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不同方式处理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1 年1月至 2017 年1月,在我院由同一主刀医生进行的 48 例(48 髋)髋臼存在 Paprosky II 型或 III 型骨缺损者的髋关节翻修术。统计术前髋臼骨缺损程度及术中处理缺损方法,随访患者术后患侧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影像学结果、术后并发症、假体留存率等,对髋臼缺损处理方式进行总结、评估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48 例随访 1~7.8 年,平均(4.5±1.8)年。术前髋臼骨缺损 Paprosky 分型 IIA 型 32 例,IIB 型 7 例,IIC 型 6 例,IIIA 型 2 例,IIIB 型1例。使用生物固定臼杯 15 例,生物固定臼杯联合颗粒植骨 19 例,Jumbo 杯 7 例,应用多孔金属垫块 6 例,cup-on-cup 技术1例。Harris 评分(HHS):分别由术前[(48.1±7.3)、(47.2±6.0)、(44.3±5.6)、(41.5±8.3)、29.0] 改善至术后[(84.0±4.7)、(89.1±9.3)、(88.3±7.6)、(81.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12 评分中,生理评分(phyisical component summary scale,PCS):术前[(24.8±3.4)、(23.7±4.2)、(24.1±5.4)、(22.8±2.8)、22.7],术后[(40.8±8.9)、(43.8±7.2)、(41.8±8.5)、(38.2±5.3)、42.3],心理评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scale,MCS):术前[(34.8±6.1)、(35.4±6.5)、(31.5±4.5)、(29.8±7.2)、27.8],术后[(53.1±7.8)、(53.2±7.8)、(53.3±6.6)、(57.9±8.0)、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长度差(limb-length discrepancy,LLD):术前[(14.2±9.8)、(12.5±7.9)、(27.8±4.9)、(26.2±5.6)、35.0] 术后[(3.8±6.7)、(0.6±52.0)、(4.8±4.9)、(3.8±2.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结果显示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假体松动,假体留存率 100%。结论针对不同程度髋臼缺损,选用使用生物固定臼杯、生物固定臼杯联合骨颗粒植骨、Jumbo 杯、多孔金属垫块、cup-on-cup 技术等方式进行处理均可以取得良好临床及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臼杯在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3月至2014年5月,经治的24例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病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46(34~77)岁。髋臼侧行翻修的原因:无菌性松动21例,髋关节习惯性脱位2例,低毒性感染1例。所有手术均为初次单侧翻修,初次关节置换髋臼侧:11例为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10例为非骨水泥型髋假体,3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髋臼骨缺损按Paprosky分型法:Ⅱ A型7髋,Ⅱ B型6髋,Ⅱ C型5髋,Ⅲ A型6髋。采用大臼杯或联合植骨对髋臼假体进行翻修,对于Paprosky Ⅱ 型骨缺损在不影响假体稳定性的情况下通过挫磨扩大髋臼,植入颗粒骨或直接置入大臼杯髋臼假体。Paprosky Ⅲ A 型骨缺损,采用适量植入打压颗粒植骨,或结构性植骨、臼底骨块封堵技术以提高骨量,或直接采用高位球中心植入技术,配合大臼杯植入,而双下肢平衡及偏心距均通过假体柄及颈的长度来调节。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及VA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及状态,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24例平均随访23.84(12~8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44.92±10.53)分,术后12个月(84.75±4.61)分( P<0.01),术后3年(88.88±5.70)分( P<0.01)。VAS评分:术前(4.58±1.69)分,术后12个月(0.71±0.91)分( P<0.01),术后3年(0.50±0.66)分( P<0.01)。未出现假体修复失败而需要再次翻修病例。X 线片显示移植骨与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患者下地行走步态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松动及髋关节异常疼痛影响行走,术后1年患髋屈曲均能至少达90°,术后3年均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并能慢跑、下蹲持物。结论在P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定制臼杯-垫块复合假体在伴有髋臼侧骨缺损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打印定制臼杯-垫块复合假体对伴有PaproskyⅡB和ⅢA型髋臼侧骨缺损病例6例(6髋)行髋关节翻修术,男2例,女4例;年龄64~83岁,平均78.2岁。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32.3±5.1)分。髋臼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ⅡB型2例,ⅢA型4例;AAOS分型均为Ⅲ型。术前行髋关节薄层CT扫描,数据逆向重建髋臼侧骨缺损三维影像,设计臼杯-垫块复合假体并调整其位置,打印骨盆和假体树脂试模体,安装调试无误后打印钛合金假体。按术前计划植人假体完成髋臼重建。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6例获17.8 (13.0~25.5)个月随访。术后连续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髋旋转中心基本解剖重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及关节脱位,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2.7±7.1)分。结论 3D打印定制臼杯-垫块复合假体用于髋臼侧PaproskyⅡB型和ⅢA型骨缺损病例的髋关节翻修,结合定向螺钉和翼板更易达到术中初始稳定,有利于其表面骨小梁结构与宿主骨的生物学整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移植在骨巨细胞瘤刮除植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30例用同种异体辐照骨与自体骨(3例加骨水泥)充填修复骨巨细胞瘤刮除后遗留的局限性缺损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随访时间2.5~9年,植骨全部愈合,功能恢复正常,复发3例。结论术前准确评估,术中彻底清除对降低肿瘤复发率有重要作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成骨活性,与自体骨移植疗效相当,是骨巨细胞瘤刮除术后骨缺损的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髋臼后上壁缺损的重建方法。