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腹膜转移瘤的螺旋CT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Xie Q  Wu P  Chen S  Zhang J  Cao J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2):170-172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增强扫描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转移瘤的患者38例,术前1周内行全腹CT平扫及SCT增强扫描。分析CT扫描所见,并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在SCT增强早期,大多数腹膜转移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化;目测原发肿瘤与转移灶有相同程度的强化;对血供丰富的肿瘤,SCT增强扫描可显示2nm的种植灶。CT平扫及SCT增强扫描对腹膜转移瘤总的敏感性分别为46.7%和76.6%(P<0.005),对附件、膈下、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与大网膜,SCT增强扫描对腹膜转移瘤的检出率>83%。结论 SCT增强扫描诊断腹膜转移瘤优于CT平扫,是诊断腹膜转移瘤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53例胃癌CT影像检查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T检查对胃癌诊治的价值。方法:从1995年9月到1996年8月,对53例胃癌患者进行了术前低张水充盈CT动态扫描,并和术后病理检查对照研究。结果:53例对照研究表明,胃癌术前CT检出率100%,胃癌术前CT分期准确率60.3%,胃癌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前CT估价的准确性88.24%,难以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前CT估价的准确性57.89%。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前进行动态CT检查是必要的,在范围及深度等定位诊断上可弥补胃镜的不足,有助于胃癌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囊性肾细胞癌(简称囊性肾癌)的螺旋CT(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患者的S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无特殊,6例偶有腰痛,2例有腹痛,2例发现过肉眼血尿。17例中,9例为体检时B超发现肾脏囊性占位病变,进一步做SCT检查而发现;8例为随访肾囊肿时发现。使用Siemens Somatom plus单层螺旋CT或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先行常规平扫,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对比剂80—100ml,经前臂静脉用压力注射器给药,注射流率为2—3ml/s。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0—40s时开始动脉(皮质)期扫描,60-70S时开始静脉(髓质、实质)期扫描,120—180s时再行排泄(肾盂)期扫描。原始扫描数据传送至Siemens Volume Wizard工作站,进行各种图像重建及后处理。结果病灶位于右肾5例,位于左肾12例。病变通常为圆形、类圆形囊性密度肿块,边缘光整;直径2.1—10cm,平均5.7cm。其中病变直径〉5cm者15例,占88.2%。病灶属单房者10例,多房者7例。多房者囊内可见1—5条分隔,SCT显示囊壁和间隔多数厚薄均匀(1—2mm),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其中2例可见附壁小结节。平扫时,囊液CT值近于水或略高,其中1例为均匀血液密度(48HU);增强扫描时,囊液均不强化。本组病例少见侵袭性生长,3例可见局部浸润;未见有淋巴结转移者。仅1例于术后5年死于肺转移癌。结论囊性肾癌生物学行为较好,影像学表现相对有特征性,SCT可作为术前诊断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观察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住院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功亢进患者34例,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及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治疗前后测肝功、免疫指标、外周血及B超、CT等。结果术后CT随访显示肝脏瘤体缩小24例,占70.58%(24/34),其中缩小50%以上占13例,2例治疗后行二期手术切除;脾脏栓塞后CT复查缩小,最大34.7%,最小20.6%,AFP治疗后有不同程度下降,有23例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免疫指标治疗前后无大变化,动态监测治疗后外周血象,WBC、RBC、PT均有提高,其中PT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动脉及部分脾动脉栓塞伴化疗可使肝肿瘤缩小,脾功能亢进缓解,是中晚期肝癌伴肝硬化脾亢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和DSA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和DSA影像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和显示肝癌APS影像学征象方面的差别并分析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6层螺旋CT在显示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上优于DSA。以DSA作为金标准,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8%、98.4%、99.1%。结论 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显示优于DSA。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动脉期、全肝静脉期、病灶平衡期进行扫描,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观察2组病灶显示率、病灶阳性诊断率。结果观察组CT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96.7%、90.6%、96.5%;而对照组平扫显示率为76.9%,观察组各期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后观察组诊断肝癌57例,诊断阳性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34/6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中巨块型有13例,占100.00%,结节型32例,占94.12%,弥漫型12例,占92.31%;对照组CT 34例中巨块型有15例,占100.00%,结节型17例,占56.67%,弥漫型2例,占13.33%。