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洪艳  梁文妹 《解剖学报》2003,34(2):201-204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人胎结肠、直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其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1例9~27周人胎结肠及直肠中IAPP免疫反应(IR)细胞和5-羟色胺(5-HT)-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 人胎9周结肠内已可见较多的5-HT-IR细胞,而IAPP-IR细胞于18周出现,直肠内5-HT-IR细胞和IAPP-IR细胞均于11周出现。随胎龄增长,5-HT-IR细胞由少至多,20周达到高峰,21周后逐渐减少;而IAPP-IR细胞在整个胎期始终分散存在,数量较少。经邻片比较观察发现,IAPP-IR细胞与部分5-HT-IR细胞定位一致。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显示有的细胞内IAPP与5-HT共存。结论 胎儿期结肠及直肠的内分泌细胞已开始合成IAPP,并在部分细胞内IAPP和5-HT有共存。  相似文献   

2.
王琳  梁文妹 《解剖学报》2003,34(2):197-200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IAPP-IR)细胞和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细胞(EC细胞)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IAPP与5-HT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胎期小肠内IAPP-IR细胞仅见于十二指肠。16周开始,在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间可见单个散在的IAPP-IR细胞;22~27周,其细胞数量则逐渐增多,主要分布于肠腺中。EC细胞可见于胎期小肠各段,并随着胎龄增长,其细胞密度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1周,在小肠3段绒毛上皮和尚未分化完全的肠腺细胞间已可见该种细胞;17~21周,数量达最多,主要分布于绒毛根部和肠腺的上皮细胞问;22周后,EC细胞呈渐少趋势。免疫组织化学邻片单染比较,未见IAPP和5-HT在同一细胞内有共存现象。结论 IAPP、5-HT在人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已有表达。IAPP-IR细胞及EC细胞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发生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不同胎龄的正常人胎儿胃黏膜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在20例12~34周人胎胃黏膜的表达。结果:VEGF在20例人胎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免疫反应产物分布于细胞质,胞核为阴性,在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较腺上皮细胞弱。经与HE染色的邻片比较,腺上皮细胞中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为壁细胞。随着胎儿的发育,胃腺内VEGF呈免疫反应阳性的壁细胞数目增多,免疫反应强度无明显变化。结论:VEGF在不同胎龄的人胎儿胃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提示VEGF与人胎儿胃黏膜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胎结肠、直肠粘膜P物质免疫反应 (SP 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与 5 羟色胺免疫反应(5 HT IR)细胞的关系。方法 取 92 7周因故终止妊娠的人胎结肠、直肠组织 31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邻片单染法进行定位研究。结果 胎期直肠的SP IR细胞于 11周出现 ,14周结肠内可见。 15 2 7周 ,结肠及直肠中的SP IR细胞始终分散存在 ;与结肠相比 ,同一胎龄直肠SP IR细胞数量较多 ;邻片比较观察发现直肠内部分SP IR细胞与 5 HT IR细胞定位一致。结论 在胎儿期结肠及直肠的内分泌细胞已开始合成SP ,且SP和 5 HT在直肠部分细胞内有共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20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人胎回肠的分布、定位及发育。方法收集因故终止妊娠人胎回肠30例,采用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显示CD20免疫反应阳性B细胞,用BioMias29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有关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2周胎龄,回肠壁问充质内出现CD20阳性反应细胞,单个散在分布,数量少。14周胎龄,可见CD20阳性反应细胞染色深,反应增强。16周胎龄,CD20阳性细胞散在或成群分布于绒毛中轴或深部结缔组织内。18周胎龄,CD20阳性反应细胞聚集形成淋巴小结。24周后,CD20阳性反应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大量细胞参与构成集合淋巴小结。结论人胎回肠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12周开始表达CD20分子。随胎龄增加,CD20阳性反应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参与构成淋巴小结。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8~38周人胎儿胃肠道5-HT免疫反应细胞(EC细胞)的发生进行了研究。收集水囊引产胎儿后,立即按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6个部位取材,用Bouin液于4℃固定24小时,常规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5μm。按Larsson的PAP法,对胃肠道中EC细胞进行定位观察(所用第一抗体为兔抗5-HT血清),用PBS代替兔抗5-HT血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细胞最早见于8~9周胎儿十二指肠;12周以后,则从胃至结肠均可见到。十二指肠及回肠粘膜中EC细胞最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人胎阑尾内CD20阳性B细胞在各胎龄段的发育。方法收集13~28周人胎22例,测量各胎儿顶臀长(CRL)。按Patten法确定胎龄,取其阑尾,经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13~16周阑尾上皮已经完全演变成为单层柱状,胎儿阑尾绒毛出现,结构分层逐渐明显,淋巴细胞散在分布,淋巴小结雏形逐渐形成;14周CD20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出现,数量少,单个分布于结缔组织内;17~20周CD20阳性反应细胞增多,成群分布;23—28周粘膜固有层内CD20阳性细胞参与构成淋巴小结。统计学处理证实随胎龄增加,CD20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P〈0.01)。结论14周CD20阳性细胞出现,随胎龄增加数量增多,主要参与构成淋巴小结。  相似文献   

