和作好术前准备,确保手术成功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解剖一具青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胸大肌腹部和背阔肌变异。该例右侧胸大肌腹部可被明显的分为两部分肌束,上方部分起于腹直肌鞘前层的上份,肌束斜向后外上方与胸大肌的胸部和锁骨部共同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肌腹长16.8cm,最宽处宽1.4cm,最宽处厚0.4cm;下方部分也起于腹直肌鞘前层的上份,肌束斜向后外上方,在腋中线附近以腱性结构止于背阔肌,此肌束长13.1cm,止点处宽0.8cm,止点处厚0.7cm。  相似文献   

5.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逐层显露枕部肌层及枕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医师进行后颅窝开颅手术提供参考,以减少血管及神经损伤。方法 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观察各重要结构的关系并拍照记录,测量枕动脉和枕部肌层相关参数。结果枕动脉起源于二腹肌后腹的颈外动脉处,进入二腹肌后腹深面后穿过头最长肌,在二腹肌沟内侧的枕动脉沟向上向内侧横行于头夹肌和头半棘肌之间。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8.17±2.87)mm,在此范围内可以安全地游离出枕动脉。枕部肌层解剖由浅入深分别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小直肌,以及构成枕下三角的头后大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枕下三角是椎动脉及枕下静脉丛的重要标志。结论 熟悉颅颈交界区解剖及相关数据,可以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枕动脉及枕部肌肉,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腹直肌外伤包括腹直肌自发性破裂、腹直肌鞘内血肿。临床少见,尤以这种下腹隐痛、腹穿抽出不凝血为症状、体征的女性病例,更易误诊。作者就此例腹直肌鞘内血肿误诊问题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 21岁的女病人,以腹壁疝入院。全麻下腹正中切口长28cm的术野中,直到腹直肌内侧缘,未见腹白线。作腹直肌前鞘纵行减张切口多处,腹正中上联合缝合腹直肌前鞘后鞘。术后三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9.
双侧二腹肌前腹双肌腹1例李朗①彭华山①二腹肌的变异及畸形较少见,在解剖1具壮年男性尸体过程中,见其双侧二腹肌前腹为双肌腹,查阅文献尚未见报道,现报道如下:变异为一人字形完整肌,位于双侧二腹肌前腹中央,下颌舌骨肌的表面(见附图)。肌腹以一共同的短腱起于...  相似文献   

10.
在100具中国成年人尸体上,从五个平面将腹直肌鞘横行切断,观察了腹直肌鞘的组成,弓状线的形成、数目和位置,并在四个平面上测量了腹白线的宽度。腹直肌鞘的组成,在不同平面有不同的成分,脐部是肌鞘的典型部分,于此,鞘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形成,鞘后壁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形成。参加鞘前壁的各层结构有向上递减,向下递增的现象,参加鞘后壁的各层结构与鞘前壁相反,是向上递增而向下递减。弓状线的出现率为82.5%,其中15.5%具有两条,一条为弓状线,另一条为副弓状线。弓状线的位置多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的上1/3和中1/3交点平面附近。副弓状线则位于弓状线的下方。弓状线是由于腹内斜肌腱膜与腹横肌腱膜在腹直肌鞘后壁下份骤然终止下行所形成。腹白线在脐平面以上较宽,在脐平面以下变窄,多呈线状,最宽处是在剑突与脐之间的中1/3与下1/3交点平面,平均为11.9毫米。  相似文献   

11.
腹股沟疝的病因主要是:各种病因引发的腹腔压力升高,冲击深环,腹股沟管、阴囊。间断或持续作用的结果造成局部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结构损伤、薄弱。 病理改变:主要是局部腹横筋膜松驰,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发育不良。弹性、张力减低,组织萎缩或纤维化。腹股沟部腹壁薄弱,组织缺损等改变。腹股沟疝的系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解剖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股沟管的有关解剖结构,为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33具(6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镰、腹股沟管等结构,并测量了相关数据。结果腹股沟韧带长度,男性约11.9cm,女性约11.4cm;宽度男性约0.7cm,女性约0.6cm;腹股沟管长度,男性约4.9cm,女性约4.5m;腹股沟管后壁可分为两层紧贴的筋膜层,并形成一个卵圆形的区域,其纵径长度男性约2.9cm,女性约2.6cm,横径约1.4cm;腹股沟镰长度,男性约2.4cm,女性约2.0cm。腹股沟镰可分为4种类型;腹内斜肌起始有3种类型,肌腱移行处呈现3种类型;腹横肌起始有两种类型。结论测量值为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提供手术解剖依据。 方法 对我院3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时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及术后回顾分析手术视频,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LIHR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 结果 腹膜前间隙由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组成,其间有间隔分开。腹横筋膜由深浅两层结构组成,腹膜与腹横筋膜的深层之间为无血管区域。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增厚形成髂耻束,参与构成股管的内侧壁及腹股沟管的下壁,生殖股神经股支及股外侧皮神经在髂耻束下方通过。 结论 熟悉腹膜前间隙肌耻骨孔区域解剖标志点,是LIHR手术的前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具尸体多处肌变异报导少见。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其胸部及左上肢多处肌变异。报导如下:一、胸骨肌 本例为右侧单侧型。其上端起于胸骨柄及右胸锁关节囊前面,下端与腹直肌前鞘融合。肌全长13cm (其中肌腹长6.5cm,上肌腱长4.5cm,下肌腱长2cm),肌腹宽  相似文献   

