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时勇 《微循环学杂志》2013,23(1):41-42,4,2
目的:分析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采集4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脑梗死组)和57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脑梗死组)的血液标本,应用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5项凝血指标,并与97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FIB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复发脑梗死与初发脑梗死组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脑梗死患者APTT明显缩短(P<0.01),FIB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PT、APTT、TT、FIB、D-Dimer水平明显异常,复发脑梗死较初发脑梗死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李忠法 《医学信息》2018,(8):146-148
目的 探究悬浮红细胞联合手工分冰冻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7年4月我院58例大量输血患者,依据输血方式不同分组,各29例。对照组输入悬浮红细胞,于此基础上,实验组输入手工分冰冻血浆。对比两组大量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5 天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 输血前,两组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1天,两组FIB水平较输血前下降,TT、APTT、PT水平较输血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3 、5天,两组FIB水平较输血后第1天上升,TT、APTT、PT水平较输血后1 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5天,实验组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水平均基本恢复至输血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输血后第1、3、5天 ,实验组FIB水平较对照组高,TT、APTT、P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大量输血患者联合输注悬浮红细胞、手工分冰冻血浆,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输血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汪洪  巴玲丽  姚淑文  汪君  王慧  杨玲  张兵 《微循环学杂志》2014,(1):25-26,I0001,I0002
目的:检测分析窒息新生儿凝血功能部分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54例新生儿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检查资料,分为正常新生儿组(n=32)、轻度窒息足月新生儿组(n=143)、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组(n=85)、早产儿组(n=215)及窒息早产儿组(n=79),分析各组PT、APTT、TT、FIB结果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以上各组四项指标数据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41、13.18、7.30、3.19,P均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轻度窒息足月新生儿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PT、TT、FIB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只有APTT延长(P0.05);窒息早产儿组、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组PT、APTT、TT明显延长而FIB浓度明显降低(P均0.05)。窒息早产儿组PT、APTT、TT较早产儿组显著延长而FIB浓度降低(P均0.05)。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组PT、APTT较轻度窒息足月新生儿组延长,FIB水平较轻度窒息新生儿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舟山海岛地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特征.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检测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舟山医院收治的27例SFTS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x2检验、t检验或相关性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值的变化.结果 SFTS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低于正常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治疗痊愈者血小板明显高于死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患者治疗前PT、APTT、TT均较正常体检者长,FIB较正常体检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FTS患者APTT与血小板数量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治疗10 d后SFTS患者PT、APTT、TT与血小板数量亦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 密切关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状态对诊断及监测SFTS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并且特别需关注血小板及APTT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以来判定肝脏疾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方法 收集我院肝病患者共100例,采用凝固比浊法来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肝炎组中血浆PT、TT、APTT、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PT、TT、APTT、FIB含量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监测肝病患者的PT、APTT、TT、FIB血浆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肝功能状况并评估肝脏受损程度,对临床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曹璐 《医学信息》2020,(1):113-114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对颅脑外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输注血小板治疗,B组输注冷沉淀治疗,C组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治疗。比较三组输注血制品前后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输注前1 h三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三组Plt、FIB均高于输注前1 h,TT、APTT、PT均低于输注前1 h,且C组PLT、TT、APTT、PT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颅脑外伤大出血患者,联合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对其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独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药流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影响.方法 检测412例药物流产孕妇服用米非司酮前后PT、APTT、TT 和FIB 值.结果 服药前后的PT、APTT、TT 和FIB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米非司酮对PT、APTT、TT 和FIB 值无影响,如阴道流血多需及时清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肺癌辅助诊断中肿瘤标志物与凝血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6年2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48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组,将同期48例健康体检人员纳入对照组,通过电化学发光仪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患者肿瘤标志物和凝血指标,肿瘤标志物包括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活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在SCC、CYFRA21-1、CEA及NSE方面,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T低于对照组,而D-dimer、FIB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及P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CEA、CYFRA21-1、NSE及FIB指标水平,有助于肺癌疾病诊断准确率的提高,根据肿瘤标志物及凝血指标数值,有助于判断肺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3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8例)和生理盐水组(5例),入院次日起,乌司他丁组患者静脉输注大剂量乌司他丁,连续应用5 d;而生理盐水组除未给予乌司他丁外,其他治疗同乌司他丁组.每组患者给药前和疗程结束后,分别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C).结果 乌司他丁组与生理盐水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D及FIB均明显增高,PT显著延长,PLC减少.疗程结束后,乌司他丁组PT、DD和FIB明显下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5),PLC回升接近治疗前水平,而生理盐水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可以明显改善严重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对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临产孕妇产前及产后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临产孕妇及产后凝血状态,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的急性D IC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采用日本生产的Sysm ex CA-53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我院产科145例临产孕妇产前及产后和3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使用真空管静脉采血后,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临产孕妇产前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明显短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产后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孕妇产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后72h恢复。