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学业自我概念问卷与社会支持问卷对646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心理资本对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预测性;(2)学业自我概念在心理资本与学业成绩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支持对中介作用的前半条路径有负向调节效应,随着支持水平提高,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减弱。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处境不利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477名处境不利儿童进行测量。结果:(1)家庭功能对处境不利儿童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处境不利儿童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性别分别调节了心理弹性中介效应的前后路径。相较于男童,女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更容易受到家庭功能的影响,但心理弹性的增加更能显著减少男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结论:家庭功能对处境不利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过程,家庭功能的改善和心理弹性的提高,均有助于减少处境不利儿童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希望感特点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希望感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对湖南省10个贫困县3、5、8、11年级留守儿童2110人和非留守儿童202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进一步分析发现母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希望感显著低于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而困难总分显著高于父亲和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外出打工和双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对亲社会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困难总分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希望是留守儿童预防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心理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问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自尊问卷,对971名农村儿童进行施测。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在SES、心理资本各维度与自尊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控制性别作用后,家庭SES以及心理资本四维度(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对留守儿童自尊均有显著正向预测性;自立顽强、乐观开朗、自信进取对家庭SES与自尊的正向预测关系均有调节作用。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发展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留守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未来取向的影响关系中,心理控制源发挥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内容包含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以及心理控制源问卷。结果:①相较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亲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汇报了更多的父母消极教养(P0.01)。②父母积极教养与消极教养分别与心理控制源(r=0.227,0.318;P0.001)及未来取向(r=-0.211,-0.236;P0.001)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③心理控制源在父母积极教养与未来取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5,Bootstrap 95%CI为[0.01,0.08]),但在父母消极教养与未来取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效应值为-0.02,Bootstrap 95%CI为[-0.05,0.01])。结论:留守家庭中,心理控制源是父母积极教养影响其子女未来取向的重要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状况及其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友谊质量量表(FQI)、儿童孤独量表(CLS)和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河南省250名中小学留守儿童和212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①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友伴冲突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儿童。②友谊质量显著预测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显著预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③友谊质量对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儿童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大于2-4年;对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儿童的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④友谊质量对初中留守儿童孤独感和抑郁的预测作用均显著大于小学留守儿童。结论:友谊质量在一定条件下能缓冲留守压力对儿童的影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留守状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作为儿童实际照顾者的祖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方法:在中国西北农村选取1069名年龄介于6-17岁由祖父母抚养的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安倾向),儿童祖父母的抑郁、焦虑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测量;同时收集外出务工父母"回家频率"和"与家庭联系频率"作为儿童留守状况的指标。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与其留守状况、其祖父母消极情绪均显著正相关(r=0.100.43, Ps0.01),与其祖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r=-0.24, P0.0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留守状况对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心理健康具有消极影响,然而留守状况并不能直接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χ~2/df=150.01/56=2.68, CFI=0.97, TLI=0.96, RMSEA=0.04, SRMR=0.03);(3)中介分析表明,留守状况通过祖父母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消极情绪,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结论:留守状况通过影响儿童祖辈抚养者的心理健康进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考察留守经历对儿童的影响及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之间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以湖北省8~15岁的留守儿童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及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集中施测。结果:(1)在不同类型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比较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最低,曾留守儿童次之,非留守儿童最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F=96.561,P=0.001);(2)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中,母亲单独外出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学业、自由和总体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父亲单独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F=7.68,3.39,9.37,6.01,3.54,13.51;P0.05);(3)在双亲外出的情况下,由学校及托管中心监护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祖辈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F=7.264,P=0.001)。结论:留守经历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产生很大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留守烦恼认知评价在隔代亲合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留守类别差异。方法:采用隔代亲合量表、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量表和抑郁量表对595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隔代亲合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呈显著负相关;积极认知评价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消极认知评价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2留守烦恼的积极/消极认知评价在隔代亲合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留守烦恼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在双亲外出儿童与父亲外出儿童中存在差异。