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重型肝炎预后单因素分析与评估系统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对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对预后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并确定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从而构建出重型肝炎预后评估系统,并检验其效能。方法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1997年1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301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分别从年龄、性别、临床分型、病原分型、并发症、既往病史、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借助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这些因素与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程度。利用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各自的相关系数构建重型肝炎预后评分公式,将原始数据代人公式进行评分,验证系统的评估效能。结果年龄、临床分型、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腹膜炎、酸碱失衡、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既往肝硬化基础、酶胆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血钠等指标与预后有明显的关系。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凝血酶原活动度、尿素氮、血钠、肝性脑病为影响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构建的评估系统的评价效能进行研究发现: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于40分组,治疗有效率为76.9%,40~80分组,治疗有效率仅12.5%,80分以上组,治疗均无效,两组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酶原活动度、尿素氮、血钠、肝性脑病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后评分系统的构建。本研究构建的重型肝炎预后评估系统能较好地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2.
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红波  陈煜  韩大康  赵军  段钟平  武志明 《肝脏》2008,13(4):284-286
目的 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5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39例,死亡组36例)28项临床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与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的综合性量化关系。结果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腹水、感染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63、4.107、0.258,P〈0.05)。结论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和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可望用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收治的145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用独立的临床肝病资料进行验证,评判模型判断能力。结果 145名患者中好转54例,死亡91例,病死率62.8%(94/14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腹水、肌酐、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是独立危险因素。对构建的预后判断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研究发现: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88.0%,总正确率为90.0%。结论肝性脑病、腹水、肌酐、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后判断模型的构建。本研究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452例重型肝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分期、肝炎病原学、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顸后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临床分型、分期、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血清Alb、TBil、PTA及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11个指标与重型肝炎预后有关。结论:上述11个指标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的各种预后因素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358例,分为好转治愈组和恶化死亡组,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之间在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总胆红素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总胆红素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等可以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对指导临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8年12月5家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618例,采用非条件二分类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TBIL升高、BUN升高、CRE升高、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增大、甘油三酯降低、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AFP升高提示预后较好(P<0.05)。回归方程预测总的正确率为78.3%。结论患者年龄、TBIL、BUN、Cr、INR、甘油三酯、AFP指标及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可作为判断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由此建立的方程预测效果较好,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分析78例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并发症、病毒重叠感染、有无肝硬化的关系。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与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及并发症有关(P〈0.01或P〈0.05),而与年龄、病毒重叠感染、有无肝硬化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参考。方法:研究了15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活组57例,死亡组93例)的10个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血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胆碱脂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并发症多少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有直接影响。结论:上述指标,对于早期判断、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各种因素,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选择1998年12月至2003年10月住院确诊为慢性重型肝炎的385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和随访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生存模型。用独立的临床肝病资料进行验证,评价模型判断能力。结果本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7d,1、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66.2%、32.9%、26.9%,1、3年生存率分别为22.9%、17.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性脑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84例独立样本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3个月的生存情况。结论本预后判断模型对评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789例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差异显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差异显著;②乙型肝炎仍是各型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④急性重型肝炎(急重)、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重)和慢性重型肝炎(慢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43.0%和42.5%,急重与后2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急重、亚急重和慢重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腹水。结论①各型重型肝炎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不同,慢重和急重、亚急重的病因明显不同;②肝性脑病是急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亚急重和慢重,而腹水是亚急重和慢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③PTA等指标对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在无肝性脑病的患者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5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有腹水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血肌酐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肾损伤观察组和无急性肾损伤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基础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0.4%,对照组为10.1%(P<0.01);观察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4%和3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和19.3%(P<0.05);观察组血钠、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为128 mmol/L、391.8μmol/L和9.33×10^9/L,均显著低于或高于对照组的136.8 mmol/L、51.58μmol/L和3.9×10^9/L (P<0.05);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为(34.2±1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1±16.