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梅花二十四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梅花针灸学派吹灸疗法、点灸笔灸、灸架熏灸、通脉温阳灸、脐腹灸、胸阳灸、头颈灸、按摩灸、肢体灸、管灸、足灸、温针灸、化脓灸、隔物灸等14种单式灸法的命名原则、治疗器械、操作方法、适应病症、理论依据,以及在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的指导下,两种或多种单式灸法相互配合应用的10种组合灸法,提出将灸法分为化脓灸和温和灸、隔物灸和非隔物灸,将灸疗器械分为治疗性艾灸器械和辅助性艾灸器械.  相似文献   

2.
梳理各针灸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的灸法特色,总结灸法在近现代代表性针灸学派八桂针灸流派、澄江学派、陆氏针灸学派、金针梅花派的应用与传承。八桂针灸流派革新灸疗形式与施灸方法,拓展灸法适应证;澄江学派量化推广直接灸疗法,强调保健灸的应用;陆氏针灸学派丰富隔物灸经验及灸法基础研究,提出伏灸疗法;金针梅花派提出"热证贵灸"和"内脏施灸法",以灸法治疗疑难病症,革新灸具。  相似文献   

3.
针灸器械从《黄帝内经》之长针、火泻灸法、《伤寒论》温针灸、《肘后备急方》瓦甑灸法、《肘后备急方》隔物灸、《千金翼方》苇管灸、《寿域神方》按摩灸、核桃壳灸,到梅花针灸学派第六代传人周楣声"改革灸具,创新灸法",发明了喷灸仪、灸架、点灸笔等20余项温灸器,针灸器械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重针轻灸,重科研轻临床,重实验轻应用,医院内针灸与民间针灸水平参差不齐,灸法操作流程不合理,艾叶等原材料浪费严重、利用度有待提高。艾灸器械和方法仍然是制约灸法发展的主要环节,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重视针灸器械,特别是灸具的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4.
周楣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名家,擅长灸法,认为灸法不仅可以治疗寒症、虚症,更长于治疗热症,而针灸的特点是"对症治疗",灸法对发热和疔疖疮疡的红肿热痛疗效显著,提出"热症贵灸"的学术观点;灸感三相是灸法感传规律的总结,艾灸感传和灸效与"艾、穴、灼、久"密切相关;为了突出灸的地位,提出"灸针说",但不反对针的作用;重视灸具创新在灸法发展中的作用,对灸具灸法进行了十余项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针灸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临床实训在针灸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针灸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针灸理论知识后,通过临床实训能够较快掌握针灸技能,提高临床实习效果。通脉温阳灸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蔡圣朝主任医师发明的一种温灸器灸法[1],是梅花针灸学派"梅花二十四灸"之一[2-3],临床应用范围广,采用互动体验式灸法实训教学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实训教学经验,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梅花灸,是一种民间传统艾灸疗法。该灸法以中脘为中心,并同时选取上脘、建里及双侧肾经的阴都穴施以艾炷灸,因其选穴布局形似梅花,故名梅花灸[1]。在实际操作中,多艾炷隔姜灸法为首选。不仅加强艾灸的温中散寒之力,还可防止烫伤,方便梅花灸的操作应用。临床中笔者以该灸法治疗脾阳不足之症,每获桴鼓之效。现择验案数例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7.
梅花针灸学派周楣声教授在大量临床中发现,灸法对乙型肝炎、急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肠炎肠痉挛以及许多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的发热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热证不仅可灸,而且“热证贵灸”。周教授认为,虽灸是火的一部分,但灸不能代表火,艾灸疗法也不能代表火疗方法,在临床中两者应仔细区分。热证是否禁灸应从灸法本身思考,而非一味的热证禁灸。周教授提倡连续施灸巩固疗效,施灸时患者热度会上升,艾灸结束后会回复正常。灸法非唯一的治疗手段,盲目推崇艾灸疗法亦是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相似文献   

8.
周氏梅花针灸学派是安徽新安医学针灸医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针法和灸法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周楣声在灸法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周氏的学术思想和在艾灸器械方面的改革创新给笔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艾烟和艾灸手工操作问题已成为阻碍艾灸临床应用的首要障碍,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结成文以供针灸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梅花针灸学派是安徽新安医学针灸医学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针法和灸法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该文就其历史渊源、针法灸法的特色及其应用予以阐述,旨在学习和宣传梅花针灸学派特色思想。  相似文献   

10.
针灸是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蔡圣朝主任医师认为艾灸能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人体正气,提出"灸法自然,阳生阴长"[1]的观点。笔者有幸拜入蔡主任门下,学习梅花学派针灸之精髓[2]。  相似文献   

