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是确保颈椎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由于颈椎周围复杂的神经、血管等解剖情况,颈椎生理曲度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改变,都将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病理改变,继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本文拟对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的X线改变与其应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颈椎生物力学的认识。方法对3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过伸及过屈侧位,左、右斜位的x线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颈椎的旋转、椎体角位移位和椎体间滑移,只能在颈椎各侧住照片中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生理曲度的生物力学改变与其应力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牵引两联疗法配合杜氏推拿、针灸治疗方案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患者疗效。方法将78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患者,按临床治疗方式差异分为牵引两联疗法配合微波、中频治疗的比较组(37例)和牵引两联疗法配合杜氏推拿、针灸治疗的观察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差值、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和临床综合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差值和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均高于比较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比较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两联疗法配合杜氏推拿针灸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有效矫正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变直)或反向弯曲(后凸),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可恢复;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韧带的断裂,椎间盘脱出,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 :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 (变直 )或反向弯曲 (后凸 ) ,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 :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 ,可恢复 ;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 ,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如韧带的断裂 ,椎间盘脱出 ,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 ,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生理曲度恶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56例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性别、术前颈椎的稳定性、术中是否破坏C2后柱结构完整性、术后功能锻炼及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Cobb角为(5.12±3.44)°,术后为(-4.96±4.49)°(t=23.34,P<0.01).性别与生理曲度无相关性(P>0.05).术前颈椎不稳定倾向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相关系数为B=1.002,P=0.02,有相关性;术中破坏C2后柱结构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相关系数为B=1.023,P=0.03,有相关性;术后是否进行正规颈椎功能锻炼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相关系数为B=1.034,P=0.02,有相关性.结论:术前有颈椎不稳或不稳倾向者术后易出现颈椎生理曲度的恶化;术中C2后柱结构的破坏及术后非正规的项背肌功能锻炼与颈椎后突畸形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颈椎病的早期X线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单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35例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部分患者加摄过伸过屈侧位(摄标准侧位片时患者立位的头颈部体位为听鼻线平行于水平面),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和应力线。结果:初诊时发现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26例,明显变直或消失9例,经过几年再次复诊时发现均见明显的颈椎病X线征象。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在排除外伤等其他因素后,可提示为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0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患者行颈椎正侧位常规X线检查。结果280例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175例(占60.50%),反弓或S形97例(占34.64%),椎体水平位移107例(占38.21%),角度位移88例(占31.43%)。结论颈椎正侧位摄片,尤其是颈椎侧位X线片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目前诊断颈椎病最简便、直观、经济而有效的手段,是其它检查不可替代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静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X):109-109,112
目的:分析单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35例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部分患者加摄过伸过屈侧位(摄标准侧位片时患者立位的头颈部体位为听鼻线平行于水平面),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和应力线。结果:初诊时发现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26例,明显变直或消失9例,经过几年再次复诊时发现均见明显的颈椎病X线征象。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在排除外伤等其他因素后,可提示为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原因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30岁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少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异常征象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软性)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椎间韧带肥厚、颈椎失稳、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等非骨软骨性改变为主要特征.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97.78%).结论:颈椎非骨软骨性改变特别是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可作为青少年颈椎病的一种X线客观诊断标准,对青少年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一种颈椎测量的新方法及颈椎退变的放射学特征。方法 :设计应用X线指数法分析 5 2例颈椎病、5 7例颈部症状和 49例正常人的颈椎动态侧位片上 ,分析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最大屈伸活动度。结果 :颈椎病组和症状组的颈椎前曲均减小 ,但前者更明显 ;颈椎病组的颈椎最大活动度显著减小。结论 :X线指数法能有效评估颈椎生理曲度、活动度 ,颈椎退变过程中症状出现、生理曲度和最大活动度的改变具有一定顺序。  相似文献   

12.
《右江医学》2016,(2):214-217
<正>颈椎曲度简称颈曲,为人体脊柱最上端的生理弧度,使颈椎富有弹性,具有保证人体重心平衡和缓冲外界冲击震荡的功能,是维持人体运动协调不可或缺的因素[1~2]。将各颈椎椎体后缘画连续圆滑一直线,此弧线即颈曲。正常生理性颈曲为前凸弧线,曲度约为(12±5)mm。笔者从颈曲测量方法、颈曲异常研究、颈曲在治疗中的地位、颈曲改变的治疗方法这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颈曲改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最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颈部各种不良姿势影响椎体小关节力学的平衡,如教师和电脑打字员的伏案工作,长期的和颈椎生理曲度不相符的姿势,都有可能造成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统计100例颈椎病的患者,对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颈椎病发病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认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X线平片评定与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无明显骨质退变或骨质退变轻微的颈椎病患者的早期X线平片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77例X线均有颈椎生理性曲度改变,其中曲度变直71例(40.11%),曲度反弓53例(29.94%),生理前突减小27例(15.25%),生理前突加大2例(1.13%),成角6例(3.39%),阶梯状错位16例(9.04%),颈曲变直或变小中伴有弧顶上移或下移34例(19.21%)。结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及弧顶点移位为生理性曲度异常改变的主要X线平片表现,临床具有隐匿性,对诊断早期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导致我国青少年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外治法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改善及颈椎病的治疗种类繁多,诸如正骨手法、理筋手法、牵引、针灸治疗、中药敷蒸、中药冲击松解疗法、热敏灸等都有很好的效果。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康复锻炼对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疗效可观,枕头对颈椎生物力学可以产生影响,从而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发病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方祥  解强 《医学研究通讯》2004,33(2):64-64,54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颈部各种不良姿势影响椎体小关节力学的平衡,如教师和电脑打字员的伏案工作,长期的和颈椎生理曲度不相符的姿势,都有可能造成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统计100例颈椎病的患者,对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颈椎病发病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平片诊断.方法 收集120例经临床及X线平片确诊的颈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六位片,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①生理曲线改变80例;②椎间不稳17例;③韧带钙化29例;④骨质增生1 4例;⑤椎间隙变窄6例;⑥颈椎未见异常改变1 6例.结论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和椎间失稳是颈型颈椎病的重要X线征象.  相似文献   

18.
廖庆厚 《吉林医学》2009,30(1):53-54
目的:探讨青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4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发现其中非骨软骨性改变明显多于骨软骨性改变,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CT扫描除发现有椎间盘突出外,还可发现侧隐窝矢状径〈3.5mm,黄韧带厚度〉4mm或伴骨化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结论:颈椎非骨软骨性改变特别是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笔者认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病属于常见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X线主要表现为颈椎退行性变化,有些患者可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笔者在随机抽查80例颈椎病患者中,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体顺列变直有36例占45%,现将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36例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5岁,≤40岁5例,41~49岁13例,≥50岁18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酸沉及不适感,上肢麻木、乏力,颈椎压痛等症状. 2.方法摄颈椎正侧位片,在侧位片上采用了Bobor氏法测量从齿状突后上缘与颈7椎体后下缘的直线,到椎体后缘的最大垂线,正常时为11.8±5mm,如在排除生理因素与投照姿势的影响后,小于7mm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即弧度消失顺列变直.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国  胡茂能  余梁 《安徽医学》2011,32(4):509-5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特点.方法 收集年龄在12~30岁之间经临床确诊为颈椎病的病例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52例,颈椎失稳15例,1~3个椎体缘骨质增生的12例,前纵韧带或项韧带钙化7例.结论 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颈椎曲度的改变、颈椎失稳及1~3个椎骨的骨质增生;仅有颈椎生理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