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常具有姿势依赖性,一般认为腰椎屈伸活动可影响椎管容量。作者采用10具尸体腰椎标本研究屈伸活动时椎管容量的变化并对脊随造影的屈/伸侧位片进行测量,发现腰椎屈曲位时椎管容量比伸展位增加  相似文献   

2.
孙鹏 《医学信息》2019,(17):57-59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内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神经压迫、移位引发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因主要为腰椎管退行性病变导致狭窄,或骨性/纤维性增生引发管腔狭窄,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腰椎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腰椎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态势。近年来,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不断优化改进,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疗体系,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总结该病中医药诊治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药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复位固定加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采用复位固定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病例随访5.33月,平均15月,疗效优者19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RF固定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腰椎管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个椎板腰椎椎管成形术对腰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L1~5)标本(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采用不同的椎管成形椎板回植技术分为6组:即A正常对照组,B椎板回植后微型钛板固定组,C椎板回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组,D椎板回植后双股丝线固定组,E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板回植微型钛板固定组,F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管减压组,形成6种状态,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 Nm的载荷,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测量L3/4节段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结果: 六种状态下脊柱的屈伸活动分别为(7.03±2.24)°,(7.16±2.95)°, (7.4±2.47)°,(8.55±3.31)°,(11.1±2.81)°,(10.82±2.8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8.8±2.68)°,(8.81±2.42)°, (8.76±1.81)°,(9.55±3.15)°,(9.12±1.97)°,(9.49±2.78)°,左右旋转活动范围(3.96±2.03)°, (5.04±2.82)°, (4.99± 2.60)°,(5.56±2.47)°,(6.03±2.62)°, (6.03±2.73)° 保留后部韧带结构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及椎管减压组组相比能够显著增加脊柱稳定性,尤其在屈伸活动状态下(P<0.05),其中丝线固定同其他两种固定方式相比对脊柱三维稳定性影响最大(P<0.05),微形钛板成形及克氏针固定组对脊柱稳定性影响最小。结论: 椎管成形后固定效果较为可靠的是微型钛板及克氏针固定,单纯骨性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均显著降底脊柱初期稳定性,椎管成形术需可靠修复后部韧带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回顾22例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平均年龄(68.7±9.3)岁(55~83岁),随访24~5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月和随访末期JOA评分(颈椎17分法、腰椎29分法)及其改善率;患者满意度;并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是(189±49)min、(490±70)ml、15.9 d;随访末期JOA改善率分别达到67.9%(C-JOA)、63.5%(L-JOA),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5),病人满意度73.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8.1%,包括急性失血、脑脊液漏、深部感染、短暂性神经损害各1例。 结论 Ⅰ 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未因此增加,但应严格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退变滑脱以上一椎体相对下一椎体向前滑移为典型特征,是中老年常见的脊柱疾病。这种椎体间滑移使椎管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和畸形;鲜有研究报道影响腰椎退变滑脱椎管狭窄的解剖因素,且在手术治疗时是否应该复位滑脱节段及恢复椎体间高度也仍然存在争议。目的:探索腰椎退变滑脱生理载荷下滑脱节段椎管容积的变化及其相关解剖因素。方法:纳入15例无症状志愿者为正常组,年龄(55±7)岁;15例L4滑脱患者为试验组,年龄(54±6)岁。将双X射线透视影像系统和螺旋CT检查相结合,从受试者腰椎薄层CT获取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双X射线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平卧、站立、前屈位和后伸位)腰椎X射线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观测不同姿势下椎管容积变化和可能影响椎管容积变化的解剖参数(椎间盘高度、椎管横截面积、椎管左右直径、椎管前后直径、滑脱程度、姿势和间盘角度)。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和试验组的椎管容积在平卧位和前屈位时均大于站立和后伸位,且试验组椎管容积在所有4个姿势下均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滑脱节段L4-5椎管容积与L4-5椎间盘后缘高度(γb=0.80)显著相关,与滑脱程度(γb=-0.61)高度相关,与L4-5椎间盘前缘高度(γb=0.28)和间盘角度(γb=-0.24)弱相关。提示腰椎退变滑脱患者椎管容积受多重因素影响,平卧位和前屈位时滑脱节段容积增大有助于解释在这些姿势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复位滑脱的椎体、减少椎间角度、椎间撑开和减压都能有效增加滑脱患者的椎管容积,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 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 < 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国人椎管的矢径及横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管容纳脊髓,如果椎管口径太小,就会影响脊髓及其神经根的功能,也即椎管狭窄症的原因之一。这是近年来在临床骨科领域中十分注意的问题。Schlesinger 及 Taveras 首先指出椎管的狭窄。Pallis 在尸体解剖及 X 线片上研究颈椎,发现椎管狭窄的原因是骨的增生。以后 Payne 及 Spillane 研究脊椎病,认为此病与椎管原有的大小也有关。Verbiest介绍了腰部椎管的大小及其变异,认为椎管的局部狭窄只限于不正常的发育。Friedman也发现狭窄的腰部椎管。总的看来,国外有关椎管狭窄症的文献很多,但其中椎管的测量记载较少。国内有陈又新提供了在 X 线片上测量椎弓根间距离的正常最高值,以及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报道过椎管狭窄症。至于正常椎管的大小,未见专题发表,为了提供诊断椎管狭窄症的数据资料和充实解剖学的知识,本文在干燥椎骨、尸体椎骨及椎骨的 X 线片上对椎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用全身CT扫描器,对50例正常颈椎和60例正常腰椎椎管矢状径进行测量。测得的数据表明,我国人的椎管管径小于欧美人,在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中,不宜使用他们的正常值。我们建议:(1)将颈椎椎管矢状径的正常下界定为11mm,低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