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阿是穴点按结合走罐疗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落枕患者均采用阿是穴点按结合走罐疗法治疗,阿是穴予以点按治疗,火罐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循行部位上下推移,再沿斜方肌的肌纤维走向往返推移,5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56例患者中,治愈32例,好转24例,无效0例,全部有效。结论:阿是穴点按结合走罐疗法治疗落枕疗效较好,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配合走罐治疗落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针刺疗法与走罐疗法配合治疗落枕。结果:1次治愈者占59.1%,2次治愈者占31.3%,3次治愈者占9.6%,总有效率达100%。结论:针刺疗法与走罐疗法配合治疗落枕,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3.
针、罐治疗落枕80例田海燕(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针灸科南昌330008)关键词落枕针刺疗法拔罐疗法笔者自1990年以来,采用手针加火罐治疗落枕8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将80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  相似文献   

4.
走罐疗法治疗小儿咳嗽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罐疗法作为祖国医学传统的自然疗法在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经过实践所证明。但目前火罐多用于外伤性疼痛、腰腿痛等方面疾病的治疗,在内科疾病治疗中运用较少,儿科临床应用则更为少见。走罐疗法是火罐治疗的延续,笔者自2007年10月以来,采用走罐疗法治疗小儿咳嗽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所谓走罐疗法,是在原火罐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具有普通火罐疗法作用外,还具有按摩手法,即搓、滚、运、推拿、揉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6.
应用新型艾灸按摩器治疗落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新发  陈万红  徐正莉 《中国针灸》2010,30(12):1045-1046
[摘要]目的: 介绍实用新型艾灸按摩器治疗落枕方法。方法:用该灸器在患侧颈肩部滚动按摩肌肉,点按穴位,以药力、热力、物理力多重刺激,快速松解肌肉痉挛、僵硬、疼痛,配合运动疗法。结论:应用艾灸按摩器治疗落枕,滚动按摩和艾灸相结合,不但疗效显著,减轻医务工作者劳动强度,而且可用于家庭自我保健颈部,教会患者自我操作,易掌握温度,舒适无痛苦,减少医疗费用,造福于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7.
丛莘 《中国针灸》1997,17(7):425-426
循经走罐的临床应用丛莘(深圳罗湖区中医院针灸科,广东省518001)主题词失眠/走罐疗法,颈椎病/走罐疗法,针灸疗法走罐又称推罐,是利用火罐在肌肤表面循经络上下推拉使皮肤潮红、紫红色或出现丹队以拔除邪气、调整气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安全、简便、疗效显...  相似文献   

8.
正拔罐疗法是中医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疗法之一,而走罐是对传统罐法的发展,属于动态拔罐~([1])。面部走罐作为一种"绿色"的物理疗法日益受到青睐~([2]),走罐可加速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并可通过刺激面神经,提高面部肌肉弹性,促进疾病的康复~([3])。但市面上少有专门用于面部的走罐器,传统的拔罐器用于面部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火罐吸附力度难以控制,面部常为此留下罐印影响美观,且用于面部走罐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真空拔罐器其材质亦不是面部  相似文献   

9.
劳艳彬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F004-F004
火罐疗法 ,古代称为“角法”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形状、材质、运用形式等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进。由于其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用于病变范围较为广泛 ,所以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欢迎。笔者自 1997年以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与针灸结合或单独运用火罐疗法 ,尤其是走罐和排罐的两种用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走罐1.1 方法 患者均取伏卧位 ,暴露背部 ,沿脊柱两侧膀胱经风门穴至肾俞 (或督脉的陶道穴至命门 )一线走罐 ,以红花油作为润滑剂 ,取 4号玻璃罐 ,用闪火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 ,来回推动玻璃罐 ,直到皮肤充血 ,颜色…  相似文献   

10.
肩背痛可见于颈型颈椎病、背肌筋膜炎、落枕、风湿性肌纤维炎等。笔者用走罐疗法治疗肩背痛259例效果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落枕又称失枕,其临床症状主要是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笔者采用走罐及点按落枕穴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走罐配合按摩治疗落枕。方法:用4号火罐,在患者其颈部痉挛的肌群和痛点处,抹上按摩油,或其他润滑油,拔罐后,沿着痉挛的肌群反复滑动,后医者用推、揉拨、点压等手法,反复在患者其痉挛的肌肉上施术10~15min,以放松肌肉,阵痛止痛手法为主。结果:本案治疗50例均为一次性治愈,追踪观察一周无复发。结论:火罐治疗,在其痉挛的部位上使皮下组织迅速充血,促进肌纤维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加快,痉挛解除血脉畅通,乳酸排除加快,此方法相当安全,没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衡火罐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将100例患者分为平衡火罐组与针刺组各50例,分别给予项背部平衡火罐和电针治疗,3 d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部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结果平衡火罐组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4.0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平衡火罐组优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平衡火罐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平衡火罐治疗可较快改善落枕患者颈部疼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症状,且简便、无创、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4.
袁宇红  赵敏  李涛  张杰  史梦龙  王云 《新中医》2023,55(3):204-207
平衡火罐是以阴阳学说、经络腧穴理论及背部经络循行和常用穴位功效为基本理论的一种中医疗法,本研究通过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平衡火罐疗法的相关中英文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从理论依据、操作流程及要点、选穴留罐及配穴留罐、疗效评价依据等方面对平衡火罐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制定了操作流程;以腰背部腧穴三焦分布作为辨证选穴和施术依据,制定了配穴原则;观察走罐后痧斑出现的部位、形状、颜色以判断病位、病程、病性和疗效,分析罐斑颜色协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确立了以中医证候积分量表作为疗效评定的标准;规范了平衡火罐技术的操作,为扩展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走罐疗法及其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澎涛 《四川中医》1989,7(12):44-45
走罐,又称“推罐”,是拔罐疗法之一。多以罐口光滑的透明火罐吸拔后,在涂有油脂或水液的皮肤上推动,借罐内负压吸附刺激及走动火罐的力量推动经脉气血的运行,祛除病邪,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常于背部、腹部和四肢肌肉丰厚处施术。由于施术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刺激量,故对机体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走罐疗法是在治疗部位涂抹润滑介质后拔吸火罐,再反复推移火罐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治疗略复杂,故临床中应用较少,但其具有独特的治疗功效,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现就临床中几种常见病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法走罐是笔者在传统火罐疗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疗法对120例颈、腰椎骨质增生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效果满意,特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照片检查诊断。120例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0岁;颈椎病68例,腰椎骨质增生52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10年。2 治疗方法2.1 工具选择一般采用中号玻璃火罐,若走罐部位肌肉瘦细者,可选择小号火罐。2.2 二仙二乌涂液制备处方:威灵仙、仙灵脾、生川乌、生草乌、白芍各  相似文献   

18.
絮刺火罐疗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絮刺火罐疗法简易易行,临床实践证明,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就颈椎病,落枕,荨麻疹,肋间神经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火罐疗法是外治法之一。始载于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中。据文献记载还可分为竹管、针上罐、放血后拔罐、水罐、药罐、真空罐等,其中火罐疗法应用最为广泛。对风湿、肩周围软组织炎等某些疼症及外感病初起,均有很好疗效。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对大面积肌肉酸痛、腰背部风湿的病人,治疗时须在背后拔很多火罐,操作繁琐。我们  相似文献   

20.
走罐法是依靠有润滑功能的介质,将火罐吸附于人体上并来回推移以此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集温灸、拔罐、刮痧、按摩和药物疗法的功效于一体[1]。罐疗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为其补泻的基本原则[2]。在走罐过程中以个体的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