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目的分析甘肃省2013-2015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为今后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全省19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的咽拭子,以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核酸检测阳性标本用犬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结果对37 332份ILI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 928份,阳性率为15.88%;2013年第14周-2016年第13周三个监测年度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依次为14.52%、12.36%和20.15%。按年龄组分析,〈5岁婴幼儿阳性率最低为12.78%,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15-24岁阳性率最高为24.75%。对6 285份标本进行了流感病毒分离,分离到流感病毒1 630株,检出率为25.93%,其中395株甲型H1N1、524株季节性H3N2、342株乙型Victorian系、367株乙型Yamagata系。结论甘肃省流感病毒型别表现为交替流行规律,应积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顺义区2012-2015年流感病毒核酸的监测结果,掌握流感流行规律.方法 用实时定量PCR法对采集的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2012年9月-2013年8月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1040份,核酸检测阳性标本95例,阳性率为9.13%,高峰出现在12月-次年1月,主要以H3N2和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2013年9月-2014年8月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889份,核酸阳性标本138例,阳性率为15.52%,流行高峰出现在1-3月,以H3N2和甲型H1N1流感、乙型流感病毒为主.在2014年9月-2015年8月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798份,核酸阳性标本151例,阳性率为18.92%,流行高峰出现在2014年11月-2015年4月份,以H3N2和乙型流感为主.检测阳性率最高的为60岁以上人群,其次是5-14岁组.结论 2012-2015年,顺义区新甲型H1N1亚型、H3N2亚型、乙型流感均有流行,且各年度优势毒株不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深圳市流感流行规律,了解甲流大流行以后流感的流行趋势.方法 对深圳市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的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为4.67%,呈逐年下降趋势,ILI年龄构成以0-4岁为主(占54.2%).流感病毒分离平均阳性率为10.6%,按月分析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与ILI%变化趋势呈正相关(r=0.447,P =0.001).全市报告了482起ILI暴发疫情,以乙型流感为主(占63.9%).2010年深圳市季节性流感出现了春季和夏季流行高峰,分别以乙型Victoria系和甲型H1N1亚型为优势株;2011年为冬春季和秋季高峰,以甲型H1N1和季节性H3亚型为优势株;2012年出现了冬春季和夏季高峰,以乙型(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和季节性H3亚型为优势株;2013年出现了春、秋、冬季三个流行高峰,分别以甲型H1N1、季节性H3和乙型Yamagata系为优势株.结论 深圳市季节性流感每年均出现2-3个流行高峰,分别在冬春季和夏秋季,每年流行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每年流行的型别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某医院一起甲型H3N2亚型流感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有效防控医院内发生的流感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借鉴.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某医院流感暴发疫情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发热病例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应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并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017年8月1日至7日,某医院呼吸科病区共报告发热病例30例,罹患率为28.58%.现场采集15例发热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经检测14例(94.3%)病例的标本为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其中3例成功分离到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对分离到的3株毒株进行基因测序分析,HA序列均属于3C.2a1分支,存在N171K、N121K突变.结论 此次疫情为北京市首起由3C.2a1分支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医院内流感暴发疫情,提示医院也是流感疫情发生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并比较儿童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的病毒载量及相关临床症状.方法 应用荧光PCR方法对采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并通过建立核酸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测定标本中的病毒载量,同时结合所收集的患者临床症状数据资料应用随机区组方差和卡方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集的1,040份咽拭子标本中,共检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标本120份,甲型H3N2流感病毒阳性标本61份,乙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99份;对收集的流感阳性标本病毒载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型别,不同发病时间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的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感染者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型H1N1流感感染者出现咳嗽,流涕临床症状者明显高于与乙型流感感染者.结论 甲型H1N1流感患者咳嗽,流涕症状比季节性乙型流感患者多见,而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的病毒载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市东城区2014年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掌握该年度东城区流感病毒优势株的变化,为突发疫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共1520件,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在1520件样本中,1-3月份H3 N2的平均阳性率为8.33%,H1N1的平均阳性率为12.50%,乙型Yamagata 系(BY)的平均阳性率为16.11%.4-8月份H3N2的平均阳性率为3.06%,BY的平均阳性率为1.22%,无H1N1亚型流感检出.9-12月份H3N2平均阳性率达到21.81%.全年的聚集性疫情中,检出的毒株与相应时间段日常监测标本检出的毒株类型相一致.结论 1-3月份的流感病毒的流行株为H3N2、H1N1和BY三种亚型并存,4-8月份为流感病毒流行的低谷期,9-12月份H3N2成为优势株.流感监测是辖区流感防控重要措施,可以为流感疫情防控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2022—2023年北京市流感流行特征及甲型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抗原性变异情况, 为北京市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2022年第14周至2023年第20周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并选取不同时间、不同人群来源79株甲型H3N2流感病毒, 通过HA基因扩增测序及抗原性分析实验, 分析其基因变异和进化特征。结果 2022年第14周至2023年第20周, 北京市流感病原学监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24 244份, 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 987份, 其中甲型H3N2流感病毒2 749份, 检出阳性率为11.34%。79株毒株中50株(63.29%)为疫苗株的低反应株, 2022年8~11月毒株中94.44%为低反应株, 2023年2~3月毒株中54.10%为低反应株,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9, P=0.004)。79株甲型H3N2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与疫苗株A/Darwin/9/2021相比, 核苷酸相似度为97.47%~98.47%, 氨基酸相似度为97.05%~98.17%。基因进化分析显示2022年8~11...  相似文献   

8.
