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优化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 :优化转运流程前医生和护士主要依据经验进行病情评估和物品准备;优化转运流程后应用"ICU转运决策核查单"进行病情评估和物品准备,第一部分为危重患者风险评估,第二部分为自行设计的转运前核查单,主要包括患者准备、物品准备、人员准备、相关科室确认和转运中病情观察记录单。结果 :优化ICU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前,院内转运危重患者40例,共发生不良事件6例,发生率为15.0%,其中病情变化发生2例、跌倒1例、仪器设备故障1例、氧气瓶供氧不足1例、微量泵电量不足1例,转运急救物品携带齐全率93.0%;优化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后,院内转运危重患者45例,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6.7%,其中病情变化发生1例、仪器设备故障1例、氧气瓶供氧不足1例;转运急救物品携带齐全率98.0%。结论 :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优化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09例急危重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转运;选取2015年759例急危重患者为实验组,建立院内安全转运路径,根据路径流程实施,流程包括转运前风险评估、转运人员选择、转运物品准备、家属与接收科室沟通,转运途中严密监测、加强沟通,转运后详细交接记录,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结果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1)。结论实施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能转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观念,加强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与监护,从而降低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保证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同时也提高科室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接受初步诊断和治疗后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128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输液、平车护送等常规院内转运护理,观察组给予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中病死率为1.56%,低于对照组4.69%(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意外发生率为4.69%,低于对照组12.50%(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14.06%(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79.69%(P<0.05)。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用一般护士平车护送,取适当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管路通畅,注意监测;抽取2011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实验组,在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观察2组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院内转运时间,对照组为(38.6±6)min,实验组为(30.2±3.0)min。实验组转运效率快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有效降低转运时间,提高治疗质量,优化医患关系,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在急诊监护室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17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28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及流程进行院内转运;试验组运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安排对应转运医护人员及物资,确定转运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至CT室、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以及普通病房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能有效缩短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徐湘蓉  张玉  邓定芝  谢伦艳  李枝国 《全科护理》2015,(10):946-947,951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JCI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JCI 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 JCI 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JCI 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心血管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市某两所三甲医院进行院内转运的IABP支持的心血管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院内转运不良事件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探索不同类型不良事件与危险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 182例患者转运中有68例(37.36%)发生了不良事件,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43/23.63%),不良事件主要为血压波动(26/14.29%)、IABP氦气管路断开(16/8.79%)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10/5.49%)。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转运目的地是IABP支持下心血管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重对应分析显示病情变化不良事件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药物相关联。结论 IABP支持下心血管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并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转运的136例急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转运的148例急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FMEA模式转运管理。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RPN值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可有效解决转运的监护难题,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转运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接收科室满意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期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12月采用院内常规转运方式转运的423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20年1-3月采用新型转运器具(转运床用仪器放置架)联合信息管理方案(电子转运核查单、电子转运交接单、时间腕带等)进行转运的445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总时间为(15.77±4.76)min,对照组总时间为(17.14±5.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2%,低于对照组的17.49%。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98%,对照组为9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为92.3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中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能够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尤其是转运准备时间,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转运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探讨实施风险核查评估在院内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95例院内危重转运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22例患者为观察组,在转运前实施风险核查评估流程,其余患者为对照组,实施院内患者转运流程。比较两组转运前急救措施落实率、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在转运前实施风险核查评估流程,患者转运前急救措施落实率明显提高,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院内危重患者实施转运前风险核查评估流程,能有效落实转运前急救措施,降低了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保证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方法:2010年1~12月急诊科实施院内转运2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09年1~12月转运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送,观察组实施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转运缺陷发生率1.43%,护理纠纷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8.33%,3.33%;检查等待时间(0.23±0.34)min,转运时间(10.53±4.43)min,短于对照组的(2.87±1.85)min,(10.53±4.43)min;转送科间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5.56%(P〈0.05),结论: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接近失误管理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709例行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2019年6-7月336例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将2019年8-9月373例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集分级转运、转运设备组合套装、《转运核查单》、转运人员管理培训为一体的接近失误管理服务包,对两组转运准备时间、转运时间及接近失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接近失误管理后,平均转运物品准备时间由(9.19±2.95)min降低至(6.36±1.93)min,平均转运时间由(46.88±10.20)min降低至(42.39±9.59)min,接近失误事件发生率由14.59%降低至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接近失误管理能够有效节约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减少转运接近失误事件的发生,降低患者的转运风险,可为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了解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影响因素和防范对策。方法:对该院急诊科2005年1~8月126例危重症患者转运时意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126例转运途中发生意外42例。讨论:要做好转运前的评估、准备工作,以及急救药品和器材的准备,加强相关科室的协调,提高护送人员的责任心,以确保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应用标准分级管理指导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降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临床不良事件,保证危重病人转运安全。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6月至9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病人20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转运方法;2017年6月至9月收治的危重病人209例为观察组,观察组通过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对危重患者病情进行标准分级管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为各级患者制定转运人员及物品管理,优化转运流程。评价实施危重病人转运方案后,两组转运平均时间、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平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可以降低转运时间,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HEL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规范行为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29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安全转运管理;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SHEL模式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行为规范性、转运意外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不完善、未通知目的科室、未约束患者、转运方式不合理和转运交接不清楚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和设备仪器故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改善转运行为规范性,降低转运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工作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9—11月收治的100例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交接;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运用品管圈管理对患者进行院内转运与交接,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交接过程中出现病情评估不及时、用物及病史资料交接不全等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品管圈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质量,降低转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以减少意外事故,保障病人安全,降低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由急诊科转入各科室的1231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院内转运的105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对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和转运病人,交班时用口头交接班。观察组在急诊科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内科和外科转运病人时要求严格遵守转运流程,必须使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比较《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可提高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预防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标准在急诊气管插管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气管插管院内转运到重症监护室的79例患儿设为对照组,按常规转运方式进行转运;2013年3-8月的83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院内转运,比较两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患儿,转运成功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CI标准的应用能缩短急诊气管插管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