8.
人胚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光、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38周人胚胎视网膜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及超微定位。结果显示:1.人胎14周突触囊泡蛋白才出现在早期视细胞的胞质中,随后,内网层及节细胞的胞体也相继出现,且由视网膜的中央区向周边区发展;2.随着胎龄增长,神经细胞发育长大,突触囊泡蛋白的含量也逐渐增加,并从核周质中转移至突触前末梢,32周时基本与成人相似;3.突触囊泡蛋白主要定位于突触前终末的突触小泡,核周质及轴突中  相似文献   

9.
实验收集11~30周因故中止妊娠、水囊引产的人胎26例。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Bouin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5μm厚的连续切片,用PAP法显示PP细胞和EC细胞。结果表明,胎期小肠的PP细胞主要见于十二指肠。11周PP细胞数量很少,分散在小肠腺及绒毛上皮间。13~19周,此细胞呈增多趋势。20~30周,除小肠腺和绒毛上皮外,在十二指肠腺上皮也偶见PP细胞。胎期小肠的PP细胞形态多样,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细胞尚偶见于空肠上皮,回肠中未见到该细胞。胎期小肠的EC细胞数量多,分布于小肠三段。11周已明显可见。回肠最少。16周后,EC细胞尚…  相似文献   

10.
梁文妹  石爱荣  何素云 《解剖学报》1998,29(4):438-440,I010
为了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在胎阑尾中的个体发及其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PAP法,对36例12-38周人胎阑尾中IAPP免疫反应性细胞,生称抑素IR细胞5-羟色胺-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肥12周,阑尾上皮中已可见到SS-IR细胞,而IAPP-及5-HT-IR细胞于14周才见到。在整个胎期,阑尾中的IAPP-及SS-IR细胞始络分散存在,数量较少,而5-HT-IR细胞数量随胎龄增  相似文献   

11.
12.
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IAPP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梁文妹  李占淳 《解剖学报》1994,25(4):433-436,T019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研究了胚胎及新生大鼠肠道IAPP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结果表明,胚胎14及15d,大鼠胃肠道未见IAPP-IR细胞,胚胎17d,IAPP-IR细胞很少,分散在未分化完全的肠上皮细胞间,胚胎19d,在胃和小肠可见到IAPP-IR细胞,以十二肠较多。胚胎21d及新生大鼠,IAPP-IR细胞分布于胃肠道各段,仍以十二指肠多见。它们主要位于上皮细胞间,偶见于小肠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中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胚胎期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和生长抑素(SS)IR细胞,观察了IAPP与SS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第15d胚胎,胃肠道内未见IAPP-和SS-IR细胞。第17d胚胎,IAPP-与SS-IR细胞均很少,免疫染色较弱,着色较浅,免疫反应性细胞散布于分化未完全的肠上皮细胞间。胚胎19d,IAPP-和SS-IR细胞出现于胃和小肠,以十二指肠为多。胚胎第21d及新生期,胃肠道各段均可见到IAPP-和SS-IR细胞。经邻片比较证明,胚胎第19d始至新生期,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部分IAPP-IR细胞与部分SS-IR细胞的定位相同,表明IAPP与SS在十二指肠和空肠D细胞中有共存。胃、回肠、结肠和直肠未见到IAPP与SS有细胞内共存的现象。本文对上述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IAPP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梁文妹  石爱荣 《解剖学报》1994,25(4):413-416,T016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正常Wistar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IAPP免疫反应细胞,观察其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IAPP-IR细胞随生后发育而发生变化。生后1d,IAPP-IR细胞即可见于胃肠道各段。18d时在胃体部较多,45d及成年时小肠各段较多,IAPP-IR细胞位于上皮细胞间及固有膜结缔组织中。本实验结果提示,大鼠胃肠道各段IAPP-IR细胞在个体生后继续发生变化。本文对上述结果可能的生物  相似文献   

15.
李占淳  汪翠华 《解剖学报》1994,25(4):408-412,T015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双标记法研究了胰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细胞在正常大鼠胃肠胰系统的分布、定位和形态特征,并观察了IAPP与胰岛素在胰腺的共存。结果表明,大鼠胰腺和胃道各段均见有IAPP免疫反应细胞。在胰腺,IAPP与胰岛素共存于胰岛的B细胞内,也共存在散在于外分泌部的胰岛素免疫反应细胞内。胃肠道粘膜内IAPP免疫反应细胞主要存在于上皮和固有膜,它们的数量以胃和十二指肠较多,结肠较少。本研究首次发  相似文献   

16.
Liver and intestinal tissues of human fetuses at gestational ages between 6 and 30 weeks were immunostained with rabbit antibody agains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FABP) isolated from rat liver, since the antibody crossreacted with human FABP of the hepatic type. FABP-immunoreactive hepatocytes were found in the liver as early as the 7th week of gestation, but not at the 6th week. The frequency of immunoreactive cells was about 80% throughout the gestational period examined. No immunoreactive cells other than hepatocytes were found in liver tissue.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ileal, colonic and vermiform appendicular FABP immunoreactivity was demonstrated at the 23rd week of gestation, and duodenal and jejunal immunoreactivity at the 26th week. Positive cells in the jejunum were very few at this stage, but numerous at the 30th week of gestation. The 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primitive absorptive cells in intestinal villi, and no cryptic epithelial cells were positively immunostained. Thus, FABP immunoreactivity was considered to be a marker for hepatocytes at the early to late fetal stage, and for intestinal absorptive cells at mid- to late fetal stage. ACTA PATHOL JPN 38: 979∼987, 1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