方法 18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髋臼缺损用自体股骨头行结构性植骨,自体股骨头、髂骨制成5mm的混合性颗粒骨作颗粒骨植骨;假体用钛合金紧密型微孔表面设计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三爪结构半圆形钛合金髋臼杯。结果 随访2-6年,未发现假体移位与植骨塌陷。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术前为21-35分,术后15髋提高到84-93分,3髋提高到74-78分。结论 采用自体骨结构性与颗粒性植骨结合,并选用合适的假体重建髋臼后上壁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4岁,男11例13髋,女6例7髋。左侧5例,有侧9例,双侧3例。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分期,Ⅰ期5例6髋、Ⅱ期12例14髋。同种异体骨取自25—40岁健康人群,异体骨经过深低温冷冻处理。手术采用经股骨颈通道去除坏死组织并打压植入同种异体骨碎块。同种异体骨取自健康人群,异体骨经过深低温冷冻处理。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采用进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随访时问为6个月至2年,平均为13.5个月。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1例2髋患者疼痛无明显缓解,其余患者的髋关节疼痛获得缓解。术前Harris评分为(74.0±6.2)分,最后一次随访的Harris评分平均为(89.4±7.61分。随访结果优11髋,良5髋,优良率为89.4%。术后x线片显示,减压植骨的通道内成骨现象日渐明显,3-6个月现新生骨柱影。1例双髋患者出现股骨头塌陷,行全髋置换术。1例出现排异反应。结论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移植适于治疗无塌陷的早期股骨头坏死,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髋臼内打压植骨在髋臼溶骨关节内陷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7年采用自体骨移植重建髋臼内壁治疗髋臼溶骨关节内陷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23髋,其中男11例,6例为双髋;女6例,均为单髋。年龄24~46岁,平均35.6岁。术前Harris评分15~45分,平均32.3分。将切除股骨头或自体髂骨按缺损情况制成小块,对髋臼深部的溶骨内陷区进行打压植骨,恢复髋臼臼壁的厚度、包容性和臼底的耐压能力,然后进行髋臼安装。结果17例23髋均获随访2~6年(平均4.7年)。术后肢体长度平均增加1.8cm。植骨愈合良好,随访中未见植骨区骨质吸收及假体松动。术后1年和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91.8和87.3分,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俨〈0.05)。术后1年和最后随访时优良率分别为90.8%和89.2%。结论采用自体骨重建因基础疾病所致的溶骨破坏吸收可增加髋臼的厚度、增强对臼杯的把持能力,对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和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自体骨泥打压植骨修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病区2010年10月至2016年2月Crowe II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82例(96髋),年龄43~67岁,平均51.3岁,术中在真臼处加深髋臼,并将旋转中心内移、下移,利用自体骨泥打压植骨技术修复髋臼缺损,提高假体覆盖率。术后随访,观察髋关节Harris评分、肢体长度、旋转中心、假体覆盖率及并发症等。结果随访3~9年,平均6.7年。术后3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由47.91分提高至90.21分,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无疼痛,可在无拐下独立行走、爬楼。髋臼旋转中心均接近正常,髋关节假体稳定,假体骨覆盖率为94.2%。髋臼植骨处愈合,无明显骨吸收者占92.94%。其中术后3个月6髋的髋臼植骨处可见模糊透亮带,透亮带1 mm,术后1年再次复查CT显示透亮带消失,骨小梁连续。此外,手术侧肢体平均延长幅度在(1.78±0.25) cm,术后未见因肢体延长导致的下肢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结果表明在成人Crowe II型DDH全髋置换时,采用自体骨泥打压植骨修复髋臼缺损,可以有效增加髋臼假体覆盖率,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旋转中心,随访观察移植骨生长良好,假体稳定性良好,术后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反锉装置行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19例(21髋) DDH患者接受了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THA治疗,其中男4例(4髋),女15例(17髋),CroweⅡ型14例,CroweⅢ型7例,平均年龄51岁,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术后1年。通过髋关节功能自评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术后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失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85.1 vs.46.2,P 0.05),术后1年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1.0 vs. 6.9,P 0.05)。末次随访双下肢不等长差距为(0.6±0.2) cm,活动度由术前(77.5±17.9)°提高至(118.4±10.4)°(P 0.05)。X线片及CT提示所有患者结构性植骨无坏死、骨不连、明显移位。结论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THA治疗CroweⅡ/Ⅲ型DDH短期疗效良好,有助于恢复正常的髋关节旋转中心,结构性植骨骨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后并发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PAO术后并发耻骨下支应力骨折17例(17髋)(骨折组)资料。17例均为女性,随访7~30个月,平均18.2个月。随机(随机表法)抽取同期行PAO的22例(22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随访8~29个月,平均16.8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和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测量手术前后髋关节外侧CE角、前方CE角和臼顶倾斜角,以及术后坐骨截骨及旋转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和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外侧CE角、前方CE角和臼顶倾斜角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坐骨支截骨不充分:骨折组为(12);对照组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前方CE角:骨折组为(36.40±11.81);对照组为(35.68±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骨折组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坐骨支截骨不充分,强行旋转髋臼致耻骨支应力集中,是导致PAO术后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不同植骨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采用截骨复位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不同植骨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患者34例,其中15例术中进行异体脱钙骨基质植骨(异体组),19例术中进行自体骨植骨(自体组)。