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及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液,行EOS计数并测定ECP水平.同时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诱导痰液中EOS、ECP分别与血清IL-13呈正相关,且诱导痰液中EOS、ECP及血清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而IL-13又是嗜酸性粒细胞激动剂并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痰液EOS、ECP和血清IL-13检测是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及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液,行EOS计数并测定ECP水平。同时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诱导痰液中EOS、ECP分别与血清IL-13呈正相关,且诱导痰液中EOS、ECP及血清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而IL-13又是嗜酸性粒细胞激动剂并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痰液EOS、ECP和血清IL-13检测是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哮喘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中有许多细胞和细胞成分起作用 ,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是嗜酸性粒细胞被活化释放的一种强碱性颗粒蛋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哮喘患者的血清及气道分泌物中存在 ECP。我们于 2 0 0 1- 10~ 2 0 0 2 - 11检测哮喘 36例的血清 ECP及肺功能 ,并作吸入皮质激素 (丙酸倍氯米松 )治疗的前后比较 ,旨在探讨测定哮喘患者血清 ECP的临床意义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哮喘组 :36例均为我院呼吸内科轻中度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试验组(急性发作期38例和缓解期42例),根据哮喘症状评分分为轻度25例、中度28例和重度27例;同期收治的80例肺部病变者(非哮喘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诱导痰上清液检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比较对照组、非哮喘组、试验组及试验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各气道炎症指标水平,分析支气管哮喘症状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重度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轻、中度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缓解期患者(P 0.05)。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与哮喘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 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有密切的关系,加强对气道炎症指标的监测,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Eos)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COPD患者作肺功能检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患者为PCOPD组,阴性患者为NCOPD组,分别采用瑞氏染色及荧光免疫法检测高渗盐水诱导痰中细胞计数和ECP水平。选择2 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86例COPD患者中有11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阳性率为12 .8% ;PCOPD组患者诱导痰中Eos数量和ECP水平显著高于NCOPD组和健康组(P<0 .0 1) ;但显著低于支气管哮喘患者(P<0 .0 1)。结论:检测诱导痰Eos和ECP水平有助于鉴别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与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6.
哮喘患儿血清ECP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5例哮喘急性发作患,23例哮喘缓解期患及17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标本以PharmaciaCAP系统检测血清中ECP的含量,外周血Eos按常规法记绝对数。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中EC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正常组,ECP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两相互之间呈正相关性,而三组的Fos计数无显性差异。结论 ECP是哮酸粒细胞活化后脱颗粒释放的主要炎性介质,是反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监测血清ECP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的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和白细胞介素 5 (IL 5 )与哮喘发病的关系 ,并评价诱导痰在哮喘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渗盐水雾化诱导痰液 ,以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对哮喘组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组 ,健康组血清和诱导痰中ECP、IL 5水平进行同步检测并测定肺功能 (FEV1 /FVC)。结果 :大部分患者 (96 % )能耐受诱导痰检查。哮喘组急性期血清和诱导痰中不仅ECP及IL 5水平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 ,而且ECP与IL 5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ECP或IL 5与FEV1 /FVC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 :ECP和IL 5在哮喘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诱导痰检查具有安全、简便、结果重复性强的优点 ,用于哮喘的研究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症状为喘息、胸闷和咳嗽,以上症状也常常被称为哮喘的三联症.而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特殊类型哮喘[1].哮喘是一类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性疾病,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两者却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两者的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有何差别呢?目前,诱导痰细胞计数以及支气管镜灌洗液细胞计数是主要的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方法,诱导痰以其无创性、便捷性成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诱导痰细胞计数,了解哮喘及CVA患者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情况,评价两者气道炎症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性疾病,其变应性炎症与多种免疫细胞有关,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1]。其中嗜酸粒细胞及其所释放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以及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5(IL-5)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的ECP和IL-5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探讨两者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门诊就诊的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的支气管哮喘的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IgE)表达水平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的值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变态反应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80例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儿和30例健康儿血清中ECP、IgE的表达水平和FEV1的值。结果 哮喘发作期血清ECP、IgE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但缓解期与稳定期差异无显著性,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哮喘发作期FEV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但缓解期与稳定期差异无显著性,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ECP、IgE在哮喘的急性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可能是构成气道慢性炎症的各类因素之一,同时气道阻塞越重,病情也越明显。联合测定血清ECP、IgE水平和FEV1水平有助于哮喘的诊断及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1.