11.
郭剑华主任中医师在多年的临床针灸治疗筋伤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现从"取穴独到、力求精炼","针法娴熟、补泻得当","重视灸疗、创新灸具"三方面作以总结,论述郭师在选穴、针法、补泻、灸法、灸具等方面的经验,愿与各位针灸界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2.
点灸疗法     
点灸疗法,是安徽针灸医院周楣声老中医数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其法源于古代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灯芯草灸法。明初朱权《寿域神方》卷三“灸阴症”载“用纸实卷灸,以纸隔之点穴……”与周氏“点灸疗法”更有相同处。1.灸具及灸法灸具为1支点灸笔(亦称阳燧棒)和1张点灸纸。点灸笔长150mm,直径约5mm,呈赭色,由多种中草药经特殊加工而成。点灸  相似文献   

13.
<正>"浙派中医"包括了丹溪学派、永嘉学派、针灸学派等十大医学流派~([1])。在中国针灸史上,浙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医家博采众长,大量使用灸法,且在民间流传广泛,不乏特色灸法的发现~([2])。笔者通过查阅针灸  相似文献   

14.
承淡安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教育家。他有感于民国初期针灸几成绝学,慨然以“发扬祖国之针灸绝学为急务,推广针灸之仁术为己任”,先后创办针灸研究社、《针灸杂志》,创建针灸专门医院。毕生教授、推广针灸学术,弟子遍天下,使针道昭彰,岐黄光耀,被誉为近代针灸学一代宗师,开创形成了著名的“澄江针灸学派”。先生著述宏富,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及《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等。其灸法学思想继承前贤,集其大成,又有创获,流风至今尚存。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将其灸法学思想总结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继承前贤,集其大成。二是学有创新,衷中参西。他经过反复实践认为灸法效力强于针剌,并尝试中西医汇通,应用现代医学理论阐释灸治原理。三是灸术精微,辨证施灸。临证注重细节,发挥灸法疗病的最佳效果,而避免不良反应。承淡安在民国针灸衰微湮没之际,大力整理发扬,教授推广灸法学,使之逐渐为世人所重视,对中国针灸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浅议灸法     
纵观近几十年来针灸的发展,灸法在文献研究、灸法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灸法临床应用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灸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从《十一脉灸经》、《内经·灵枢》到黑龙江关于"经络理论的研究"中探讨经气向心而行的循行规律,结合当代针灸临床经验,指导我们灸法临床,验证向心而行的经气循行规律,从而探索灸法的未来发展,为中医外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铺灸疗法     
灸法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夏末殷初伊尹发明汤液之前,古代治病的方法主要是针灸两种,自伊尹发明汤液之后,针刺、灸法、汤液成三足鼎立。《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针法和灸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铺灸源于隔物灸,又称"长蛇灸"、"督灸",是我国针灸工作者从传统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因在施灸时沿脊柱铺敷药物、姜或蒜,形如长蛇,故名长蛇灸。长蛇灸又称督灸,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其施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  相似文献   

17.
《灸绳》一书出自被誉为"灸法泰斗"的针灸大家周楣声先生之手,周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致力于针灸事业,尤精于灸法,立论新颖。"热症贵灸"便是周先生对中医与灸法事业所做出的一大贡献,其不泥于大部分人所坚持的"热证禁灸"的观点,而是有理有据,正本清源,以热证用灸开拓了临床治疗思路。通过对周先生在《灸绳》所提出的"热证贵灸"理论的立论背景、观点依据、相关灸例等进行阐述,探讨"热证贵灸论"对后世临床的指导意义,并通过灸法在2019年爆发的新冠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去印证"热证贵灸"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郑毓桂先生是齐鲁针灸名医,澄江针灸学派山东传人之一。文章通过整理郑毓桂先生相关论文、著作,总结其学术经验:认证细而明,取穴少而精,辨气施补泻,手法柔又轻;善于创新,发现了"风岩穴"等新穴位;重视灸法,创制了太阳灸法。郑毓桂先生传承针灸教育事业,对澄江针灸学派在山东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创新“灯火灸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建蓉  刁本恕 《中国针灸》2012,32(3):237-239
刁本恕医师在继承传统"灯火灸法"的基础上,创新灸具与灸法,研发出"刁氏药棒灸法",即将多种中药做成类似火柴棍大小的灸条,直接点燃迅速灼烧在人体穴位上,激发经气的运行,以达到防治病痛的目的。"刁氏药棒灸法"具有制作更科学、操作更安全、方法更简便、功效更快捷的特点,在临床运用中疗效较佳。本文对"刁氏药棒灸法"从施治方法、临床应用和灸法讨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辨析。  相似文献   

20.
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传统灸法,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方法单一,操作不方便,使用不安全,费时费力,临床医师不便使用,患者也惧怕灸疗,因而造成重针轻灸,影响了灸疗的研究与发展。在此形势下,我们对传统的灸具灸法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将艾火灸、瘟和灸、隔物灸、太乙针灸、点、按、揉、压、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