对临产孕妇产前及产后联合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并动态观察,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孕妇产前及产后凝血功能情况,对预防和治疗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出血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清HCV-RNA含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82例。健康人群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根据HCV—RNA含量分为A组(HCV-RNA含量:〈10^5IU/ml)、B组(HCV.RNA含量:105IU/ml)、C组(HCV-RNA含量:106NIU/ml)、D组(HCV-RNA含量:10^7IU/ml)。分别检测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HCV.RNA含量。分析PT、AFIT、TT、FIB指标在不同血清HCV.RNA含量组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除FIB值外,不同HCV—RNA含量组之间胛、APTT、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PT=32.91,X2APTT=25.78,X^2 TT=43.14,P均=0.000)。各组PT、APTT、T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病毒含量≥10^5 IU/ml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FIB值,除了病毒含量≥10^7 IU/ml≥106~〈10^7 IU/ml组外,其余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随着病人体内HCV-RNA含量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对于HCV-RNA含量≥10^6 IU/ml的病人。应随时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以防出现严重的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46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活动组26例,非活动组20例;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实验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结果:SLE组D-D及FDP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其他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SLE活动组ESR、CRP、D-D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均P<0.01),而FD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SLE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SLE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及子痫期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凝血系统活跃程度。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2例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16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22例孕晚期妇女剖宫产术前及剖宫产术后72h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GPⅠbot)、Ⅱb(GPⅡb)水平变化,采用血凝仪同期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剖宫产术前,与轻度子痫前期组、正常孕晚期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组GPⅠbα和PT明显降低(P〈0.01),术后两者72h内恢复至正常孕晚期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各组间剖宫产术前或术后GPⅡb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孕晚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及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组APTT递次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上述三组APTT递次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GPⅠbα与PT呈正相关(r=0.371,P〈0.01)。结论孕晚期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引起外源性凝血系统活跃,而内源性凝血系统由于肝脏产生的凝血因子相对减少而活跃性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8例肺癌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 肺癌患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与腺癌和鳞癌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远处转移癌组与未远处转移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肺癌的发生及远处转移相关,脂联素水平测定在未来可能成为肺癌患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个新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探讨114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IL-6、IL-8和血脂分析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EIA测定了114例AP患者的血清IL-6和IL-8水平,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SAP)46例,中轻型急性胰腺炎(MAP)68例;生化法测定了114例AP患者的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与治疗前后和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结果:114例AP患者其中46例SAP患者和68例MAP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较之60例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SAP和MAP患者(7~10)d治疗后,IL-6和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增高(P〈0.01)。血脂分析表明,114例AP患者中血脂4项水平治疗前较60例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0.01),经(7~10)d治疗后,46例SAP患者的血脂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增高(P〈0.05~0.01);而68例MAP患者的血脂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AP患者中血清IL-6、IL-8水平和血脂分析不仅是急诊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而且是治疗前后随访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IL-6、IL-8和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法对3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前后血清IL-6、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6、IL-8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IL-10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2周后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孟鲁司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6、IL-8和IL-10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促进病情缓解和好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了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8、IL-18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酶联法对33例ACI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IL-2、IL-8、IL-18和VEGF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ACI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8、IL-18和VEGF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血清IL-2水平又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3个月后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血清IL-2水平与IL-8、IL-18和VEG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218、-0.4726、-0.5014,P〈0.01)。结论:ACI的发生、发展与血清IL-2、IL-8、IL-18和VEGF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N一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imer,D-D)的变化,探讨NT-proBNP及血栓前状态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86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浆NT-proBNP和D-D。观察NT—proBNP和D-D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浆NT-proBNP和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P<0.01)。NT-proBNP和D-D在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及血栓前状态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