氮卓斯汀对哮喘豚鼠炎症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胺H1 受体拮抗剂氮卓斯汀(Azelastine ,AZT)对哮喘豚鼠炎症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探讨氮卓斯汀拮抗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卵白蛋白致敏豚鼠制备哮喘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淋巴细胞(LC)的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和BALF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 S)的含量。通过荧光酶标记法在pharmaciaCAPSystem中测定血清和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结果氮卓斯汀能显著降低哮喘豚鼠BALF中Eos和LC的数量;在氮卓斯汀治疗组,哮喘豚鼠血浆和BALF中sICAM 1和sP S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血清和BALF中ECP的含量也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氮卓斯汀能降低哮喘豚鼠sICAM 1、sP S和ECP的水平,抑制Eos和LC的粘附,减少其在气道的浸润。这可能是组胺H1 受体拮抗剂氮卓斯汀拮抗哮喘气道炎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持续性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检查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脱敏治疗效果及评价指标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重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是引起哮喘气道炎症的重要递质。本文旨在通过观察支气管哮喘息者脱散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外周血EOS、血清ECP的变化,探讨脱敏治疗对气道炎症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1997年12月~1998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支气管哮喘66例,按就诊先后均衡随机原则分为脱敏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级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脱效组30岁以下24例,30岁以上14例。支气管哮喘病例选择符合中华医学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热敏灸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血清ECP、NO及痰EOS的影响并分析疗效。方法:选取60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治疗组)和传统温和艾灸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测指标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ECP、NO及痰EOS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血清ECP及痰EOS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热敏灸能有效减轻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气道炎症,改善症状、体征,且疗效优于传统温和艾灸。  相似文献   

15.
谢祖理  易延静 《华西医学》2002,17(4):521-522
目的 :观察哮喘发作期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 (EOS)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的改变。方法 :4 2例哮喘发作期及 2 4例正常健康对照组 ,分别检测其诱导痰中EOS及ECP同步观察肺功能 (FEV1)的改变。结果 :哮喘患者吸入激素治疗 7~ 10天后 ,诱导痰中EOS及ECP分别由 33 4± 7 4 0及 86 78± 6 4 4 0降至 2 2 4 0± 5 3及 2 0 16± 9 84 ,FEV1则由 1 15± 0 98升至 1 78± 0 5 3,差异显著 ,不同病情程度哮喘患者的诱导痰EOS及ECP亦有一定差异。结论 :诱导痰EOS及ECP可用于评估哮喘气道炎症的病情及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利用非创伤性方法研究哮喘患者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塑。方法 4%高渗盐水诱导痰液,利用ELISA法检测哮喘患者及对照者血清、诱导痰中TGF-β1的浓度,并检测各种炎症细胞的数量。结果 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TGF-β1含量明显增加(P〈0.01)。痰中嗜酸细胞与TGFβ1呈明显正相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诱导痰中TGF-β1与肺功能呈负相关,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结论 用诱导痰的方法检测哮喘患者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嗜酸细胞、中性粒细胞在哮喘发作中均有重要意义,中重度哮喘患者TGF-β1含量明显增加,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说明TGF-β1在哮喘气道重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痰中的TGF-β1可作为气道重塑指示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接受疏风化痰通络汤治疗后的气道功能以及血清指标、诱导痰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1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7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气道功能指标、血清指标、诱导痰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8周时,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用力呼气50%流速(FEF50)、用力呼气75%流速(FEF75)、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75/25)水平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血清Ig 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以及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碱基蛋白(MBP)、EOS阳离子蛋白(ECP)、EOS衍生性神经毒素(ENP)、EOS过氧化酶(EPC)含量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人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含量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风化痰通络汤能够改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气道功能,同时能够减轻Ig E以及EOS所介导的变态反应、炎症反应以及气道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短波和胸壁振动辅助治疗儿童哮喘对诱导痰嗜酸粒细胞百分数(EOS%)、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68例哮喘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先后行超短波和胸壁振动辅助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血测ECP,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诱导痰EOS%分类。 结果哮喘儿童诱导痰EOS%、血清ECP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第1秒最大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数(FEV1.0%)及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数(PEF%)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ECP、诱导痰EOS%均显著降低,FEV1.0%、PEF%显著升高(P<0.05或0.01)。 结论超短波和胸壁振动辅助治疗儿童哮喘具有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受阻、提高肺通气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临床用于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监测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等,它们不能直接反应气道炎症:诱导痰分析虽能直接反映气道炎症,但较难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很多研究发现呼出气一氧化氮与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研究发现呼出气一氧化氮对于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简便、快捷、安全。本文就呼出气一氧化氮在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监测方面的应用作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