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用以指导治疗多种外感热性病的范例,足资后人效法。目前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太阳篇论述了外感病初期阶段,即太阳病的诊断与治疗。个人认为名曰治“太阳”,实际是治肺。如《伤寒指掌》云:“肺主卫,主气,主皮毛。故肺家之邪,即可以候太阳之表。”在治疗上还提出了“开肺就是开太阳”的论断。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外感喘咳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类型各有不同,治疗的方药也较多,考麻黄剂治疗外感喘咳症,始见于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后世方书中也均有记载,但历代医家却有认为麻黄系发汗峻品,而心存顾虑,不敢轻易采用,影响至今,致使良方废置。前贤张山雷谓:“治外感之病,第一要着,即在轻泄肺邪,疏达气分。唯麻黄轻清上浮,专主肺郁,宣泄气机,是治外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日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因得之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以宣通。而俗以为专主表寒之猛剂,误矣”。验之临床,只要辨证确  相似文献   

3.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4.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5.
《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所载医案记录了叶天士对目病的认识以及其针对目病所采用的特色辨证和治疗方法。叶天士目病辨证的特色主要包括“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体质辨证,精准施治疗目疾”“平脉辨证,目病见肝脉弦者多”“温病的辨证理论应用于目病”“五轮辨证,目之特色”“抓主症,目赤、脉弦辨从肝肺”。叶天士目病治疗特色以“重视王道、疗目病以扶正祛邪”“目病多郁火,火郁当发之”“三因制宜,治疗目病个性化”为主。本文从辨证方法和治疗特色方面初步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中叶天士治疗目病的思想,以期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解专科固有思维,探眼体辨治之旨。同时为眼底病现代科技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的未来辨治方向提供初步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6.
〔结语〕《素问·热论篇》云:“太阳为开。”太阳主一身之表,凡外感六淫之邪,无不先犯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颈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经病证的提纲。每经提纲,首冠以“之为病”是指某经的主要脉证。如太阳之为病,意即太阳经所具有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多冠于条文首句,其含义多指外感风寒,如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也有个别条文的“太阳病”是指外感热病如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的共有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有经病,又有府病。经病是邪在肌表的病证。由于感受邪气不同,如2、3条“风寒二邪,常相合侵入人体,但却有孰少孰多。太阳中风,虽为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7.
厥,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是指手足逆冷而言,其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即阴阳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伤寒论》是方书之祖,为外感病及杂病治疗之典范,其中对厥的证治论述有50余条,分十几种类型。并提出“厥应下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等治厥原则及治禁,可谓开后世治厥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第38条和第39条所述之大青龙汤证,其“热”既不在三阳经之阳明、少阳,亦不在三阴经之心、肝、肺,而是位于太阳之“表”。《伤寒论》大青龙汤证当属风寒化热表证,其主方大青龙汤当为辛温解表兼清表热之剂,并非解表清里之表里双解剂。太阳病风寒化热表证应确立为外感病独立证型,治疗可予大青龙汤加蝉蜕、僵蚕、浮萍、牛蒡子等清泄表热之品,亦可采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剂与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剂联合化裁治之。风寒化热表证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构成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三证鼎立格局,体现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太阳主皮毛,统营卫,总领人身之大表而为六经藩篱,是外邪入犯人体的第一重门户,而且转传变化也特多。正因为如此,《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篇共398条,太阳病篇即占178条,数几近半;其它五经病均只各有提纲一条,惟独太阳病有五条之多。仲景撰著时归重太阳病之意于此可见。清代吕(木茶)村是较早勘破此点的医家,故其尝曰:“太阳一经,乃伤寒家开手工夫”。提纲是用以总御全篇、缕析条分、指索门径的。是而对于一个学习研读《伤寒论》者来说,悉心读通领悟太阳病篇提纲  相似文献   

10.
《素问·咳论篇》曰 :“肺之令人咳何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指出了咳嗽发生 ,不仅在肺本脏 ,其它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致咳嗽。1 外感咳嗽机理 《咳论篇》曰 :“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肺气的这种特殊生理功能及其相应的病理变化 ,《内经》中尚有多篇记载。例如《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肺主皮毛……肺主鼻……在体为皮毛 ,在脏为肺……在变动为咳。”《六节脏象论篇》曰 :“肺者 ,气之本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痿论篇》曰 :“肺主一身之皮毛。”《灵枢·经脉篇》曰 :“太阳者 (肺 …  相似文献   

