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很多实验证明各种脑损伤和中枢神经疾病都能促进神经干细胞或祖细胞向非嗅球区域迁移,本研究将成年大鼠一侧大脑皮层血管去除,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前脑室下区正在分裂的细胞、神经元祖细胞和胶质细胞祖细胞。结果证明:损伤侧及对侧的背外侧脑室下区各类祖细胞明显增多并向胼胝体迁移,在胼胝体内它们分别形成迁移路至损伤部位;迁移路内的各种祖细胞具有典型的不成熟的迁移细胞特点,胞体细长,一般首尾各有一突起,其引导突皆朝向损伤区。本研究结果提示去皮层血管增殖的前脑室下区神经元祖细胞和胶质细胞祖细胞通过放射状迁移路至损伤部位可能参与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嗅球对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 ,本研究在机械性切除成年大鼠一侧嗅球后采用连续半薄切片、克紫染色和细胞核表面三维重建技术 ,观察了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细胞核表面特征及其空间位置 ,并测量了细胞核的形态学指标。结果发现 ,在切除嗅球 3个月后 ,同侧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区域变小 ,特有的中、小型、形状不规则的胶质细胞核的数量比例增大 ,而具有成神经细胞核特征的细胞核 (体积较大、呈规则的椭圆体形 )数量明显减少 ,且其同型细胞核聚集现象消失。说明同侧此区的神经生发活动减弱而胶质生发 (gliogenesis)相对增强。本研究结果提示 ,哺乳动物嗅球对成年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神经生发机能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Reelin调节小鼠喙端迁移流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的神经干细胞孵育成熟以及沿喙端迁移流(RMS)切线迁移至嗅球(OB)的过程,尤其是Reelin对细胞迁移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野生型(WT)小鼠50只和纯合reeler小鼠23只胚胎16 d至生后90 d的各年龄点小鼠大脑,应用尼氏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墨汁灌注及电子显微镜技术标记并观察小鼠大脑的神经干细胞、胶质细胞以及血管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两组小鼠RMS的发育情况。结果 胚胎后期至出生早期,在SVZ分布着大量的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血管网,它们相互联系构成SVZ神经干细胞孵育的血管龛(niche);神经干细胞在niche中孵育成熟后可以进入RMS,切线迁移至嗅球,到达嗅球后转变为放射状迁移,分化为各种神经元整合入嗅球;神经干细胞在RMS的迁移过程中,放射状胶质细胞协同血管为其提供支架引导;reeler小鼠也能形成RMS,但形态有所改变,主要在嗅球处,神经干细胞失去规律排列,呈散乱分布。结论 室管膜下区的niche是神经干细胞的主要来源;血管协同放射状胶质细胞为RMS中的神经干细胞提供支架引导作用;作为调节细胞迁移的重要信号,Reelin可以通过其交互作用影响血管的发育,Reelin缺失导致嗅球处神经干细胞放射状迁移的转变障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成年大鼠脑内具有神经生发功能的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 (SVZ)细胞的组成及特征 ,本研究对该区组织切片进行了免疫特异性反应、镀银及铅铀染色 ,在光镜和电镜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 ,SVZ含有能被溴脱氧尿核苷 (Brd U)标记且具有成神经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分裂后细胞 ,还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突胶质样细胞等其他类型细胞。另外发现 ,室管膜(EL)细胞、EL深部细胞、少突胶质样细胞以及不同细胞突起所组成的网络样结构与上述 SVZ成神经样细胞紧密相邻。实验结果表明 ,SVZ成神经样细胞周围可以没有特定的胶质细胞鞘包裹 ,位于侧脑室外侧壁的不同类型细胞可能在 SVZ神经生发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皮质损伤后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变化。在立体定位仪上纵切SD大鼠的大脑皮质,于手术后10d腹腔注射BrdU,分别于术后10、13、16、19和21d处死动物。用BrdU、nestin、GFAP和NSE免疫组化单标或双标染色方法,观察损伤后神经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情况。结果显示:损伤后第10d,除损伤区出现大量BrdU阳性细胞外,SVZ背外侧角也聚集大量BrdU阳性细胞;第13d时,SVZ背外侧角的BrdU阳性细胞开始沿胼胝体向损伤区迁移;至第16d和19d,BrdU阳性细胞已迁移到SVZ背外侧角和损伤区之间;第21d时,BrdU阳性细胞已进到损伤区;BrdU阳性细胞为神经前体细胞,但未见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结果提示机械性大脑皮质损伤可诱导SVZ背外侧角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并引导向损伤区迁移,可能参与脑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成年哺乳动物脑侧脑室外侧壁的脑室下区 (SVZ)具有持续存在神经生发现象 ,表明此区存在着神经干细胞。成年神经干细胞 (adult neural stem cells)主要是指存在于成年神经系统的多能干细胞 (m ultipotent stem cells) [1 ] ,它们具有自我更新潜能 (self- renewal potential)和多向分化潜能 (m ul-tipotentiality) ,它们的子代细胞中既有与自身完全相同的细胞还有可通过非对称性分裂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细胞。