统计术前术后的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高度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桡骨高度丢失率,术后6个月时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34例均获(10.23±5.29)个月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52±0.45)个月。异体组骨折愈合时间(3.75±0.15)个月,自体组骨折愈合时间(3.47±0.3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组与自体组的术后6个月掌倾角[(7.3±6.4)°,(7.1±3.8)°]、尺偏角[(22.1±5.7)°,(21.9±4.2)°]和桡骨高度[(12.0±3.3)mm,(12.7±1.6)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各个阶段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桡骨高度丢失率和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自体或异体骨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可增强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复位丢失,改善腕关节功能。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可以代替自体骨进行植骨,避免了取骨手术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Smith-Peterson和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早期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短期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采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19例患者22髋,其中男4例4髋,女15例18髋,平均年龄26岁(14~39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患髋关节正侧位及患髋关节CT三维重建,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AC角(髋臼臼顶倾斜角),Sharp's角,并给予患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股骨头的覆盖均得到明显改善,CE角由术前平均11.0° (-7°~22°)增加至平均24.4° (16°~38°),AC角由术前平均20.6° (7°~36°)减小至平均12.4° (4°~22°),Sharp's角由术前平均49.1° (43°~59°)减小至平均40.9° (24°~50°),患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86.0分(80~92分)改善为平均96.9分(94~99分).平均随访1.7年(0.5-4年),19例患者(22髋)髋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 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能明显改善髋臼覆盖股骨头的情况,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人工骨(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与同种异体松质骨在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人工骨与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的两组病例。两组病例在治疗时间、年龄、性别、病种、病灶部位、植骨量和随访时间等方面均匹配良好。通过随访影像学和临床情况,比较两组病例植骨术后的愈合速度和愈合率,分析人工骨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的初步愈合率分别为100%和87.5%(P=0.246);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9.1个月(3-12个月)和11.2个月(6—15个月)(P=0.718)。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P=0.592)、年龄(P=0.754)、病灶部位(P=0.671)、病种(P=0.250)和植骨量(P=0.798)均不是影响人工骨愈合的显著因素。人工骨组与同种异体骨组患者术后MSTS评分分别为平均28.5分(21~30分)和平均28.7分(26~30分)(P=0.869)。人工骨植入术后未见伤口感染、不愈合、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材质人工骨用于肢体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愈合效果良好,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可使患者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块冷冻异体骨治疗良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应用打压植骨技术对小块异体骨进行打压植骨来治疗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手术切除后残留骨缺损病例22例.结果本组随访6~80个月,平均31个月.因肿瘤复发行肿瘤再切除植骨术1例,3例患者因术后未行有效固定,外伤后出现植骨区骨折,二次手术行内固定术.X线片显示,其余病例的骨缺损腔隙均有骨小梁通过,无感染病例.结论用小块异体骨移植充填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彻底切除肿物、正确使用同种异体冷干骨、熟练掌握打压植骨技术、适当固定、应用抗生素及恰当的负重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开窗夯实植骨组(22例)和填塞植骨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早晚期并发症和膝关节Rasmussen评分的差异。结果填塞植骨组切口愈合时间和骨痂出现时间分别为(18.96±4.18)天和(5.53±1.05)周;开窗夯实植骨组切口愈合时间和骨痂出现时间分别为(19.02±3.39)天和(5.62±1.13)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窗夯实植骨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填塞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周围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0.157、0.301、0.32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分别为(15.97±2.13)分和(16.02±3.05)分,(18.36±3.16)分和(18.52±3.2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0.434),术后9个月时,开窗夯实植骨组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26.45±4.01)分,明显高于填塞植骨组(23.62±3.75)分(P=0.009)。