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揭示辨证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认为“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也是辨证的核心和关键;证素辨证可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证”找到了执简驭繁的要领,便于临床操作,可提高辨证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续博  刘华生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1960-1961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及诊疗特点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其核心的证的研究更是几十年来研究的热点.中医证的研究轰轰烈烈了几十年,其中也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并没有真正开启这座智慧的迷宫,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概念的模糊、不规范以及难于统一便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及诊疗特点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其核心的证的研究更是几十年来研究的热点。中医证的研究轰轰烈烈了几十年,其中也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并没有真正开启这座智慧的迷宫,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概念的模糊、不规范以及难于统一便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桂枝汤证的病机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证的病机实质探讨刘学华(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210029)导师李飞,孙美珍主题词桂枝汤,证候,中医病机桂技场是《伤$论·太阳清白》的一首名方,原为治疗大阳中同之证而设.对于该方的病机性质代有争议,各成其理,莫衷一是.本文就其汤证的病机实质,作...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开展证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医辨证的规律、思维认识的特点及其科学内涵,有效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近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大量有关证的研究,如证的规范化研究、标准化研究,证本质研究等,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也发现了诸多的不足,为了深入研究辨证的规律和思维特点,有必要冷静地思考和调整我们的一些研究思路及方法,笔者谈谈有关证研究的思路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7.
《伤寒论》病、证再识及其证本质和辨病与辨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伤寒论》“病”“证”含义的再认识,探讨证本质及辨病、辨症概念,并明确相关概念的病机逻辑关系。“证”字在《伤寒论》中有疾病现象———症状、证候的证据及证候等含义,“病”除了疾病状态、病种、病位等概念外,还具有证据/假性证据的含义。“证”作为证候的简称,其本质由证候病机决定,以证候标识为证据,包含了病种要素,与病的关系犹如“线”与“珠”的关系。辨证是从“观”到“知”全过程的概括,辨症只是其中“知”的环节,是对“观”收集到的症状进行病机逻辑的分析求证,包含了辨病。《伤寒论》略于“观”详于辨,基本属于辨症范围,体现了从病的层次上升到证的层次的辨症过程。《伤寒论》“证”实际表达的各种含义,存在内在的病机逻辑关系,辨病、辨症和辨证概念位的大小不同,存在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国以来,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相继开展了证候规范化、证的实质和证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从许多方面反映出中医证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故有必要进行回顾和反思。1 证的概念韦氏认为对证的概念认识不清,其问题在于证作为“证“的简化字的同时,症却成为与证并存的新的规范字,而不再是“证”的俗字了。“证”由含义单一的一个字变为证、症并存的两个字,对这两个字的重新解释,以及与其组成的概念的重新定…  相似文献   

9.
病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用术语。病证是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分类归纳出的一类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具有相同基本病机的机体异常状态。而基本病机是病证分类和归纳的要点,是病证自身组成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体现并贯穿于病证的全过程,是决定病证主症和中医诊治规律的内部依据。病证的含义不同于疾病、证候和症状。正确认识病证含义有助于总结前人临床经验和指导当下临床。  相似文献   