结论:隔代亲合是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重要资源:隔代亲合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儿童的抑郁,而且还能通过增加其积极认知评价和降低其消极认知评价来降低儿童的抑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亲子关系亲密度问卷、心理资本问卷、零花钱问卷和幸福感问卷对232名农村留守儿童和40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在亲子关系、心理资本、幸福感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零花钱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β=0.35, P0.001),在此关系中,心理资本起部分中介作用,零花钱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结论: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有正向促进效应,且部分通过提升心理资本水平来实现;当儿童感知到的零花钱较多时,亲子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目的:探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所农村中学和4所小学共813名儿童进行调查,区分出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曾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共6类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51.8±10.0,55.4±9.2,54.7±9.8,F=9.087,P<0.001);在留守儿童中,同辈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留守类型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58.3±9.6、53.6±9.2,F=5.976,P<0.01)。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留守经历对儿童心理影响具有长期效应,父母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下一方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友谊质量对自我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亲子依恋问卷、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8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可以负向预测友谊质量(β=-0.190,-0.238,P<0.01)。(2)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可以正向预测自我意识(β=0.187,P<0.01)。(3)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在父亲疏离与自我意识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在父亲疏离与自我意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对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省宝鸡市4个地区15所学校的6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2%(非留守儿童为41.1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的强迫(t=2.22,P0.05)、偏执(t=4.27,P0.01)、敌对(t=2.96,P0.01)、人际关系(t=2.21,P0.05)、适应不良(t=3.50,P0.01)、心理不平衡(t=2.65,P0.05)等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中,男性在偏执(t=2.44,P0.05)和情绪稳定性(t=2.70,P0.01)上明显不如女性;父母双双监护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监护,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双亲外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家庭关怀、正性情绪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并探讨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和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流动儿童406名,运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正性情感检核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家庭关怀总分可以正向预测正性情绪(β=0.281,P0.01)。2正性情绪可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β=0.341,P0.01)。3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与心理韧性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与心理韧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关怀通过正性情绪提升流动儿童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差异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农村地区6所学校3~6年级小学生1345名(留守儿童744名,非留守儿童601名),使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和社交焦虑的得分,比任何类型的留守儿童均低(F=12.800,6.145;P0.01)。仅父亲外出打工和仅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上存在差异。非留守儿童以及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较高,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更强;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留守类型在二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马鞍山市农村中小学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3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在内外向(F=9.075,P<0.001)、神经质(F=36.632,P<0.001)及精神质(F=4.530,P<0.05)人格维度、心理健康总得分(F=71.694,P<0.001)上均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209,P<0.01),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r=0.680,0.352;P<0.01).③内外向性人格特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158,P<0.001),神经质人格特质和精神质人格特质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647,-0.345;P<0.001).④留守类型与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22,P<0.01),留守类型与内外向人格特质、精神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留守类型在留守儿童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同伴依恋和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方法:采用社区精神病性体验评估问卷(CAPE)、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以及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修订版(IPPA-R)在湖南省4045名初中生中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精神病性体验与心理弹性和同伴依恋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同伴依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精神病性体验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同伴依恋水平的提高,心理弹性对精神病性体验的负向主效应会相应减弱。结论:提高同伴依恋水平可以降低低水平心理弹性带来的精神病性体验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希望、应对方式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方法:选取10~15岁留守儿童381名(男生191名,女生190名;小学生234名,初中生147名),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儿童希望量表(CH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希望、应对方式及生活满意度进行测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的SSRS、CHS、SWLS总分与SCSQ的积极应对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28~0.43,P0.001),与SCSQ的消极应对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r=-0.19~-0.14,P0.01)。通径分析发现,社会支持通过希望、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RMSEA=0.03,GFI=0.99,NNFI=0.98);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中介效应95%水平的可信区间为0.002~0.348,表明存在多重中介效应。结论:本研究提示希望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和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方法:在四川、重庆3所高校中选取879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396名,无留守经历483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心理韧性、抑郁情绪,采用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使用多群组分析法检验有无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SLEC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者[(9.0±3.8)vs.(6.8±3.1),P0.001]。大学生留守经历与ASLEC和SDS得分呈正相关(r=0.22~0.28,均P0.01),与RSCA和SES得分呈负相关(r=-0.29~-0.56,均P0.01)。SES得分和RSCA得分在ASLEC得分与SDS得分中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8、0.13、0.07,均P0.01);Bootstrap检验显示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13~0.68);留守经历对自尊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限制模型的拟合度变差△χ2=2120.68,△df=8,P0.001)。结论:自尊和心理韧性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留守经历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