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3.
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一组以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者栓子脱落栓塞到某处血管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血栓性疾病与栓塞性疾病两大类。根据其形成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包括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上肢、下肢、门静脉、盆腔等和浅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微血管血栓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导致血栓栓塞的根本原因是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形成血栓。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逐年增高,为在血管事件发生前及早发现,提出了血栓前状态的定义及概念和血栓前诊断的问题。1 血栓前状态的定义血栓前状态(pr…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是否增加不同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置入支架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据血栓分级是否≥4级分为血栓负荷高、低2组,然后每组据是否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治疗随机再分为2组,共4亚组.测定术后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心电图ST段回落以及术后5~7 d射血分数,观察住院期间和1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高血栓负荷的靶病变长度和植入支架数量高于低血栓负荷组[分别为(36.4±15.1)、(31.4±13.7)mm(t=-2.16,P<0.05);45、30例(χ~2=5.9221,P<0.05)];高血栓负荷最终TIMI血流≥3级(分别为32、23例,χ~2=5.3299,P<0.05)、心肌显影≥3级(分别为30、19例,χ~2=6.9509,P<0.05)、ST段回落百分比≥50%(分别为31、18例,χ~2=9.7082,P<0.05)血栓抽吸者多于未行血栓抽吸者.但在低血栓负荷亚组除ST段回落百分比≥>50%外(χ~2=4.6590,P<0.05),TIMI血流和心肌显影分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准.高负荷组左室射血分数抽吸血栓组高于未抽吸血栓组[分别为(58.7±7.8)%、(52.3 ±8.9)%,t=3.23,P<0.05],低负荷组左室射血分数抽吸血栓组高于未抽吸血栓组[分别为(59.1 ±7.6)%、(55.1 ±9.8)%,t=2.07,P<0.05];住院期间抽吸血栓组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未抽吸血栓组(χ~2=4.0332,P=0.0446),且仅高负荷亚组显示统计学差异趋势(χ~2=3.5625,P=0.0591).结论 血栓抽吸提高高血栓负荷患者冠脉血流灌注,改善术后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吴海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078-1079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观察 5 16例二尖瓣狭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血栓栓塞发生率 ,并予溶栓治疗和随访。结果二尖瓣狭窄患者在近期 ( 6个月内 )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7.3 6% ,左房血栓患者、无左房血栓患者的近期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 2 8.40 %、3 .45 % ( P<0 .0 1)。窦性心律和二尖瓣口面积较大的左房血栓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高。华法林治疗后 92 .11%的患者左房血栓溶解 ,随访 6~ 9个月血栓栓塞发生率为 1.3 2 %。结论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率高 ;窦性心律和二尖瓣口面积较大的左房血栓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华法林治疗能溶解血栓和降低血栓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机械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下肢DVT 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治疗后3个月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较行CDT治疗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与行CDT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中就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0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次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能有效预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从而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而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 病历介绍患者男性,5 0岁,因“右侧胸痛,伴气短、发热4 d”,于2 0 0 3年12月2 7日入院。患者5年前出现右下肢静脉曲张,并曾发生右下肢肿胀、疼痛。入院后检查:心率112次/ m in,呼吸35次/ min,血压为12 0 / 90 m m Hg( 1m m Hg=0 .133k Pa) ;颜面及口唇发绀;左肺呼吸音清晰,右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无口罗音;心界叩诊向右侧略扩大,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低调舒张期杂音;左右下肢周径不等,右>左2 .0 cm,右侧腓肠肌有触痛,右下肢大隐静脉蛇状迂曲,有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 .8×10 9/ L,中性粒细胞0 .6 9,血红蛋白188g/ L,血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 Gram,TEG)在肺癌患者术后致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肺癌手术患者28例,分为深静脉血栓组11例和非静脉血栓(UDVT)组17例,分别于术前(T0)、术中3h(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采集中心静脉血液标本,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和血栓弹力描记图(TEG)。