发现和分离培养以及鉴定出成年神经干细胞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中的重大成果之一 ,它为探讨神经组织发育机制和神经组织损伤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嗅球切除后侧脑室外侧壁(SVZ)的形态学变化,探讨嗅球对成年大鼠SVZ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SD雄性大鼠右侧嗅球切除模型,并分别存活2、4、8、12周;利用Nissl染色、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分别观察成年SD大鼠嗅球切除后存活不同时间两侧SVZ的组织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计数模型动物脑两侧SVZ细胞总数及PSA-NCAM、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嗅球切除4周后,嗅球切除侧SVZ的细胞总数增加,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但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SVZ的细胞总数及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增加有从SVZ嘴侧向尾侧蔓延的趋势。结论嗅球切除后在SVZ仍有新生神经元不断产生,说明SVZ的神经生发活动可能并不依赖于嗅球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嗅球切除后成年大鼠侧脑室外侧壁(SVZ)新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情况,进一步探讨嗅球对SVZ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方法 建立成年SD雄性大鼠右侧嗅球切除模型,并分别存活4周和12周,利用Nissl染色、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了成年SD大鼠嗅球切除后存活不同时间两侧吻侧迁移流(RMS)BrdU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百分比的变化以及两侧RMS PSA-NCAM阳性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1.嗅球切除后不同时间点,嗅球切除侧RMS的细胞数增加,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但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随嗅球切除后大鼠存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以RMS的吻侧部分下降更明显;2.嗅球切除后,在切除侧断端吻侧颗粒层和RMS均出现较对照侧更多的具有较长突起的PSA-NCAM阳性细胞.结论 嗅球切除后仍有新生神经元沿RMS向吻侧迁移,但其增殖率随时间延长下调;嗅球的切除似乎并没有影响成神经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成年大鼠脑室下区吻侧迁移流(RMS)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及特点,我们利用Nissl染色,BrdU、GFAP、PSA-NCAM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estin与GFAP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等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SD大鼠RMS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同时观察了正常RMS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观察到:(1)在光镜下,Nissl染色切片的RMS由深染和浅染细胞组成,其中深染细胞为PSA-NCAM、BrdU及nestin免疫反应阳性,浅染细胞为GFAP及nestin免疫反应阳性;(2)电镜下,RMS存在数量不等、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聚集形成的细胞团,以及星型胶质细胞和少量少突胶质细胞,细胞团中可看到正在分裂的细胞。结果提示:(1)除少突胶质细胞外,RMS主要由两种类型细胞组成,即成神经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2)成神经细胞存在于RMS全长并保持分裂特性,属神经元前体细胞;(3)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RMS中存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受体α1(Glial cell line-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erα1, GFR-α1)在1、3、8、12月龄大鼠脑室下区(SVZ)中的表达。方法:取不同月龄大鼠SVZ行冰冻切片,采用GFRα1多克隆抗体结合5′-BrdU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单标与双标的方法染色。结果:在不同年龄大鼠SVZ可见GFR-α1、BrdU单标与双标细胞,但主要分布在SVZ前部的背外侧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3种标记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且12月龄组的减少更明显。结论:GDNF可能通过GFR-α1参与调节哺乳动物脑内SVZ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GFR-α1表达逐渐减少,SVZ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亦减弱。  相似文献   

11.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 (GFR -α1 )在成年大鼠脑室下层(SVZ)细胞的表达,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SVZ细胞的作用。成年大鼠SVZ组织冰冻切片,采用GFR -α1 结合5- 溴脱氧尿苷(BrdU)的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与双标记方法,对成年大鼠SVZ进行观察。在成年大鼠SVZ可见GFR- α1 阳性细胞、BrdU阳性细胞和GFR- α1 /BrdU双标记细胞,且三种阳性细胞的分布趋势相似。结果提示GDNF可能参与调节成年哺乳动物脑内SVZ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SVZ)和颗粒下层(SG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取老年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脉冲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技术,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后3、7、14、21、28 d组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的变化;用BrdU累积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脑缺血14 d后SVZ和SGZ区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及各脑缺血组大鼠的双侧SVZ和SGZ均可观察到BrdU阳性细胞.