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学新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认知偏差、自我价值感的关系,为医学新生的心理虐待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认知偏差问卷、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334名医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心理虐待与忽视总分及恐吓、干涉、纵容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57,2.04,2.18,2.33;P0.05);男生认知偏差显著高于女生(t=2.15,P0.05);本科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t=2.11,2.53;P0.05)、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均显著高于专科学生(t=2.91,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总分及各维度(除纵容维度外)和自我价值感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147~-0.311,P0.01),与认知偏差呈显著正相关(r=0.151~0.249,P0.01)。结论 :医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与认知偏差、自我价值感存在相关;对于受虐学生,认知偏差程度越严重,其自我价值感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自尊的相关性,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攻击性问卷、儿童期虐待问卷、自尊量表对2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19.81%;男生在儿童期虐待总均分及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t=2.794,1.985,2.371,2.422,2.515;P0.05)。儿童期总分与攻击性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r=0.142,P0.05;r=0.324~0.480,P0.01);自尊与儿童期虐待、攻击性各维度,除敌意维度外,均呈显著负相关(r=-0.172~0.563,P0.01)。受虐组在自尊水平得分上低于非受虐组,且差异显著(t=-4.968,P0.001);受虐组在除敌意外攻击性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受虐组,且差异显著(t=3.286,3.138,3.509,2.405,3.058;P0.05)。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自尊水平存在相关;且对于受虐大学生,自尊水平越高,攻击性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河北联合大学30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情绪智力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无差异;②不同性别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2.290,P0.05;t=2.109,P0.05;t=2.084,P0.05);不同生源地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3.473,P0.05;t=4.295,P0.05;t=3.368,P0.05);独生子女在满意度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t=2.213,P0.05),在情绪适应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90,P0.01);③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554,P0.001)。结论大学新生的情绪智力的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方法用自编问卷调查了196名大学生的幸福认知。结果男女大学生在幸福认知的自身和家庭条件(t=-3.002,P0.01)及人际关系维度上得分有显著差异(t=-2.928,P0.01);专本科生在得到或付出的关爱与温暖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2.081,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2.795,P0.05);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幸福认知各维度上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幸福的认识上女大学生更看重自身和家庭条件及人际关系;专科生更看重得到或付出的关爱与温暖;独生子女更看重人际关系。在对其进行幸福教育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大学生对幸福的不同认知,实施有针对性地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发生率,考察影响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对146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总阳性率为97.9%,心理虐待阳性率为98.6%,忽视阳性率为93.8%;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分量表、忽视分量表上,以及责骂、恐吓、情感忽视、身体忽视等维度上,男童得分显著高于女童(t=2.214,2.855,3.61,2.99,2.723,3.26;P0.05);来自不同地域的流动儿童在心理虐待分量表(F=15.876,P0.01)、忽视分量表(F=21.230,P0.01)以及各维度(P0.01)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与不同看护者生活的流动儿童在身体忽视因子(F=3.35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流动儿童是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群体;男性流动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水平高于女童;流动属性变量对流动儿童受心理虐待与忽视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医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掌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对1173名医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心理弹性总均分为(4.03±0.39)分。心理弹性各维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女生在家庭凝聚力(t=-4.251,P0.001)和自我效能(t=-1.995,P0.05)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女生(t=2.486,P0.05)。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效能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2.065,P0.05);独生子女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765,P0.01)。来自城市家庭居住地的医学生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来自农村家庭居住地的医学生(t=2.785,P0.01)。不同年龄阶段的医学生在心理弹性(F=3.478,P0.05)、家庭凝聚力维度(F=2.659,P0.05)、社交能力维度(F=2.832,P0.05)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心理弹性和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和年龄对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有一定的影响。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55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网络受欺负问卷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为60.8%;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直接效应显著(t=8.13,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通过社交焦虑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7]。结论:社交焦虑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网络攻击行为及特质愤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42名大学生(男226人,女216人;年龄16~25岁),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PMS)、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AOABS)及特质愤怒量表(TAS)进行测试,使用Bootstrap方法检验特质愤怒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PMS、AOABS、TAS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44、0.37、0.48,均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27;儿童期心理虐待通过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可信区间为[0.15,0.34]。结论:大学生的儿童期心理虐待、网络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之间关系密切,特质愤怒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陕西省12所高校953名大一农村独生子女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重度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占农村独生子女总人数的12.38%;农村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和依赖6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所在地的独生子女(焦虑F=2.78,P0.01;抑郁F=18.01,P0.001;自卑F=19.72,P0.001;社交退缩F=22.49,P0.001;性心理障碍F=8.17,P0.001;依赖F=20.82,P0.001);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中,在焦虑和冲动维度上女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焦虑t=-2.68,P0.01;冲动t=-2.20,P0.05),仅在性心理障碍维度上男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20,P0.05);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呈正相关,其中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交的应激源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结论:农村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独生子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时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人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成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镇江某社区230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问卷、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居民进行调查,比较受虐待组和非虐待组在SCL-90得分上的差异。