10.
迟脉,是指脉动缓慢,一息不足以四至的脉象,其主要一般为寒证,但也有它证者,如:气表不足,长期低热,瘀血内停,阻滞经脉;热邪内结,气机不畅,脾经风湿,络脉郁滞,湿热内盛,阻滞气血等因素,故临证诊病,不仅要熟知一般,更需应其所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方可万举万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现代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其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经研究认为气阴两虚、津液耗伤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肺燥、脾胃湿热、肾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气阴两虚日久,导致血瘀蕴聚败而成毒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基础。分析本病临床辨证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肺燥津亏、阴虚火旺,肺胃热盛,脾虚痰湿,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等多种证型。其证型又有主次之分,且有血瘀、痰湿、毒等兼证。结论:临床应重视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加减选用有效方药,其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重视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证关系除“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外,还表现为“同病类证”。同病类证是指同一疾病患者具有相同的中医主证,个体之间只是兼夹证的差异,因此治疗上可运用中医类治法,即在应用主方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兼夹证适当加减。同病类证强调病和证的同质性,使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有更高的融合度。加强对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证的内涵,也有利于发扬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对临床医师掌握方证相应的辨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要学好中医就必须学好经典,在这一点上是有很多共识的,但是,怎样才能学好经典呢?这个问题却不容易谈清.这里仅将我学习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古书,尤其是读经典,首先就是要破题,而我们读<伤寒论>的"太阳篇",首先要破的就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个题,题目一搞清楚,其它的问题就容易带出来.另外,读经典的一个核心就是要解义,义包括三个方面,即字义、句义、总义,三义弄通了,经典没有读不懂的.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报》2019,(5):1117-1120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尘肺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从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频率较高的证型依次为燥邪伤肺证(8.28%)、肺阴虚证(7.64%)、肺气虚证(7.64%)、肺脾气虚证(7.01%)和痰湿阻肺证(7.01%)。构成尘肺病的中医证候要素有20个,病性证素中以气虚(30.57%)、阴虚(24.20%)和痰(21.66%)为主,病位证素中以肺(63.69%)为主;在证素组合中,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最常见,累计频率为(89.18%)。单一病性证素中,气虚、阴虚和燥邪出现的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34.88%、18.60%和15.12%;两病性组合时,气虚+阴虚、痰+湿、痰+瘀和痰+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28.57%、17.46%、14.29%和9.52%。结论:尘肺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以燥邪、气虚、阴虚和痰为主,病位主要在肺。  相似文献   

15.
谢洋  赵虎雷  王佳佳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5):1117-1120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尘肺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从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频率较高的证型依次为燥邪伤肺证(8.28%)、肺阴虚证(7.64%)、肺气虚证(7.64%)、肺脾气虚证(7.01%)和痰湿阻肺证(7.01%)。构成尘肺病的中医证候要素有20个,病性证素中以气虚(30.57%)、阴虚(24.20%)和痰(21.66%)为主,病位证素中以肺(63.69%)为主;在证素组合中,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最常见,累计频率为(89.18%)。单一病性证素中,气虚、阴虚和燥邪出现的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34.88%、18.60%和15.12%;两病性组合时,气虚+阴虚、痰+湿、痰+瘀和痰+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28.57%、17.46%、14.29%和9.52%。结论:尘肺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以燥邪、气虚、阴虚和痰为主,病位主要在肺。  相似文献   

16.
浅议李东垣的脾虚阴火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东垣阴火论中“阴火”是指里虚、脾胃中气不足而产生内热而言,喜怒过度、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劳倦所伤、内伤脾胃、中气不足等均可导致阴虚生内热;对其机理、临床表现作斩阐述。阴火证是本虚标实证,故其治疗也应从本虚和标实两方面加以考虑。虚,常用甘温益气法;阴火实的一面,多取苦寒泻火法或升阳散火法,这样,乃成标同同治之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证候及证候要素组合规律,为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1986-2013年高血压中医药治疗的文献,采用Note Express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2.0软件统计证候要素出现之频次、频率.结果 纳入分析的3 986篇文献中,涉及高血压57个证候91 895病例数.临床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肝阳上亢(25.32%)、肝火热盛(18.07%)、痰浊阻滞(8.23%)、肝肾阴虚(6.99%)、阴阳两虚(6.94%)、肾气亏虚(5.89%)等;证候要素分为虚实两端,即实证为阳亢、内火、内热、痰浊、肝风、血瘀、气郁,虚证为阴虚、气虚;证候靶位在肝、肾、心.结论 高血压中医诊断标准多样,临床证候表现纷繁复杂,通过证候要素提取及应证组合研究,对规范高血压辨证、指导临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近10年有关抑郁症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抑郁症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选取2001-2010年有关抑郁症的现代文献,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86个,出现频率≥5%的常见证候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肝郁痰阻、肝郁血瘀、气滞血瘀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8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8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5%分别是气滞、气虚、阴虚、血虚、热(或火)、神、痰;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脾、肾、心。[结论] 抑郁症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通过文献研究,可为揭示该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180例慢性头痛证候分类与病因病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