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并且以溃疡型斑块为主;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并且以高回声斑块为主。观察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的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高敏C反应蛋含量越高。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方法 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检测,并根据结果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A组,23例)、稳定斑块组(B组,25例)和无斑块组(C组,25例),同时选取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D组).分别检测四组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A组、B组、C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D组(均P<0.05),A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均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间段内91例健康体检者,设定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其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出现几率为83.5%,与对照组的37.4%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粥状斑块出现不稳定性,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含量存在明显上升趋势(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存在较为显著相关性,对于急性脑梗死疾病诊断治疗具有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据检查结果对其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判断,检验比较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亦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4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脑梗死程度越严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患者脑梗死程度不同,颈动脉斑块性质不同。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可作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李青 《河南医药信息》2010,(24):129-1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反应蛋白水平及动脉斑块性质关系。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急性脑梗死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50例(对照组),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血脂检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生化检测比CRP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脂项目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斑块性质及发生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高敏反应蛋白不仅仅是一种炎症标记物,可以反应颈动脉内膜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危险信号,是脑梗死的致病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加强对高敏反应蛋白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治疗防止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检测方法,观察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近两年收治的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考组,分别检测两组受检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hs-CRP、FG水平明显高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内梗死灶直径〈1.5 cm者hs-CRP、FG水平明显低于梗死灶直径1.5~3.0 cm及〉3.0 cm患者(P〈0.05),梗死灶直径1.5-3.0 cm患者hs-CRP、FG水平低于梗死直径〉3.0 cm患者(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可作为脑梗死的有效评价指标,同时能够对梗死程度及面积等进行反应,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218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各段内膜形态改变,及hs-CRP水平检测。结果 2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hs-CRP含量为(13.28±2.39)mg/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各段内膜发现颈动脉斑块207例,动脉斑块率94.95%。结论 hs-CRP水平检测可以对急性脑梗死病情预后,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着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与88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hs—CRP水平为(9.86±2.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6±1.25)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hsCRP分别为(9.81±2.42)mg/L、(10.05±2.55)mg/L、(9.45±2.53)mg/L、(6.16±1.7)mg/L及(6.40±1.95)mg/L。前两组与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徐玉 《中国实用医药》2011,6(6):105-106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为临床的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近年来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检验的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的性质进行综合总结研究.结果 C反应蛋白的含量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也可以作为临床诊治的一项重要的依据.结论 血液中高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关系,可以做为预测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临床具体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 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宇平  罗伟良 《河北医药》2013,35(6):847-848
目的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试验组,门诊体检健康志愿者85例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2组共178例受试对象颈动脉各个部分进行检测,通过超声结果判断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进行化验并计算出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84.09%)、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含量[(5.97±1.78)mg/L]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1.57±0.23)mm]均显著增高;试验组内部进行对比发现,随着粥状斑块变得不稳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明显相关,在急性脑梗死预防及诊治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焱烽  陈冰  钱海燕 《河北医药》2010,32(5):569-570
目的探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TIA患者颈动脉,随机选择有不稳定斑块者30例(A组)、稳定斑块者30例(B组)和无斑块者30例(C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hs-CRP水平,并评定3组受试者病程1周时卒中风险。结果A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1周卒中风险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1周卒中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TIA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肖家平 《河北医药》2010,32(10):1197-1199
目的 探讨短期内使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 6(IL- 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以了解其对脑梗死炎症抑制和颈动脉斑块稳定作用.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每组60例.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口服)和强化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每组60例.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及hs-CRP、IL-6和MMP-3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中血脂及hs-CRP、IL-6和MMP-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强化治疗组中2亚组(尤其是易损斑块组)血清LDL-C、hs-CRP、IL-6和MMP-3三项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斑块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相关性,探讨炎症反应和颈动脉硬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将149例受试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71例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硬化组78例,抽取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送检甘油三酯、总胆同醇、C反应蛋白,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测量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无症状颈动脉硬化组;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明显高于无症状颈动脉硬化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呈正相关(r=0.240,P=0.044),无症状颈动脉硬化组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25,P=0.827)。结论 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与急性脑梗死有关,联合血浆C反应蛋白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初步预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程月珍  黄红梅 《淮海医药》2010,28(4):345-346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54例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颈动脉内-中膜(IMT)正常组34例;颈动脉IMT增厚组29例,颈动脉斑块组91例。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及增厚组患者(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影响。方法选取近年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再次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均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s-CRP、血脂、硬化斑块面积及IMT。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hs-CRP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C、TG、LDL-C低于对照组(P <0.05),且HDL-C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动脉硬化斑块面积及IMT厚度均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炎性反应,改善血脂水平,并对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IMT厚度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孟艳梅  刘庆 《河北医药》2010,32(7):826-82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CRP)及血脂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对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thiekness,IMT)和血清hs-CRP及血脂[总胆固醇(cholesterol tota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s-CRP、TG与双侧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6、0.502、0.339和0.331,P〈0.05);TC与双侧颈动脉IMT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8和0.124,P〉0.05)。结论脂质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均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AS的形成及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hs-CRP是一项独立的AS发展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