15.
跟腱自体修复材料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8具防腐固定的成人标本上,切取跟腱和临床上常用来修复断裂跟腱的腹直肌前鞘,(足母)展肌肌腱和髂胫束等材料,进行单向拉伸破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跟腱和(足母)展肌肌腱的最大拉伸力分别为210.6±26.5kg 和64.8±6.8kg:宽度为1cm 的髂胫束和横向腹直肌前鞘的最大拉伸力分别为29.5±7.6Kg 和10.1±3.8kg。按人体单足足尖站立时跟腱承受的拉力为1.2倍体重,本文给出了修复材料的应用条件。另外,横向腹直肌前鞘的最大拉伸力为身长方向的5倍多,故采用腹直肌前鞘修复跟腱时应沿横向取材。  相似文献   

16.
副二腹肌     
作者在一例成年男尸上发现了副二腹,现将解剖结果记录如下: 两侧二腹肌后腹以及与其相邻的茎突舌骨肌无异常所见。左、右二腹肌前腹均起自下颌骨的二腹肌窝,都各自移行为中间腱,左侧二腹肌前腹最大横径为14毫米,长径为28毫米;右侧二腹肌前腹最大横径为12毫米,长径为31毫米。在左、右二腹肌前腹的内侧均有一块副肌腹存在,也都起自同侧的下颌骨二腹肌窝内,两侧副肌腹起始部之间的距离为6毫米。左  相似文献   

17.
1 材料与方法1.1 80具尸体(成尸50具、童尸30具皆为男性)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上述尸体均系局解手术学教学用尸体.1.2在解剖160侧腹股沟区时,将腹外斜肌腱膜从髂前上棘水平切至腹直肌外缘,然后沿外缘切至耻骨结节,将腹外斜肌腱膜翻向外下方;观察腹股沟  相似文献   

18.
解剖学是医学启蒙学科,它涉及的医学名词多,大多数内容需要记忆,只要正常理解,不难掌握.如教者能把它们恰当地联系比喻用于教学,讲起课来就形象得多,学生也乐于接受,容易牢记,效果甚佳,现介绍如下:1.腹前外侧壁肌及其腱膜与腹直肌的关系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往往不易弄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三层扁肌腱膜构成的腹直肌鞘与腹直肌的关系.如果教者用一支红色粉笔,夹于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并将除拇指以外的四指伸直,就"构成了"弓状线以上的腹直肌及腹直肌鞘.红色粉笔表示腹直肌,食指表示腹外斜肌腱膜,中指表示腹内  相似文献   

19.
对44例妊娠3个月至足月胎儿尸体腹前壁标本,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了解剖观察。胎儿腹前壁的腱膜都是双层结构,每一个腹直肌鞘的前、后壁由3层腱膜组成。6层腱膜全部是斜行的,在正中线附近,两侧腱膜相互交叉编织,形成下列延续关系,即两侧腹外斜肌的2层腱膜,两侧腹横肌的2层腱膜,一侧内斜肌的腱膜与对侧外斜肌腱膜(深层)和腹横肌腱膜(前层)。此外,脐以下的部分腹横肌腱膜纤维穿过同侧腹内斜肌腱膜,与外斜肌腱膜纤维融合。脐环处还有少量纤维束附于脐索的深筋膜上。本文观察表明,腹前壁扁肌腱膜的再分层及其规则排列,在胎儿时期即已形成,这对增加腹壁的弹性和韧性,并利于腹直肌在鞘内的收缩活动具有重要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儿童股疝     
作者报导10例(11侧)股疝,仅1例误诊为腹股沟箝顿性斜疝(卵巢),并讨论股疝的局部解剖、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方式。股环周界:前为腹股沟韧带,后为耻骨肌及其筋膜,外为股静脉,内为融合在一起的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