结果男女儿童期心理虐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忽视发生率少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分组之间心理虐待、忽视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及其各维度与SCL-90各个分量表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童年期心理虐待组或忽视组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可对成人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家庭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信任量表(Trust Scale)及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满意度评分表,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与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信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t=3.37,P=0.001),6岁以下就与父母分离、分离3年以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无家庭搬迁经历的学生可预测性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有家庭搬迁经历的学生(t=-2.46,P=0.015);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异对人际信任影响不显著(F=1.07,1.01;P0.05);对父母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与信任量表总分之间相关显著(r=0.18,P0.05),对父亲人际关系现状的满意度与可依靠性(r=0.18,P0.05)和可信赖性(r=0.18,P0.05)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亲子分离和对母亲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能预测人际信任的17.5%的变异量;亲子分离和家庭搬迁经历能预测可预测性的19.5%的变异量;亲子分离和对父亲人际关系现状满意度能预测可依靠的16.2%的变异量和可信赖性的15.4%的变异量。结论:亲子分离、父母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藏自治区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一般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西藏高校研一至研三年级学生进行采样调查,共获有效问卷184份。结果:研究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压力最小,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与经济压力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压力;男研究生整体心理压力比女研究生大,家庭压力与婚恋压力维度上男女研究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10,P0.05;t=3.90,P0.001);藏族研究生与汉族研究生在学业压力方面差异显著(t=3.30,P0.01);年级在学业压力方面差异显著(F=4.08,P0.05),研一、研二的学业压力均高于研三学生;心理压力的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健康的各维度及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压力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心理健康受心理压力影响,减轻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研究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对减少研究生心理危机的脆弱性,增加心理韧性的效果。方法:抽取在我校研究生心理危机调查中危机脆弱性分数大于15的学生40名,通过匹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然后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危机脆弱性的后测中有显著差异(t=-8.31,P0.01),同时心理韧性也有显著增加(t=-2.62,P0.05)。结论: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危机脆弱性的降低和心理韧性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对山东某本科院校488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性别、独生子女、何时住校、家庭关系对社会支持总分有影响(t=-2.230,-1.99,4.095;P0.05;t=16.420,P0.001),文理科在支持利用度上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571,P0.01);2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对情绪智力部分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理科对情绪智力全部因子差异都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何时住校对情绪智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新生情智力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00,0.110,0.237,0.306;P0.01);4客观支持与情绪表现能力之间相关不显著,但与情绪觉知力(r=0.112,P0.05)、情绪评价能力(r=0.100,P0.05)、情绪适应力(r=0.135,P0.01)和情绪调控能力(r=0.092,P0.05)有着显著正相关;5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情绪觉知力、情绪评价能力和情绪适应力具有预测作用。结论: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提高有利于情绪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冲动性、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对成都市某高校1356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1.64%,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287,P0.05);女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t=-2.796,P0.01)、行为冲动性(t=-2.670,P0.01)、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分(t=-3.179,P0.005)及愤怒分量表分(t=-2.434,P0.05)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躯体攻击分量表分高于女大学生(t=7.487,P0.001);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行为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得分、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t=3.942,5.597,2.070,7.559,2.653,4.251,4.846,7.507,7.466;P均0.05);女性(OR=1.736)、敌意(OR=1.036)和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1.0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指向自我攻击因子得分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具有预测作用(R2=0.157)。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改善其生活方式和提高其身心健康状况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方法:运用一般情况调查、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HLQ)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生活方式总标准分为67.19,运动锻炼维度标准得分最低值为46.83;2女大学生在运动锻炼(t=6.510,P0.01)、压力管理(t=2.258,P0.05)维度得分低于男大学生;3健康责任(t=3.654,P0.01)、人际支持(t=3.185,P0.01)、压力管理(t=3.333,P0.01)、生命欣赏(t=3.026,P0.01)维度得分高年级均低于低年级学生;4健康责任(F=5.829,P0.01)、压力管理(F=4.050,P0.05)维度得分非医学高于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学生;5健康责任(t=-2.957,P0.01)、生命欣赏(t=-3.001,P0.01)维度得分农村大学生低于城市大学生。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及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2例IBS患者(患者组)评定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评估儿童期受虐情况,并与9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IBS患者同时还评定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表(IBSQOL)。结果:1患者组CT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0,P0.001);患者组儿童期受虐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的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3,P0.05);2与无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40例)比较,有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32例)SAS评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P0.05);3有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QOL评分显著高于无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3,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可能是IBS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之一,并可能对IBS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方法:以上海某高校15名社交焦虑的大学生为舞动心理团体辅导组(实验组),15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其社交焦虑进行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在实施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进行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对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任何显著差异(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为期8周的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相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t=-2.412,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t=-1.434,P0.05)。结论: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积极干预效果,对于大学生自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舟曲泥石流5年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关系,为灾后的远期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心理弹性量表对舟曲244名受灾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泥石流5年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者有82例(33.6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χ2=21.049,P0.001);PTSD阳性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得分均低于PTSD阴性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PTSD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总分呈负相关(r=-0.423,P=0.000;r=-0.158,P=0.014)。结论:泥石流给受灾居民的心理健康造成持续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重视居民远期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