结论螺旋多期扫描可为肝癌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肝癌早期,为结节型和弥漫型肝癌等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判断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 93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治疗采用经皮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前后进行CT扫描及增强扫描,根据碘油在肿瘤中沉积分布的特点,可将肿瘤形态分为完全型,部分型,多灶型及稀少型。结果 介入治疗后CT检查显示,疗效达PR30例(30/93),占32.2%。肝癌治疗后CT表现与预后有关系,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以上生存病例在完全型和部分型分别为38例(82.6%)、25例(54.3%)、3例(6.5%)和15例(58.8%)、9例(34.6%)、0例。结论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CT检查是疗效判定的有效手段;肝癌病灶内碘油沉积分布特点与病人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彩超导向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波导向射频毁损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彩超引导下对130例原发性肝癌患进行射频毁损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治疗和对103例.肝癌患进行射频治疗。比较观察该法治疗组与单纯射频治疗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血供变化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该法治疗组与单纯射频治疗组术后肿瘤血供消失和减少率分别为96.1%和67.9%;3个月复查彩超肿瘤缩小25%以上分别为89.2%和81.5%。结论:射频毁损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是一种有效治疗肝癌的新方法。同时,彩超为实时观察肝癌血供状态、声像图变化提供重要依据,在指导治疗和判定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 CT 检查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 CT 表现特征。结果:23例神经母细胞瘤中来源于肾上腺13例,腹膜后7例,纵隔3例;15例肿瘤形态不规整,5例肿瘤呈椭圆形或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肿瘤内部多呈混杂密度,20例瘤体内伴多发钙化灶,15例内伴囊性坏死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17例瘤体呈明显强化,4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11例瘤体包绕大血管;CT 正确诊断20例,诊断准确率为87.0%。结论:CT 检查是诊断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及治疗后随访观察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强调肝癌术后及时、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探讨再手术治疗复发肝癌对延长生存期的价值。方法 对术后复发行再手术治疗的 44例肝癌作临床回顾总结 ,男 3 3例 ,女 11例 ,首次术后每 3个月复查AFP及B超或CT等检查 ;再切除 40例 ,单纯肝动脉、门静脉插管化疗及瘤内注射无水乙醇 ,电凝固化 4例 ;并与同期内复发的 46例肝癌未手术者作生存期对比。结果 术后 2年内复发者占 3 6.4% ( 16/44 ) ,为复发的高危险期 ;全组首次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7.7%、60 .9%、5 5 .5 % ;再手术治疗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77.3 %、47.7%、43 .2 % ;同期 46例肝癌术后复发未再手术者平均生存期 6、7个月。结论 首次切除术后定时、长期随访是提高再切除率的关键。合理的选择再手术对象 ,积极地采取再切除治疗 ,是提高肝癌生存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现代诊治——附8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纤维乳管内视镜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及合理的治疗模式。方法:分析我院1996年8月-2001年12月不同方法诊治的乳管内乳头状瘤89例,总结乳头状瘤的诊断、易发部位、定位方法以及治疗评价。结果:乳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以血性及浆液性溢液最常见,占98.7%,1、2级导管多发,占88.6%。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乳头状瘤有特征性图象,诊断准确率可达91.7%,可以术前定位病变。导管和区段切除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乳管内视镜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最佳检查手段,治疗有向微创手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56例脑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156例脑转移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普通扫描93例,增强扫描33例,普通扫描后行增强扫描30例.结果转移瘤单发67例,多发89例.498枚瘤体表现为结节状,134枚瘤体表现为环状,其中16枚瘤体见内壁结节.13例为室管膜下转移瘤,4例增强扫描后瘤灶数目增多.转移瘤的瘤周水肿与转移瘤大小无关,与转移瘤的部位相关.结论脑转移瘤有比较典型的CT表现,结合临床可对其做出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可为治疗和随访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沛宏  赵明  卢丽霞  阮超美  郑列  李立  莫运仙 《癌症》2000,19(2):162-165
目的:分析肝多发性血管瘤及合并肝癌或肝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连续扫描在诊断上的优越性。方法:21例患者(16例多发性血管瘤,2例肝血管瘤合并原发性肝癌,3例肝血管瘤合并肝转移瘤)。按常规先对全肝进行平扫,然后于注射造影后30秒,、60秒、2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后进行肝脏螺旋扫描。结果:21例患者肝脏内病灶数共75个。血管瘤病灶66个,其中21/66小血管瘤病灶平扫时表现为均  相似文献   

14.
