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随州市院前急救内科疾病流行病学特点,为急诊医疗防治重点及科学管理,人员培训提供依据,为本地居民预防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2009-01~2011-12间,“120”急救中心受理出诊内科患者院前急救资料,对其性别、年龄、出诊时间、疾病分类、月份分布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年共受理出诊总例数6454例,男性3478人(53.89%),女性2976人(46.11%),以40岁—70岁年龄段为最多,0岁—20岁和大于80岁年龄段为最少,疾病种类前4位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25.27%)、心血管系统疾病(18.26%)、、急性中毒(13.74%)、呼吸系统疾病(6.70%).院前急救以1、8、11、12月份为多,高于月平均水平。出诊时间以7:00—21:00为出诊高峰,1:00—7:00人数最少,呈现单峰样波动。结论地区院前急救内科疾病以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是急性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根据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针对性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完善急救预案,加强急救器材及装备。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及急救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月份、出诊半径、院前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所有院前急救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54.2±15.1岁,院前急救反应平均时间9.35±2.58分钟,电话呼叫以6:00~9:00和18:00~21:00时为多,一年中以7~8月、1~2月为最多,排列前5名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伤、急腹症、呼吸系统疾病,出诊半径≥5km者占50.79%,得到有效处理的仅占55.12%,到达现场已死亡患者62例.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以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急救人才培养、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制定急救工作重点、促进120急救指挥系统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3 949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我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全年院前急救患者3 949人次,男女比例为1.57:1.年龄(40.02±18.69)岁.院前急救前5位系统或大类疾病依次是创伤(40.28%)、心血管系统疾病(14.5%)、神经系统疾病(10.15%)、急性中毒(9.62%)、消化系统疾病(6.38%).急救呼叫服务时间主要分布在9~15时和18~24时两个时间段;急救患者主要分布在医院所在或邻近辖区和周围农村地区.12、1、2月份月均院前急救人次略高于年平均水平.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8 76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广东省中医院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广东省中医院院前急救的8 76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病例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最多,占49.76%;男女比例为1.54∶1;心脑血管疾病比例最高(31.00%),其次为创伤(29.62%),再次为消化系统疾病(11.36%);以1,2,3月份急救患者最多,上午8:00~12:00急救患者数最多.结论 认识中医院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策略,进一步提高中医院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2014年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的特征,为将来有效地利用急救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提高医院的医疗急救水平。方法:从急救中心指挥系统数据库中调取2013年~2014年所有的急救数据,对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患类型,出诊时间分布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年里梅州市人民医院急救科共出诊抢救患者14 000例,急救患者以男性居多,分布在45~55岁的患者最多,创伤在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中所占比例为38.1%,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35.1%,均成为致死的两大重要原因。结论: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院前急救高发疾病,医院应根据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科学分配医疗资源,为梅州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急救系统做好急救规划,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1205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救护车院前急救转运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8个月内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1205例,男女比为1.56:1;年龄(42.06±19.53)岁;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每天12:00—16:00和20:00~24:00为出诊高峰时间;急救半径分布不同与出诊地点有一定联系。结论: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进行重点培训,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腹部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62例单纯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急救组,每组31例。对照组未进行院前急救,入院后采用常规急救措施实施救治,急救组实施院前急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死亡率及平均急救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1.3%,平均急救时间(35.2±4.3)min,死亡率为6.5%。急救组总有效率为87.1%,急救时间(19.4±4.6)min,死亡率为3.2%,急救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急救时间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及预后,显著缩短急救时间并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出诊月份及与疾病变化、死亡情况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80991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80991例中,平均每天出诊221.89次,男女之比为1.47:1,平均年龄(52.76±18.69)岁;院前急救出车时间(1.00±0.48)min,到达现场时间(7.80±1.87)min,抢救时间(12.87±2.24)min,送达目的地时间(9.62±1.89)min;发生率最高的前6位病种依次为外伤(26.85%)、心血管系统疾病(16.96%)、神经系统疾病(11.51%)、呼吸系统疾病(3.3%)、各种中毒(2.87%)、消化系统疾病(1.76%);出诊高峰时间段为8:00~20:00;月平均急救患者为6749例,5月出现最高峰,心血管系统疾病以12月较多,神经系统疾病以7月较多,呼吸系统疾病以2月较多;院前死亡患者7958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以心血管疾病(35.11%)、神经系统疾病(23.19%)和肿瘤、慢性疾病(21.89%)为主,20~40岁青年则以外伤(7.93%)和中毒(3.68%)为主。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和促进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院前急救死亡157例病例分析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唐山市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唐山地区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病因规律及特点,从而降低急救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唐山开滦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死亡157例患者进行病因及危险因素与预防的回顾性临床分析与探讨.结果:157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平均死亡年龄(63.84±25.36)岁;男:女之比2.4:1;死因:心源性猝死(54.78%)和脑卒中(27.39%)位居前两位.结论: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是院前急救死亡的主要疾病病因,中毒、自杀和意外事故在年轻死亡患者占相当比例.而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吴倩 《当代医学》2012,18(21):10-11
目的 探讨分析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4月~2010年10月急诊救治的3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例患者未进行院前急救,入院后采用常规急救措施实施救治;观察组15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及平均急救时间.结果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3.3%,平均急救时间(33.2±5.3)min,死亡率13.3%;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急救时间(18.2±4.6)min,死亡率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急救时间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模式可以明显提高疗效,显著缩短急救时间并大大降低死亡率,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