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栀子提取物ZG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吸附过程中病毒吸附量的影响,以探讨其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Trc)作为荧光探针标记病毒,以肝素钠为对照,借助流式细胞仪,通过收集多种不同的加药方式后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来考察病毒吸附过程中病毒吸附量的变化及栀子提取物ZG对此变化的影响。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1型在Hep-2细胞表面吸附存在饱和性、特异性;肝素钠3种加药方式均能明显降低病毒吸附量,先加药后吸附及吸附和加药同时进行两种方式,优于先吸附后加药的方式,其吸附抑制率分别为84.76%和82.02%;栀子提取物ZG3种加药方式均能明显降低病毒吸附量,其中以吸附和加药同时进行组最为显著,吸附抑制率为68.46%。结论 栀子提取物ZG可能是通过作用于病毒吸附的多个环节来达到抑制HSV-1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是由CD8^ T淋巴细胞的亚群细胞毒性T细胞(CTL)介导的先天免疫。CIIs一方面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杀伤感染的细胞,另一方面分泌可溶性抗病毒因子(CAF)发挥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因此成为HIV感染中细胞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就HIV感染这一疾病过程中CD8^ T淋巴细胞所发挥的非细胞毒性抗病毒效应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细胞因子在登革病毒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的感染性和细胞因子在DV感染HSF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病毒空斑法检测登革Ⅱ型病毒(dengue type-2 virus,DV2)感染HSF后病毒繁殖动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SF内DV抗原。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用不同浓度的IL-6、TNF-α、GM—CSF分别作用于DV2感染HSF的不同环节(病毒吸附时和病毒吸附后),于感染后48h收集感染上清,测病毒滴度;用DV2感染HSF后,于不同时间收集感染上清,用ELISA法定量测定IL-6、TNF-α的含量。结果病毒感染后24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测出病毒,病毒滴度在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HSF胞浆及胞膜上携带DV抗原。在光镜和电镜下,感染细胞均朱见明显的形态和结构改变。在病毒吸附时10.g/ml浓度的IL-6能显著提高病毒产量;在病毒吸附时和吸附后100ng/ml浓度的TNF-α能抑制病毒的产量。GM-CSF对DV感染HSF无明显影响。DV感染能促进HSF分泌IL-6;对TNF-α的分泌无明显影响。结论HSF是DV的允许性细胞。HSF可能是蚊叮咬后在原位组织中首先支持DV感染的细胞之一;细胞因子在DV感染HSF的致病和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是由CD8 T淋巴细胞的亚群细胞毒性T细胞(CTL)介导的先天免疫。CTLs一方面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杀伤感染的细胞,另一方面分泌可溶性抗病毒因子(CAF)发挥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因此成为HIV感染中细胞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HIV感染这一疾病过程中CD8 T淋巴细胞所发挥的非细胞毒性抗病毒效应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治疗病毒感染的新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妍南  王峥 《国际病毒学杂志》2007,14(1):31-32,F0003
病毒是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近期,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低分子肝素具有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与细胞发生黏附,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这将为开发新的毒副作用较低的抗病毒药物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低分子肝素抗病毒感染机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是多数肝脏疾病和肝癌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慢性HBV感染是全球化的健康问题,肝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排在第三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虽然我们对于这个具有高度肝脏特异性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知识有所增加,但是病毒黏附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仍是未知数。乙肝病毒PreS1蛋白位于HBV病毒颗粒表面,并在病毒的组装和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阻止HBV入侵及抗病毒感染,目前一系列基于PreS1抗原肽的方法正在研究中,而这些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调节性T细胞在病毒性肝炎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辉  陈红松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6):574-576,F0003
乙型、丙型肝炎为世界范围的病毒性感染疾病,目前全世界已有约5亿感染者(其中HBV感染约为3亿,HCV感染者约为2亿)。在慢性HBV及HCV感染中,病毒的清除依赖于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病毒特异性的CD8^+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而CD8^+T细胞的作用受到调节性T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病毒的复制过程是很复杂的。研究病毒的复制过程是大多数实验病毒学家关注的焦点〔1〕,这对病毒的致病性、潜伏期、病毒的诊断、疫苗生产中毒种接种量、培养时间、收获时间都非常重要。我们对CTN-1毒株在Vero细胞中感染、吸附和复制周期进行了初步研究。1材料...  相似文献   

9.
病毒持续感染常导致抗原特异性T细胞功能损害,病毒则可逃避免疫监视以致不能被清除.CD137/CD137L是除CD28/B7以外另一对具有多种活性的T细胞共刺激分子,在抗病毒免疫中有重要调节功能,尤其对增强和维持CD8+T细胞应答起关键作用.近年研究表明,CD137/CD137L在抗病毒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海洋放线菌素X2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ECV304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海洋放线菌素X2作用病毒后的抑制情况;采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CVB3感染的ECV304细胞在海洋放线菌素X2作用前后不同时间点的ICAM-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VB3感染ECV304细胞后,ICAM-1蛋白表达在12 h~54 h显著高于正常ECV304细胞对照组(P<0.05);海洋放线菌素X2干预后,于12 h~54 h降低ICAM-1蛋白的表达,与CVB3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洋放线菌素X2干预后,于24 h~54 h降低ICAM-1mRNA的表达,与CVB3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洋放线菌素X2在病毒吸附前对CVB3具有抗病毒作用,并可下调CVB3诱导的ECV304细胞ICAM-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病毒是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近期,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低分子肝素具有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与细胞发生黏附,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这将为开发新的毒副作用较低的抗病毒药物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低分子肝素抗病毒感染机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近来,在美国三个不同实验室的独立研究中,都发现一种在促进多种病毒增殖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泛素。这一多功能蛋白质富含于真核细胞中,对亲生病毒粒子从一个细胞表面逃离而进一步侵染其他细胞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研究者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必将导致新的抗病毒药物诞生。 一个病毒粒子在感染了一个细胞后,利用了细胞的合成机器,产生了大量新生病毒粒子,对某些类型的病毒,这些新生病毒粒子集结在细胞表面,呈芽状突起,当芽裂解后,每个芽形成一个成熟的病毒,然后感染新的宿主细胞。在这些芽中都含有泛素,以前,研究者并未意识…  相似文献   