肝脏小病变是指病变直径≤3.0cm(如小肝癌)及病变直径≤1.5cm(如微小肝癌)。常见的占位病变有小肝癌及其相关结节:小血管瘤、小转移瘤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等。CT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肝脏结节病灶的检出能力和诊断准确率,增强方法和扫描技术对肝脏小结节的检测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常见肝脏小病变的CT延迟扫描技术、延迟扫描表现和病理学基础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32例用~(60)Co放射治疗的脑转移瘤进行临床分析,原发病肺癌占26例(81.3%),临床表现除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及偏瘫为主要特征外,尚有少见的记忆力减退、胡言乱语等情感表现症状。平均生存期5.9个月,中位生存期4.3个月。本文就脑转移瘤发生率、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作出讨论。CT检查对脑转移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极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癌氩氦刀冷冻和射频治疗的CT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氩氦刀冷冻和射频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年11月~2002年10月用氩氦刀和射频治疗的肝癌共36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9例,转移性肝癌7例,分为氩氦刀组11例,射频治疗组25例.氩氦刀术后即刻CT扫描和两种方法术后1~2周开始复查CT.结果:氩氦刀冷冻治疗出现典型“冰球”CT表现者达70%以上,继续复查局部保持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射频治疗后近期复查近半数可见类圆形较低密度及周围环状更低密度区,无强化效应.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出现大于原病灶区的典型“冰球”CT表现者,疗效较佳,原发性肝癌AFP下降率可达95%以上;射频治疗后出现类圆形较低密度区及周围大于原病灶的环状更低密度影,提示疗效好,其原发性肝癌AFP下降比例明显提高.以上两种疗法对直径小于5cm的肝癌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直径小于3cm的小肝癌疗效更佳.对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1收治的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2例胃间质瘤平均年龄57.4a,其中≥50a者32例,占76.2%;男女之比2:1。全组术前诊断胃肿瘤者38例(90.5%),其中诊断为胃间质瘤(恶性)的仅l例(2.4%)。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下的胃间质瘤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用于有适应证的病例:贲门部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随访的良性和交界性胃间质瘤在剖腹和腹腔镜手术后均无复发:恶性胃间质瘤预后极差。结论:胃间质瘤多发于老年人,以男性多见。胃间质瘤的手术切除要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剖腹手术同样有效,而且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排CT动态扫描对肾细胞癌分期及远期生存率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110例肾细胞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行64排CT动脉扫描,观察CT扫描表现及分期结果,并将CT分期结果与术后临床分期结果进行比较。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统计CT对不同分期肾细胞癌患者1和2年生存率的评价结果。结果 CT表现显示肿瘤分布在肾实质内或突出肾轮廓者大部分为椭圆或圆形;边界不清晰且边缘不规则占67.3%;均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病变明显增强、实质期、肾盂期轻度强化74.5%。CT分期显示Ⅰ期27例,Ⅱ期26例,Ⅲ期51例,Ⅳ期6例。与病理分期比较,CT对肾细胞癌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1%、92.0%、90.2%和80.0%。术后定期CT复查,Ⅰ期、Ⅱ期患者的1和2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Ⅲ期、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动态扫描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高,可有效评价肾细胞癌术后远期生存率,临床需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的9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包括69例原发性小肝癌和27例转移性小肝癌,定期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和MRI检查,观察射频消融的效果及肿瘤复发的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螺旋CT复查,肿瘤完全坏死者64例(66.7%)肿瘤残留者18例(18.8%)。2例因故未作螺旋CT复查。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螺旋CT复查肝内肿瘤复发者12例(12.5%),其中6例为原位复发(6.3%)。与同期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能对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病灶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在患者术后随访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肺低分化鳞癌:CT表现特点及术前CT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表现特征及术前CT检查在肺低分化鳞癌T及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在我院进行了CT扫描检查(其中132例患者接受了肺叶切除术)。其中行CT增强扫描者142例,行CT平扫3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由2位科放射科医师共同对所有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分期(包括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病变),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中央型病变53.6%(96例),周围型病变46.4%(83例)。96例中央型病变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为肺门肿块者94例,腔内型病变者2例,出现空洞者5例,伴随阻塞性改变者69例。83例周围型病变患者中,最大径范围1.5—12cm,82例为实性病变,1例为部分实性病变;其中48例(58.0%)患者的病灶直径〉4cm,伴空洞病变表现的患者12例(14.0%)。直径≤3cm的病灶占周围型病变的21例(25.3%),中心可出现坏死(12例)及空洞(2例),可见广泛淋巴结肿大(3例)。术前CT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cTN)与术后病理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pTN)一致者46.2%(61例),cTN与pTN不一致者53.8%(71例)。CT对原发肿瘤(T分期)评估准确者78.8%(104例),不准确者21.2%(28例),其中低估12.1%(16例),高估9.1%(12例)。CT对淋巴结病变(N分期)评估准确者56.8%(75例),不准确者43.2%(57例),其中低估18.2%(24例),高估25.0%(33例)。结论肺低分化鳞癌多为典型鳞癌的CT表现。病灶直径≤3cm的周围型低分化肺鳞癌可发生坏死及纵隔广泛淋巴结转移。直径〈1cm的纵隔淋巴结可转移,而良性淋巴结肿大亦较常见。尽管CT在低分化鳞癌分期上价值有限,但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