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式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的B超监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新式剖宫产子宫复旧和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方法两组各150例,观察组行新式剖宫产术,对照组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于术后7天、30天分别行盆腔B超检查观察子宫复旧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术后7天、30天子宫各径线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30天宫腔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30天子宫切口回声区域的纵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0天子宫切口A型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因子宫切口局部缝线少、异物反应小、吸收快,是有利于子宫复旧和子宫切口愈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分娩后子宫的复旧是在生理机制的控制下,使重1000g的妊娠子宫,通过子宫肌细胞的自溶变化而逐渐萎缩,在几周内恢复正常大小(40~60g)。产后子宫复旧的过程中,如加杂了某些影响子宫复旧的因素,如蜕膜剥离不全,胎盘部分残留,子宫内膜炎,子宫位置不正影响血液循环,子宫肌瘤以及产后休息不足等,都是子宫复旧不全的病因。剖宫产分娩者,则由于手术的干扰,增加了出血、感染的机会。如子宫切口部位选择不当,缝合技术不良及缝线等异物的残留,更增加了子宫复旧不全的因素。因此,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为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子宫切口愈合的超声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 ,依赖于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的术式和切口愈合情况。如何准确地评定子宫切口愈合程度 ,成为临床工作的一个难题。超声检查是唯一能直接观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的手段。本文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81例孕妇进行了再次剖宫产术前B超诊断子宫下段厚度比较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 198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我院住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年龄最小 2 4岁 ,最大 4 8岁 ,平均2 9 75岁。其中第 2胎 77例 ,第 3胎 4例 ,二次剖宫产史 2例。再次妊娠间隔年限 >2年者 71例 ,≤ 2年者 10例。…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坏死裂开出血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坏死裂开出血属手术严重并发症,诊断有一定困难,采用B型超声技术,成功诊断12例,并结合术后大体标本,病理检查,对切口声像图进行分析,同期观察28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声像图,总结出正常,异常子宫切口声像图特征,为该并发症的临床诊断,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与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在剖宫产术后1周左右B超检查发现子宫切口处低回声或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9例患者经抗感染、促宫缩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行子宫切除.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有多种原因,应用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9~2002年46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切口感染、溃疡,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蜕膜残留,子宫内膜炎。发生时间以剖宫产术后3周以上者占多数(78.3%),部分病例(36.9%)在6周以上。结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时间不应局限于产褥期内,其主要病因是子宫切口感染、溃疡。对病因的诊断、防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剖宫产率上升,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产妇分娩后的身体恢复。文章从感染细菌的种类、高危因素、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强调及早识别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降低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排钉式缝合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2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因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82例经按摩子宫及应用缩宫素、欣母沛等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实施子宫排钉式缝合术(观察组),20例实施B-Lynch缝合术(对照1组),22例实施宫腔纱条填塞术(对照2组)。全子宫收缩乏力患者联合子宫动脉、卵巢动脉结扎。比较3组患者止血效果,术后子宫切口愈合及子宫血运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子宫复旧情况、恶露排净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结果:观察组止血率100%,对照1组止血率85.00%,对照2组止血率81.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子宫切口均愈合良好,子宫血流恢复良好,卵巢血流丰富。观察组产妇6例发热;对照1组3例发热,1例肠梗阻;对照2组6例发热,2例误将纱条与子宫切口缝合。3组产妇发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子宫复旧佳、恶露排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排钉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止血迅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术后罕见的并发症。子宫切口憩室不仅会引起月经淋漓不尽、不孕和慢性下腹痛等症状,更可能在再次妊娠时出现妊娠期或分娩期的子宫破裂,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临床医师对该疾病了解的增加以及影像学技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诊断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病例逐渐增多。本文介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法,并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最新进展进行归纳,但目前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憩室的形成原因、诊断和治疗仍需要大规模样本及多中心研究。因此,临床应严格把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以降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产后病率也随之增多。但对于剖宫手术后子宫正常复旧过程尚无报道。我院对40例剖宫产的子宫复旧情况做了定期随访观察,并与25例正常分娩者做对照,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随访对象本组剖宫产者均为初产,年龄24~35岁之间。手术指征分别为:胎儿宫内窘迫16例,骨盆狭窄15例,臀位5例,头盆不称2例,珍贵儿2例。不包括子宫畸形、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有急慢性全身疾病可能影响子宫复旧者。二、手术方式本组剖宫产术式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子宫切口缝合先以1号肠线连续缝合全肌层,再以褥式包埋缝合外1/3肌层,最后用1号丝线连续缝合盆腔腹膜。术后7天拆线。  相似文献   

11.