清远市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12年清远市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了解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以及流行优势毒株。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清远市监测哨点医院就诊的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用RT-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同时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细胞)法分离流感病毒并进行毒株鉴定。结果2012年共检测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标本489份,RT-PCR检出阳性115份,阳性率为23.52%,其中季节性H3型、B型和A未分型阳性率分别为45.22%、43.48%、11.30%。细胞培养分离出毒株97株,阳性率为19.84%,其中季节性H3N2型、Bv型、By型分离率分别为61.86%、35.05%和3.09%。1-2月份以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优势毒株,3~7月份流感流行的优势毒株以季节性H3N2型为主。同时也伴随B型流感病毒流行,而8—12月份均未检测到流感阳性病例。结论2012年清远市流感流行优势毒株为季节性H3N2型和B型,流行季节主要在春夏季。RT—PCR检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细胞培养法高。但细胞培养法作为流感病原学监测的基础,仍然是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我市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其病原学特点,为流感防控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用MDCK细胞(狗肾细胞)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用血凝抑制试验对病毒株进行分型鉴定。结果从哨点医院采集的52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流感病毒4l株,分离率为7.9%,以新甲型H1N1为主。其中新甲型H1N126株(63.4%),H3N2型5株(12.2%),B(Yamagata)型1株(2.4%).B(Victoria)型9株(22.0%)。流感流行高峰出现在春季的1—3月和秋季的8-9月。健康人群血清中流感抗体的阳性率不高,最高为新甲型H1N1抗体阳性率41.9%,最低为B(Yamagata)的抗体阳性率,仅8.1%。对2010年2株新甲型H1N1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甲型H1N1基因未发生变异,暂时不会造成大的流行。结论惠州市流感病毒的流行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相对平缓,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春季的优势毒株,下半年逐渐转变为H3N2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0.
2009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北京儿童的流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中流感流行的情况.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国家流感中心推荐的分型方法,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因流感样症状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期间共检测了4363份咽拭子标本,其中623例为甲型H1N1阳性,阳性率为14.3%,657例为其他甲型流感病毒阳性(15.1%),所有甲型流感病毒的总阳性率为29.3%.623例中有23例为危重症病例(占阳性患者的3.7%),其中5例死亡.618例信息完整的甲型H1N1病例中,患儿年龄为14天~16岁,性别比例为男比女为1.3:1.1~3岁儿童占25.2%,3~6岁学龄前儿童和6~12岁学龄儿童所占比例相近,各约占30%.在监测期间,仅呈现了一个甲型H1N1的流行波.2009年11月达到最高峰,随后减弱,2010年2月快速下降至2.7%.对监测期间每周20~30份临床标本同时进行季节性流感的监测显示,季节性H3N2、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交替流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甲型H1N1流行趋势减缓后逐渐流行成为流行优势株.结论 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北京地区儿童中出现甲型H1N1的流行,主要累及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季节性流感和RSV与甲型H1N1交替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天津市津南区2013~2018年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特征,为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天津市津南区唯一一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咸水沽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H3N2亚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天津市津南区2013~2018年共检测2972例ILI病例标本,其中H3N2亚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45例,总阳性率是9.59%;5个监测年度检测的ILI样本H3N2亚型流感核酸阳性率分别是2.21%、17.80%、4.60%、16.41%和6.86%,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人群的H3N2亚型流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H3N2亚型流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8岁儿童ILI监测H3N2流感阳性病例数最多。结论 天津市津南区H3N2亚型流感病毒呈年度周期性流行,多发于冬春季,是近些年流感流行的主要型别,学龄儿童是H3N2亚型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为更好防控流感,及时掌握流行趋势,仍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天津市津南区2015~2018年儿童流感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为儿童流感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5~2018年津南区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患儿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流感病毒检测,对不同流感病毒的流行进行型别和年龄分布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采集1783份0~14岁ILI患儿咽拭子标本,核酸阳性549份,阳性率为30.79%。季节性甲型H1N1、季节性H3型、B(Victoria)系(BV)、B(Yamaga-ta)系(BY)病毒交替流行。不同年龄组病毒阳性率呈显著上升又下降趋势,以6~8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数(41.90%),其次为3~5岁年龄组(35.37%)。结论 天津市津南区2015~2018年儿童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在冬春季节,优势毒株交替流行出现。