另选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在凝血常规检测中发现,肺癌组和对照组除PT值外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EG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及UDVT患者术前R值均明显缩短(P〈0.05);与T0比较,UDVT患者T1时间点R值和K值均延长(P〈0.05),MA值减小(P〈0.05);UDVT患者与DVT患者相比在T1时间点R、K延长,MA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及T3时间点MA值减小,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指数LY30在T1、T2及T3时间点与T0比较以及同时间点与D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前体内存在病理性高凝状态,根据TEG参数数值高低可判断术后发生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形成高凝状态,改变血流变学以及促使血小板激活等多种途径引起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诊断是在已经诊断糖尿病的基础上通过血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首先强调血栓预防的重要性,动脉血栓的预防以抗血小板为主,静脉血栓的预防以抗凝为主,而血栓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以及手术取栓治疗等。本文就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Aegisy^TM血栓过滤器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AegisyTM血栓过滤器的安全性.方法 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均经股静脉置入AegisyTM血栓过滤器后插管溶栓治疗,第2天经患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结果 15例患者滤器置入均一次成功,经溶栓治疗,显效12例,有效3例.全部病例均未出现临床可查的肺动脉栓塞,复查滤器位置满意.结论 AegisyTM血栓过滤器使用安全简便,滤器置入后,采用逆行插管与顺流法溶栓相结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凝血因子Ⅷ与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性疾病是涉及多系统、多因素、多环节的循环血液中出现异常动脉或静脉栓子而导致血运障碍的综合性疾病。凝血因子Ⅲ是参与Ⅸa对因子Ⅹ激活的辅因子,它在许多疾病及病理状态下增高,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成为又一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为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取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估后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的认知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凝血功能。结果研究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的认知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估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减少脑卒中患者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理想效果,且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在浅静脉造影路图帮助下,于左侧肘横纹上于肱静脉顺行穿刺开通锁骨下静脉闭塞段后沿导丝送入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对左锁骨下静脉-左腋静脉血栓区域进行尿激酶腔内喷射。反复抽吸后造影可见静脉仍残留明显狭窄,于左锁骨下静脉放置Wallstent支架1枚,扩张后使用球囊进行后扩张,扩张后造影见左锁骨下静脉恢复通畅,未见明显残余狭窄,造影剂无外溢及滞留。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1min,术中出血量为10ml。患者行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后,左侧锁骨下静脉及腋静脉血流恢复通畅。术中患者无胸闷憋喘等并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术后口服拜瑞妥治疗。6个月随访,患者左侧上肢肿胀较前减轻,超声检查左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适用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氏病)简称脉管炎,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中远东地区最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多为中、青年,主要累及四肢、尤其是下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跛行、甲沟炎、重者缺血性溃疡形成、坏疽并常伴有脓毒血症。病变主要发生在中小动脉,多呈节段性、炎症性、闭塞性变化,且有进行性向心性发展倾向。治疗极为困难。传统治疗方法不少,亦各有一定效果,但均不理想,尤其是重症患者常难免截肢致残。因此数百年来各国学  相似文献   

18.
血栓与止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泽霖 《新医学》1997,28(11):574-575
血栓与止血的研究进展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510260)刘泽霖1生理性血栓形成系止血的一种手段,而病理性血栓形成则可致各相关脏器的功能障碍。需强调的是,当前心、脑部位的血栓性疾患,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致残率与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血栓形成是一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罕见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救治体会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7岁,于2010年10月28日在家自行生产一非足月男婴,过程顺利,无大出血史.11月17日感觉右下肢麻木、肿胀,不能上抬,无下肢皮肤发红,无胸闷、气促感,无发热.以右下肢丹毒曾予以抗炎治疗无效.次日检查D-二聚体11.9 mg/L;彩超提示右侧下肢深静脉全程栓塞,右侧大隐静脉栓塞;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提示右下肺动脉栓塞(图1).急诊以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1]收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的深静脉血栓病史.  相似文献   

20.
总结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治疗8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治疗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治疗前准备;治疗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抗凝护理,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84例治疗效果良好,下肢肿胀明显好转,治疗后2~4d出院;1例患者治疗后并发胰腺炎,给予对症治疗,治疗后17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