一、病例摘要 例1:患者女,31岁,因二次剖宫产术后3个月余,腹壁切口反复裂开2个月入院。既往剖宫产史6年,2008年3月前因瘢痕子宫在当地医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第5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间断血性恶露达40余天,伴下腹坠痛不适,小便时加重,无发热,考虑为子宫复旧不良,未治疗。术后第45天出现切口渗液,局部换药2周不愈合,遂入本院。查体:腹壁横切口中央部分裂开2cm,深2cm,达腹直肌前鞘,渗液呈淡黄色,量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原因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4例患者阴道超声检查子宫未见异常,后经盆腔MRI检查提示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采取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子宫切口憩室,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3.6月(3~7月),13例患者经期恢复至正常,2例患者术后月经改善不明显,术后复查B超及宫腔镜见仍有子宫小憩室。结论: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MRI可作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的较佳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改进缝合技术、预防感染是预防子宫憩室的重要措施。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是切除子宫憩室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子宫单切口与子宫双切口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剖宫产手术分娩,根据术前超声检查评分诊断并在术中确诊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孕妇共136例,根据术前、术中的评估,采用子宫下段单切口术式的94例(69.1%)为子宫单切口组、采用子宫双切口术式的42例(30.9%)为子宫双切口组。收集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剖宫产次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等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子宫双切口组与子宫单切口组在前置胎盘严重程度、孕妇的年龄、孕次、流产次数、既往剖宫产次数、终止妊娠的孕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单切口组与子宫双切口组孕妇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852.74±1060.26 ml、1578.26±916.53 ml、输红细胞量分别为1549.56±986.36 ml、1052.35±589.69 ml、手术时间分别为125.30±36.63分钟、148.42±40.75分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切除子宫单切口组12例,双切口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5,P=0.334)。子宫单切口组与子宫双切口组在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住院时及术后发热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膀胱损伤的发生、术后24小时出血、新生儿Agpar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双切口应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手术中,能够减少术中出血、保留子宫及降低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及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4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近20年来,剖宫产及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共65例,去掉选择性及与分娩无直接关系的16例外,本文就其余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一、发生率:自1967年至1986年,我院分娩总数56,104例,其中剖宫产术5,463例,剖宫产加子宫切除术39例,占分娩总数的0.07%,占剖宫产术的0.71%。同期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术10例,占分娩总数的0.018%,占阴道分娩的0.02%。二、手术指征:49例子宫切除术指征见表1。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和子宫切口感染8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剖宫产手术率明显升高,剖宫产术后感染危险性比阴道产常见而严重。我院于1978年1月1日至1985年12月31日,8年间共有腹壁切口和子宫切口感染84例,其中有6例为子宫腹壁瘘。同期分娩总数为49,422例,剖宫产分娩为8,709例,剖宫产率为17.62%,腹壁切口感染率为0.97%,子宫腹壁瘘发生率为0.069%。资料与分析1.一般资料本组84例,平均年龄为28.9岁。初产妇80例,经产妇4例。足月产67例,过期产13例,早产4例。61例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21例腹膜外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2例做了古典式剖宫产。下段横切口都用1号肠线作二层缝合,第一层为间断或切口两角间断、中间连续缝合,第二层为连续褥式包埋缝合;古典式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单层缝合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单层缝合法杨瑞兰,俞建礼,谢桂兰,田成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的缝合通常用双层缝合法。有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率为0.40%~1.26% ̄[1]。我们考虑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可能与缝合层次有关。我院自1988年始改用子宫下...  相似文献   

17.
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子宫复旧不全、凝血机制异常、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或裂开、胎盘植入、子宫血管异常等。预防措施有适当使用宫缩剂,预防子宫切口感染,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选择子宫切口,按解剖结构缝合,加强胎盘植入患者的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病时间为4个月-5年。其中,病灶处于皮下者3例,肌层者2例,侵入腹膜1例,侵入筋膜者1例。手术切除后,经随访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操作熟练细致是减少剖宫产并发症的关键,术中通过不断清洗腹盆腔和切口,使腹壁切口得到有效的保护,则能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现。而最佳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3个月~6年,病灶位于皮下14例,肌层5例,1例侵入筋膜,1例侵入腹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剖宫产手术操作要精细,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盆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裂开出血2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裂开出血20例分析贾素梅,齐太英,曹修存(安徽省立医院,东平县人民医院)剖宫产术后出现子宫切口裂开导致晚期产后出血,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一旦发生处理常感棘手,所以贵在预防。我们回顾了1985年1月至1994年12月我院诊治的20例,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