应重视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加强对学龄儿童的流感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海淀区流感防控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63家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报告数据和2011年9月-2015年8月一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医院病原学监测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海淀区63家哨点医院共监测门急诊就诊病例49 228815例,其中ILI 362 410例(占0.74%).5年的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总数的比例(ILI%)不同(x2=1 103.798,P<0.05).2011-2015年各年龄组中的ILI构成情况每年与其他年份比较均不相同(P <0.005).2011年9月-2015年8月四个流感病原学监测季,共采集ILI咽拭子样本4 183件,检出阳性标本766件,总阳性率为18.31%.2013-2014年监测季与2014-2015年监测季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不同(x2 =6.955,P=0.008),2011-2015年各个监测季中流感病毒型别的构成情况均不相同(P<0.05),周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与周ILI数和周ILI%均呈正相关(r=0.579,P<0.05;r=0.602,P<0.05).结论 海淀区流感流行特征有一定规律,每年第50周(12月)至第二年第16周(4月)为季节性流感的发病高峰.2014-2015年流感流行较往年相比更为活跃,优势毒株为甲型H3N2型流感病毒.各年度流感优势毒株型别均不相同,具有当年度中此消彼长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北京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强化监测中发现的1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为今后科学防控人感染H9N2禽流感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病例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并检测病例、暴露环境和密切接触者等标本,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和可能的感染来源.结果 病例发病第3日和第7日咽拭子标本检测均为H9N2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发病前10天内无禽类接触史,但病例平时活动有暴露于H9N2禽流感病毒污染环境的可能.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内均未出现流感样症状.结论 该病例为北京市首例成人感染H9N2禽流感确诊病例,同时也是北京市第二例H9N2禽流感确诊病例.医疗机构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是及时发现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5-2020年流感流行季北京市流感流行特征。方法使用北京市2015-2020年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和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分析流感流行趋势和流感病毒流行特征。结果2015年第27周至2020年第26周共涉及5个流感流行季,流感样病例百分比(percentage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ILI%)为1.58%。共检测ILI标本96892件,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16.32%,其中A(H3N2)亚型6474件(40.89%)、甲型H1N14410件(27.86%)、乙型Victoria系3290件(20.78%)、乙型Yamagata系1597件(10.09%)。ILI周报告数、ILI%与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r=0.796,P<0.001;r=0.808,P<0.001)。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流行季活跃期较长。2017-2018、2018-2019年流行季ILI周报告数较高(49628人次和71555人次),核酸阳性率峰值较高(58.51%和57.08%)。结论2015-2020年北京市流感流行符合北半球流行特征,其中2017-2018和2018-2019流行季活跃期较长、流行水平较高,且各流行季优势毒株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深圳市罗湖区住院病人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情况,为辖区住院病人的甲流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深圳市罗湖区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深圳市人民医院和罗湖区人民医院的住院病人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共检测了292份疑似甲流的住院病人的咽拭子样本,共检出甲流感染者93例。2009年11月份住院病人感染甲流的人数最多,感染率高达68.18%。30岁以下的住院病人感染甲流的人数占住院病人感染甲流总数的81.7%。男女住院病人甲流的感染率比为1.21:1.结论甲流主要感染30岁以下住院病人,因此,需要加强对该年龄段有流感症状的住院病人的甲流排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18.
Peng J  Kong W  Guo D  Liu M  Wang Y  Zhu H  Pang B  Miao X  Yu B  Luo T  Hu Q  Zhou D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2012,84(4):672-678
Influenza-like illness can be caused by a wide range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viral pathogens related to influenza-like illness in children of Wuhan, the largest city in central China, throat swab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472 young patients, from July 2008 to June 2010, before and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virus (pH1N1). It was found that 923 patients (62.7%) were positive for at least 1 virus and 90 patients (9.8%) were detected for multiple (≥2) respiratory viruses by real-time PCR detection of 16 viruses. Seasonal influenza A virus was the predominant pathogen among all the 16 viruses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13.3% (196/1,472), which was followed by pH1N1 (159/1,472). It was also noted that the vi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Wuhan changed up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H1N1 vi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