结论相比填塞植骨术,开窗夯实植骨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预后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OA)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方法治疗了29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5例6髋,女24例25髋;平均年龄24.9岁(16~38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髋侧位及外展位像,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和AC角(臼顶倾斜角),记录髋关节旋转中心及Shenton氏线的变化、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75年(0.42-3.70年).除1例以外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的2.1° (-38°~18°)矫正为32.7° (-37°~54°),AC角由术前的24.2° (9°~42°)矫正为4.7° (42°~-21°);髋臼旋转中心内移率为55% (17/31),Shenton氏线不连续率由74.2%降为29.0%.30髋症状减轻、骨关节炎得到控制,1髋疼痛加重;Harris评分由术前82.9分(66~97分)改善为96.2分(62~100分).无截骨块不愈合病例.结论 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游离带血管蒂腓骨移植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fVFG) 联合水平对置全长桥接钢板 (parallel opposed plating,POP) 固定技术在股骨大段骨干缺损生物重建失败后翻修治疗中的初步结果。方法 2015 年 11 月至 2019 年 6 月,笔者对 5 例股骨中段生物重建失败病例进行 fVFG 联合 POP 翻修手术。男 3 例,女 2 例。年龄 5~21 岁,平均 13.8 岁。肿瘤均位于股骨中段;缺损长度 13~21 cm,平均 18.2 cm;此次术前重建方式为:3 例大段异体骨+钢板,2 例大段异体骨+髓内针,其中 1 例联合不带血管腓骨移植;重建失败类型 4 例为异体骨-截骨端不愈合导致内固定折断,1 例为异体骨-截骨端不愈合合并感染;2 例近端骨端不愈合,2 例远端骨端不愈合,1 例两端均出现不愈合。结果术后伤口均 I 期愈合,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翻修术前肢体不等长平均 2.4 cm (0.5~6.0 cm),术后肢体不等长平均为 2.7 cm (1.0~6.2 cm)。随访时间 6~41 个月,平均 21.8 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 8~15 个月,平均 10.2 个月,腓骨与自体骨开始出现融合时间为 6~12 个月,平均 8.1 个月。骨扫描均可见移植腓骨骨代谢显影。末次随访 MSTS 93 功能评分 56.7%~83.3%,平均 76.2%。5 例中 4 例可独立行走,1 例扶单拐行走。结论对于股骨中段大段骨缺损生物重建失败病例,可以通过 fVFG 联合 POP 内固定技术进行翻修,稳定性及活性均可得到可靠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感染导致的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1月至 2018 年 12 月,18 例因髋关节感染导致骨性融合,在我院行 THA 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10 例,女 8 例,平均年龄 40.1(19~64)岁,结核性感染 7 例,化脓性感染11 例,均为髋关节感染后关节骨性融合强直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患者髋活动受限,不等长,跛行。均采用一期 THA,臼杯均安装于原臼处,臼杯骨量至少覆盖 70%。随访观察髋关节活动、患肢长度、并发症。采用髋关节 Harris 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 8 例平均随访 4.1 年。1例术中股神经不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假体周围感染1例,1 例术后 2 年死于心肌梗塞。患者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双下肢长度的平均差值 0.6 cm。Harris 评分:术前(45.3±4.3)分提高至术后(84.3±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6,P=0.031)。结论对于髋关节感染导致关节融合强直的患者行 THA 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中需要仔细操作,减少并发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旋髂深动脉供应的髂骨穿支皮瓣设计与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探讨及防治对策;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2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发育性髋脱位髋关节囊中Ⅰ、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研究;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植骨材料在良性骨肿瘤患者术后植骨重建的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甘肃武威民勤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良性骨肿瘤患者,根据植骨重建术使用的植骨材料分为异体骨组,羟基磷灰石组、硫酸钙组,每组各40例。比较3组患者植骨后愈合速度、愈合率、经济成本。随访2~5年,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异体骨组、羟基磷灰石组、硫酸钙组术后12个月愈合率分别为97.5%、92.5%、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骨组初步愈合时间短于羟基磷灰石组和硫酸钙组(P0.05),羟基磷灰石组和硫酸钙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异体骨组、羟基磷灰石组、硫酸钙组肢体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5%、85.0%、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KP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异体骨组术后6个月、12个月KPS评分均高于羟基磷灰石组和硫酸钙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8个月3组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骨组治疗费用0.95~1.53(1.21±0.57)万元;羟基磷灰石组治疗费用0.93~1.36(1.18±0.34)万元,硫酸钙组治疗费用0.84~1.17 (1.03±0.34)万元;3组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钙和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骨愈合率与异体骨植入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