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后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缺血组SV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7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SG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14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通过BrdU累积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双标发现:脑缺血14 d后,老年大鼠SVZ区有部分细胞显示BrdU/NeuN(0.98%)或BrdU/GFAP(12.56%)双标阳性,而SGZ区未见双标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激活老年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颗粒下层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增殖,并且室管膜下区有部分增殖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生后大鼠脑室下层神经元前体细胞离体培养时的神经活性物质特征和形态学特征 ,本研究以细胞特异性的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并测量了这些细胞的形态学指标胞体平均直径和胞体椭圆率 (胞体最小径与最大径的比值 )。取脑室下层细胞接种于覆有多聚赖氨酸的 2 4孔培养板 ,培养液为 Neurobasal Medium( Gibco) /B2 7,培养条件为 5 % CO2 ,3 7℃。结果如下 :在培养 1d时 ,绝大多数 (大于 90 % )脑室下层源细胞呈 β-3型微管蛋白阳性 ,且这些细胞也都表达多唾液酸神经粘连分子。此时 ,大多数β-3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胞体呈椭圆形 (胞体平均直径为 8.42± 1.0 3μm;胞体椭圆率为 0 .5 7± 0 .12 ) ,且在其两极各长出一短的、无分支的突起 ;并有近 2 0 %者为球形无突起细胞 (胞体平均直径为 7.2 0± 1.0 4μm) ,且它们大多呈细胞与细胞相连接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这些细胞亦呈上述椭圆形有突起样细胞变化 ,但仍可见它们呈串珠样连接。培养至第 3~5 d,这些脑室下层源细胞的体积增大 (胞体平均直径为 9.0 7± 1.0 7μm)、突起较前增长但仍几无分支。免疫细胞化学反应显示 ,此时培养中的脑室下层源细胞仍大多呈β-3型微管蛋白阳性和多唾液酸神经粘连分子阳性。至培养的第 7d,这些β-3型微管蛋白阳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位于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带 ( SVZ)的整体结构特征 ,本研究采用光镜观察半薄切片 ( Nissl染色 )、扫描电镜观察并结合形态计量分析技术 ,研究了侧脑室外侧壁不同部位以及内侧壁、第四脑室底壁和脊髓中央管壁的组织结构并做了相互比较。结果表明 ,仅侧脑室外侧壁存在有 SVZ,主要由具有未成熟特征的细胞组成 ,此处血管丰富。 SVZ的吻侧段明显地厚于中间段和尾侧段 ,位于吻侧段 SVZ部位的室管膜室腔面纤毛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部位。本研究结果提示 ,SVZ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 ,这种特征可能与成年动物的神经生发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衰老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观察大鼠脑内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增龄性变化、探讨其在脑老化机制中的作用 ,本研究取不同年龄的大鼠经腹腔注射 Brd 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 ,用抗 Brd U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反应 ,镜下观察脑内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布 ,并计数作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各年龄组的室管膜下区及齿状回颗粒下层有 Brd U阳性细胞分布 ;上述各部位 Brd U阳性细胞数和标记率均呈明显的增龄性下降 ,幼年组和青年组之间 ,以及青年组和老年组之间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果表明 ,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随衰老而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衰老脑的神经元补偿能力及神经可塑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成年大鼠脑室下区 (SVZ)神经前体细胞 (neural precursors)在黑质 -纹状体通路损伤后的反应 ,本研究用 6-羟多巴胺单侧纹状体注射以损毁黑质 -纹状体通路 ,损毁 10 d后腹腔注射 Brd U ,连续 4d,每日两次 ;在 SVZ、纹状体和黑质部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Brd U、nestin以及 GFAP阳性细胞。结果显示 :(1) 6-羟多巴胺损毁黑质 -纹状体通路后 ,伤侧 SVZ的 Brd 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 ,并成簇分布 ;nestin和 GFAP阳性细胞数也增多 ,但以 GF AP阳性细胞增多明显 ;(2 )伤侧纹状体可见大量 Br-d U、GFAP以及少量 nestin阳性细胞分布 ,而健侧只有少量 GFAP阳性细胞 ;(3 )伤侧可见 Brd U阳性细胞在 SVZ和纹状体之间呈条带样分布 ;(4 )伤侧黑质除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减少外 ,未见 Brd U、GFAP和 nestin阳性细胞表达。上述结果表明 ,6-羟多巴胺损毁黑质 -纹状体通路后 ,SVZ神经前体细胞活动增强 ,有向纹状体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