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刘小虹教授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思路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中医治疗COPD提供参考。【方法】 将刘小虹教授门诊治疗COPD的有效病案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药物频次统计、药对组合及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组合与新方提取。【结果】 共纳入处方215首,药物频次居前的药物为甘草、苦杏仁、紫菀、款冬花、浙贝母、紫苏子、半夏、莱菔子、鸡内金、桃仁等,药对组合主要由以上高频药物组成;提取得到核心组合共12个,并衍化出新方6首。【结论】 刘小虹教授治疗COPD多以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为大法,并根据病症缓急、证型不同等加以调整。遣方用药喜用“三子”(紫苏子、莱菔子、苦杏仁)以降气平喘,多用“三叶”(龙脷叶、枇杷叶、人参叶)以止咳化痰、清宣肺热。  相似文献   

2.
罗旭平  王芳  陆盼盼  陈芳 《新中医》2020,52(1):7-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名老中医王会仍治疗肺结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浙江省中医院王会仍门诊诊治的肺结节患者病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病例140诊次,涉及中药133味,累计用药频次2 747次。其中补虚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分别占24.03%、20.28%、18.42%。获得高频药物40味,高频药物的药性以平、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可分为4类:疏肝解郁类、燥湿化痰类、补益脾肺类、清热散结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苦杏仁-浙贝母、金荞麦-三叶青为核心药对,核心药物组合为苦杏仁、浙贝母、金荞麦、三叶青、猫爪草、薏苡仁、太子参。结论:王会仍治疗肺结节兼顾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用药平和。在补益脾肺的同时,注重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燥湿化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临床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与临证心得。方法:对韩明向教授临床诊治的650例慢性咳嗽病案的方药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利用SPSS Statistics 22. 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韩明向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的高频药物为百部、陈皮、紫菀、款冬花、炙甘草、白前、茯苓、五味子等,共计40味,出现频次占比80. 52%,按功效大致可归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健脾利水药等10类。聚类分析得出干姜-细辛-五味子-鹿角霜-白芥子-射干-肉桂-炙甘草-地龙,麻黄-苦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白前-前胡等5个聚类方。因子分析得到百部-紫菀-款冬花-白前,细辛-五味子-干姜-浙贝母等13个公因子。结论:结合临床经验得出韩明向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重视风邪、阳虚寒痰伏肺,痰瘀气滞的病机,治疗多从肺、脾二脏出发,以温润立法,或佐以温肺化饮、疏表散寒、健脾化痰、益肺固表、息风解痉之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讨李佩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李佩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门诊有效处方83首,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李佩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数据库。结果对李佩文教授数据库中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和新方进行分析,得出李佩文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常用药物有浙贝母、党参、金荞麦等16种,核心药物组合中高频组合为浙贝母-金荞麦,并得到5个新处方。结论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应用数据挖掘方法较好的挖掘了李佩文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用药规律,从热、痰、虚病理因素入手,以益气养阴、解毒散结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释江西省名中医吴兆东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遣药组方规律,并探讨潜在新方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吴兆东主任门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药物的用药频次、药物关联,并得出潜在中药新方组合。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STRING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新处方”中药物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和实验验证。结果 ①共筛选出200首处方,包含217味中药,演化得到8个潜在新方组合:处方1苦杏仁-黄芪-桔梗-当归-土茯苓-炒白术;处方2防风-荆芥-地肤子-紫菀-薄荷;处方3苦杏仁-紫菀-桔梗-枇杷叶-炙麻黄;处方4紫苏梗-党参-黄连-太子参;处方5旱莲草-炙黄芪-贯众-金樱子-薏苡仁-女贞子;处方6泽兰-忍冬藤-络石藤-泽泻;处方7黄芩-水蛭-赤芍-枇杷叶-北沙参;处方8甘草-玄参-野菊花-土茯苓-六月雪。②筛选出潜在新处方组合(新方1)的主要化学成分有18种;③预测到新方1活性成分的作用靶标80个,映射后得出新方1治疗CRF37个潜在靶标[(如白细胞介素(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一氧化氮合酶(NOS)3、缺氧诱导因子(HIF)-1等];④中药-疾病靶标涉及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NF-κB、Toll样受体、HIF1信号通路。