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性脑病、低血钠、总胆红素水平、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计数均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有肝性脑病、感染、低血钠、高胆红素血症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是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影响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480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好转治愈组和无效死亡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3例治愈好转组及347例无效死亡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肝衰竭分期、持续低钠血症、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肌酐、白蛋白、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家族史、是否首次发病、有无休克血压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肝性脑病、基础疾病和消化道出血是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x2值分别为10.570,15.181,37.041,11.886,4.853,P值均<0.05).结论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肝性脑病、基础疾病和消化道出血5个因素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To identify factors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164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hepatitis (SAH), defined as acute hepatitis having a prolonged prothrombin time (PT) of < 40% activity but without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ere prospectively observed at 57 major liver centers in Japan. From the data of 65 patients enrolled from 1997 to 1998, a prediction equation was developed b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using the data of 99 patients since 1999. Of the 164 patients with SAH, 51 (31%) develope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From the etiologic viewpoint, the percentages of patients developing encephalopathy were highest in non–A-E hepatitis (41.9%). A predictive model, logit(p) = 0.084 × age (year)+ 0.129 × serum total bilirubin (TB, in mg/dL)–0.158× prothrombin time (%)–2.434, was developed. In conclusion, old age, prolonged PT, elevation of TB, and non–A-E hepatitis ar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ing encephalopathy in SAH.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分别接受3次以上PE治疗。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治疗12 w末,本组47例患者生存22例(46.8%),死亡25例;25例死亡患者年龄为(47.5±13.4)岁、基线MELD评分为(33.5±6.1)分、PTA为(23.8±10.1)%、APTT为(93.8±40.6)s,与22例生存患者比,差异显著,死亡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64.0%,显著高于生存组的27.3%(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基线PTA是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PE术后TBIL下降与术前TBIL 水平呈正相关(r=0.866,P<0.05),首次PE术后PTA升高最显著(P<0.05)。结论 年龄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了解这些重要的指标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地给予处理对改善预后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R. Planas  M.D.    M. C. Gomes-Vieira  M.D.    E. Cabré  M.D.    M. Armengol  M.D.    J. C Quer  M.D.    J. Boix  M.D.    R. Morillas  M.D.    A. Abad-Lacruz  M.D.    M. Broggi  M.D.    M. A Gassull  M.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1992,87(12):1792-1796
Portacaval anastomosis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avoiding active and recurrent hemorrhage from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in liver cirrhosis. Howeve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s the most common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this procedu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develop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50 Child's A and B cirrhotic patients whose variceal bleeding was treated with emergency (n = 17) or elective (n = 33) portacaval anastomosis. The etiology of the cirrhosis was alcoholic in 74% of cases. The mean follow-up was 22.7 +/- 16.6 months (range 1-60 months). The 2-yr probability of suffering from at least one episod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the overall group was 43%. The multivariate analyses (Cox's regression method) of 37 variables based upon clinical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data disclosed that only five of these variables had independent predictive value: need for diuretic treatment in the days prior to surgery, absence of hepatomegaly, and serum levels of total bilirubin, gamma-globulin, and hemoglobin. Accor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one of these factors to the final model, a prognostic index was obtained which allowed the division of patients in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risk for develop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 and 74%, respectively, after 2 yr of surgery; p = 0.0002). This index may help to better choose those candidates for portacaval anastomosis.  相似文献   

16.
背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自然病程生存率关系的研究甚少。目的:研究血清HBV-DNA载量水平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病程的影响并评估3年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HBV-DNA载量水平〈1000、103-104、104-105、105-106、〉106 copies/mL分为A-E 5个队列,收集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行肝功能评分,随访至终点事件发生或研究终点(2012年2月29 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3年生存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依纳入排除标准共收入连续病例257例,Child-Pugh评分10(8, 12)分,中位MELD评分14(11, 18)分。A-E组之间人口学、生化、临床基线数据相比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7%、81.2%、60.7%、76.5%和71.3%(P=0.318),3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50.8%、52.4%、39.1%、44.2%和34.9%(P=0.2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HBV-DNA载量水平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年生存无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年龄、肝性脑病、INR、总胆红素、血肌酐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和血清钠为保护因素。结论:血清基线HBV-DNA载量水平并不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进展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6例,通过电子病历收集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相关标准诊断诊断并发AKI者40例,无AKI者96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并发AKI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占比为52.5%,显著高于无AKI患者的31.3%(P<0.05),腹水发生率为55.0%,显著高于无AKI患者的29.2%(P<0.05),并发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2.5%,显著高于无AKI患者的4.2%(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病程、Child-Pugh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分期、腹水和并发肝性脑病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功能失代偿、腹水或并发肝性脑病容易诱发AKI,临床需要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