11.
经方是先由方证积累,后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渐产生八纲辨证,又发展到《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太阳病即是表阳证,今重点探讨表阳证。 怎样认识表阳证(太阳病)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首篇即讲太阳病。判定太阳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主要依据提纲,也即《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能真正认识太阳病必须明确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兴国  关玉 《中国针灸》2003,23(12):757-757
十五络穴首见于《灵枢·经脉》 ,篇中详细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络穴、主 (治 )病、治法等多种内容。《针灸学》认为其主治病证由于在循行上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故在临床上具有主治表里两经病证的作用 ,即足少阴络所主之“闭癃” ,实为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另外 ,在临床治疗时 ,可以原络配伍 ,又称“主客原络配伍” ,即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的顺序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 ,取其经的原穴 ,后病脏腑为客 ,取其经的络穴。例如 ,外感风寒入里 ,肺经受病 ,病人出现咳嗽等肺经病证 ,继则出现腹泻、腹痛等大肠病症 ,治疗时即可以肺经的原穴太渊为…  相似文献   

13.
伤寒論少阴篇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脈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湯主之“(宋本原文第301条)。这本来是治伤寒的经訓,但是辨治六经的方法,也可以移用于内伤各病。这就是沈明宗在《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一书自序里說的:“以外感內伤合参其理,即得全体大用”。我本着这样的意旨,在内科临床上,对一些慢性病在医治失效时,便展开经方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 ,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法 ,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妇女的经、带、胎、产等病 ,是脏腑功能失常、血气失调、冲任损伤所致。故六经辨证同样可说明妇女的病变 ,并找出其治疗规律。太阳主一身之表 ,统摄营卫。外邪袭人 ,太阳首当其冲 ,故出现表证。若太阳经病不愈 ,病邪循经入腑 ,则导致蓄水、蓄血证。女子以血为用 ,治经不离治血 ,凡属瘀积引起的经行错后 ,少小腹硬痛 ,均可仿蓄血证之法施治。太阳之经脉 ,络脑下项 ,挟脊抵腰 ,与少阴互为表里。故太阳…  相似文献   

15.
何谓“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答:这是秋燥病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现简释如下: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说:“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即指秋燥初起必先犯肺。肺为华盖,位处上焦,故曰“上燥”。燥邪犯肺,肺之津气受伤,失其清肃宣降之职,故临床表现除一般津气干燥见症外,常以咳嗽,甚至气逼喘满等肺气膹郁症状为主。治宜宣肺润肺,如治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是少阳病之主方。我在临证时,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发热而热在不同阶段确有疗效,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书解》中指出:"小柴胡汤为太阳篇之要剂,太阳主一身之表,邪以外来,须要驱邪外出,当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方。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在表之邪未外出,亦尚未内人,仍稽留在太阳经,必籍少阳之枢转以达太阳之气而外出。"正如陈修园所说:"凡太阳篇有柴胡之方,或因有其病象有以枢欲达之意,而以柴胡达之;郁未解之邪,而以柴胡可以枢达之.无非乘机利导之法,亦即麻黄桂枝二汤进一步之位也。"需要特别指出,太阳病中的…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被称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的应用频次仅略少于"经方之首"桂枝汤。其对太阳病及其变证具有突出的治疗优势,堪称是用治太阳病及其变证的主方。孙思邈概括"太阳病用柴胡汤法",列为《伤寒论》太阳病七法之第四法。根据张仲景"伤寒中风,有柴胡证"等病证合参、以病统证的思维模式,提出"太阳病柴胡证"的概念,认为"小柴胡汤实为疏表清里之首方",而不应将其限于"和解少阳"的狭义范畴。此观点为解析小柴胡汤在太阳病篇的主治病证,以及阐释其在现代外感发热性疾病中的治疗优势,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太阳篇在《伤寒论》中的地位《伤寒论》全书条文398条,方113首,太阳篇条文178条,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方75首,约占全书二分之一强。太阳篇主要是论述太阳病,而六病之中,论太阳病占了这么多篇幅,足以说明仲景对太阳病之重视。太阳经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伤寒论》是外感热病之专著,其病因为六淫之邪,首犯皮毛,太阳经首当其冲。诚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说明太阳经首先受邪。许多热性病——如肺炎、麻疹、肾炎、肝炎、痢疾、胆道感染等病,初期都现发热恶寒的太阳病阶段,这也说明太阳病:是首当其冲的,比其它经的病为  相似文献   

19.
三、对《伤寒论》方剂配伍规律的分析(一)太阳病篇方剂配伍规律的分析太阳为诸经藩篱,主一身之表,一切外感病邪,常首先侵袭太阳。故太阳病主要是指外感病的初期,多是伤于风寒之邪,疾病性质是表寒证,病位在表。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治疗以发汗解表为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太阳病方剂亦正体现这一重要治则。又太阳病,由于人体的体质有强弱,感受的邪气有轻重,虽属早期,但却可因正邪相争,或病轻,或病重,或自愈,或传变。更由于治疗不  相似文献   

20.
葛根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31条和第32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金匮·第二篇》)的第12条。这三条原文中,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此前后三条原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太阳病”,即论中原文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所示的风寒表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