⑤新方1显著降低CRF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提高肾组织NO、NOS3含量。结论 新方1中药组合显示了多成分、多靶点的药物作用特点,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肾纤维化、抗炎、改善肠道微生态、改善肾脏缺氧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分析潘敏求治疗肝积的方剂用药特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151首潘敏求治疗肝积门诊的方剂数据库,依次分析肝积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临床症状高频分布、证候分布、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高频用药组合、组方规律、新方配伍组合,运用“频次分析”筛选46味高频单味药(频次 ≥ 15),利用“关联规则”筛选15味高频中药配伍组合,43组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 ≥ 30%,置信度 ≥ 90%),进而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相关度 = 8,惩罚度 = 2)提取了7组新方组合。潘敏求用药以“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为主,强调中医辨证论治,体现调理脏腑、补益气血、攻补兼施、病证结合的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圣济总录》中收录的含"紫菀-款冬花"药对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药、主治症状进行整理,分析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搜索《圣济总录》中包含"紫菀-款冬花"的相关内容,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57首处方,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杏仁、贝母、甘草、生姜、麻黄、桂枝、桑白皮等,药物性味以辛、甘、温为主,并对主治症状与药物关联的规律进行统计。结论:《圣济总录》运用"紫菀-款冬花"药对治疗肺系疾病时,常配伍杏仁、麻黄、贝母等药物,可针对性治疗咳嗽、喘、上气、咳痰等肺系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韩明向教授临床辨治慢性咳嗽处方用药规律与临证心得。方法 收集韩明向教授临床诊治慢性咳嗽病案650例,提取方药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核心网络药物分析。结果 ①650首方药,共用药227味,频数11371次,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百部、陈皮、紫菀、款冬花等;②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韩明向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最常用的药对为:百部→前胡、紫菀→前胡、陈皮→茯苓、百部→款冬花等;③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共聚为13类,按功效归纳出韩明向教授临床常用健脾、温肺、润肺、清肺、解表、固表6法治疗慢性咳嗽。④核心网络药物图得出韩明向教授临床常用核心处方为:紫菀 + 百部 + 款冬花 + 白前 + 陈皮 + 茯苓 + 炙甘草;白前 + 陈皮 + 半夏 + 荆芥 + 细辛 + 茯苓 + 白术 + 桔梗;干姜 + 细辛 + 五味子 + 麻黄 + 苦杏仁 + 紫菀 + 款冬花 + 浙贝母 + 陈皮 + 炙甘草;紫菀 + 款冬花 + 百部 + 浙贝母 + 干姜 + 细辛 + 五味子 + 麻黄 + 苦杏仁。结论 韩明向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多从温润立法,或佐以温肺化饮,或佐以疏表散寒,或佐以健脾化痰,或佐以益肺固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黄芪-当归药对成方制剂的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黄芪-当归药对的所有成方制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采用该软件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主治证候和疾病进行频次分析,并对高频证候和疾病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含黄芪-当归药对成方制剂共262首,主治证候共74种,主治疾病共95种。高频证候为气血两虚证、风寒湿凝滞筋骨证,治疗气血两虚证高频药物组合以八珍汤将人参换为黄芪为基本方,还可视为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凝滞筋骨证的药物为三痹汤加减变化的新方。高频主治疾病为眩晕、虚劳。治疗眩晕的药物组合为八珍汤加味的新方;治疗虚劳的药物组合为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加味。结论:该研究通过大数据客观地呈现了含黄芪-当归药对成方制剂的主治病证和组方规律,对黄芪-当归药对的临床运用有重要指导价值,也可为相关的药物研发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总结郭维琴教授辨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经验。方法:搜集经郭教授诊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医案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依次进行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治则治法、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并归纳总结常用药物组合、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新方等。结果:纳入有效医案36例,处方146首,中药150味,其临床症状以乏力、胸闷胸痛、心悸为主;中医证候以心血瘀阻、心肾阳虚为多,治则治法以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温补心肾、温阳活血、滋补肝肾为主。单味中药使用频率>50次者共14味;中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常用对药有19组,角药有23组,4味药物组合有16组,5味药物组合有6组,6味药物组合有1组;高置信度药物关联规则对药有5组,角药有21组,4味药组合有33组,核心处方为“党参、黄芪、丹参、红花、炙麻黄、淫羊藿”;熵层次聚类新处方有“炙麻黄-淫羊藿-川芎-生赭石”等4个。结论:郭教授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多虚实夹杂,以阳气虚弱为本,以痰湿阻络、瘀血内阻为标,临证以益气温阳活血为治疗大法,用药以补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