13.
人体细胞可以通过阻止逆转录病毒和其他有包膜病毒颗粒的释放而发挥抗病毒效应,但此效应能被HIV-1辅助蛋白——Vpu所拮抗。IFN-α可以诱导tetherin蛋白表达,tetherin蛋白使病毒颗粒牢固的附着于被感染细胞表面,从而有助于阻止艾滋病病毒的扩散。通过基因表达分析确定这种蛋白质是一种功能未知的膜蛋白CD317(它被重新命名为tetherin)。  相似文献   

14.
细胞自噬作为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一个具有高度保守性的活动过程,是维持细胞稳态的基本代谢活动,也是细胞面临不利条件时确保细胞自身生存的重要手段。面对病毒的入侵,根据病毒种类、细胞种类以及细胞应激反应的不同,自噬既可以发挥抗病毒作用,也可能会被病毒利用。因此,了解自噬在病毒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于发展新型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介绍自噬参与的病毒免疫环节来探讨自噬的抗病毒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其中T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减弱和多种负性调节因子(受体)的作用增强,以及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障碍可能是抗病毒免疫应答下调的基础,而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功能障碍可能在HCV特异性T细胞应答和病毒持续感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中对DC的功能及其在HCV感染者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BV吸附穿入HepG2细胞的方式,明确HBV难以自然感染细胞系的受限因素,为建立HBV自然感染细胞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在4℃和37℃条件下,HBV吸附HepG2细胞,用PCR方法检测胰酶消化液和细胞内的病毒DNA。另一部分HepG2细胞经过低温同步化处理,接种HBV后,于不同时相分别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液,其中部分细胞进行核浆分离,通过问接免疫荧光、ELISA和PCR方法分别检测其中的病毒抗原和DNA,并且通过选择性PCR检测HepG2细胞HBV cccDNA。结果 在4℃条件下,HBV只是吸附于HepG2细胞膜表面。37℃条件下,部分吸附于HepG2细胞表面的病毒颗粒发生穿人,进入细胞浆,HepG2细胞和胰酶溶液中均可检出HBV DNA。接种病毒后4h、8h、24h HepG2细胞HBV DNA均呈阳性,至48h转为弱阳性,而96h为阴性。各时相上清液HBV DNA和病毒抗原均为阴性。HBV穿入HepG2细胞后,首先主要分布于胞浆中,随后出现胞核聚集性,胞浆中的病毒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感染后24h),而胞核中的病毒数量早期逐渐增加,从48h开始呈下降趋势,至96h消失。病毒接种后8h核膜与核浆中均可检出病毒DNA。各时相cccDNA检测始终阴性。结论 HBV可能以“共受体”模式感染靶细胞。病毒脱衣壳过程受阻可能是HepG2细胞不支持HBV复制型感染的主要受限因素。  相似文献   

17.
CMV病毒和细胞凋亡的关系相当复杂,有时表现为诱导凋亡作用,有时表现为抗凋亡作用。从病毒的角度看,病毒诱导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造血干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等发生凋亡,可干扰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使病毒不至于被机体免疫系统消除,对于病毒感染的有些宿主细胞,病毒则利用自身抗凋亡作用以利于在感染细胞内完成病毒的复制和生活周期。从宿主的角度出发,机体会调动全身和局部抗病毒免疫反应、宿主细胞会启动凋亡机制来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18.
在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人T细胞CD4的CEMs细胞中,应用核酸杂交法检测病毒RNA水平,观察前列腺素A1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复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感染多重性下,用前列腺素A1处理组,病毒RNA水平在病毒感染72~96小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24小时后给予前列腺素A1,仍可抑制病毒RNA。连续用前列腺素处理,其抑制作用达9天。  相似文献   

19.
人巨细胞病毒(HCMV)属B疱疹病毒亚科,在人群中普遍感染。研究表明HCMV感染导致临床病症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HCMV感染与细胞凋亡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作用。研究HCMV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HCMV感染细胞及细胞对其反应的分子机制和研发新的抗病毒制剂,而且能为HCMV引起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病毒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是宿主抗病毒感染的一种主要机制。本文报导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个体体内存在有HI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作者首先建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淋巴细胞系,其中实验组B细胞来自8例HIV血清阳性的男性同性恋患者,而对照组B细胞来自5例HIV血清阴性个体。然后用HIV-牛痘重组病毒载体感染这些B细胞株,并将其作为靶细胞用于细胞毒活性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