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泌尿生殖道感染越来越多,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UU)、沙眼农原体(CT)、白色念珠菌(CA)是常见的能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炎性症状的性病病原体。现将我院性病门诊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者NG、UU、CT、CA的感染情况400例首诊患者取样进行检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3种泌尿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中的应用。方法 512例门诊和住院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阴道宫颈分泌物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T、NG、UU,同时用胶体金法检测CT,用培养法进行NG、UU检测。结果 512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胶体金法检测CT的阳性率分别为10.1%和7.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检测UU的阳性率分别为33.4%和23.9%。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检测NG的阳性率分别为8.7%和6.1%。阳性检出率为UU〉CT〉N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CT、NG、UU的检出率高于胶体金法和培养法。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敏感度、特异度及报告周期上均优于胶体金法和培养法,对STD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无法提供药敏报告,可与常规检测方法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3.
彭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8):1170-1171
目的:探讨性病门诊男性病人前列腺液常见性病病原体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列腺按摩术采集321例性病门诊男性病人前列腺液,分别检测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淋球菌(NG)。结果:321例疑患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男性病人中UU、CT、Mh和NG的检出例数分别为54例、21例、8例和3例,其阳性率分别为16.82%、6.54%、2.49%和0.93%。CT和UU同时阳性仅为1.25%,而CT、GC同时阳性以及CT、UU、GC三者同时阳性者均仅有1例。结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是引起男性性病病人前列腺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段建平  艾军  李琰  贺延红 《河北医药》2001,23(12):919-919
目的:检测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在妇女炎症中的感染率。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技术对2601例有炎症,临床疑为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者进行检测。结果:CT1068例,阳性286例,阳性率26.8%。UU920例,阳性327例,阳性率为35.5%。结论:CT、UU是人类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对妇女的性病预防、保健及优生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女性不孕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和ELISA间接法,对120例不孕妇女和50例正常妇女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及抗精抗体(AsAb)进行检测。结果 不孕组与对照组抗精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4%,CT、UU、CT U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38%、13.6%;抗精抗体阳性组中CT、UU、CT U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1%、60.4%、26.7%。结论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女性不孕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FQ-PCR)在实验室检测泌尿生殖道病原体、淋病奈瑟菌(NG)、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中的应用。方法 464例拟诊为泌尿生殖道感染者的临床标本,用培养法检测NG、UU病原体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CT抗原,对同一标本同时用FQ-PCR检测NG、UU或CT的核酸。结果 FQ-PCR和培养法检出NG阳性率分别为28.4%(63/222)和14.9%(33/222),P<0.01,检测UU的阳性率分别为41.7%(126/302)和32.5%(98/302),P<0.05,FQ-PCR和金标法检测CT阳性率分别为18.2%(57/314)和6.1%(19/314),P<0.001,FQ-PCR对3种病原体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培养法或金标法。结论 FQ-PCR法检测NG、CT以及UU在临床诊断NG,UU和CT感染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常规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地区非淋病性尿道(宫颈)炎(NGU)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方法对997例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鉴定、计数、药敏检测。结果UU检出率38.1%,MH检出率8.4%,混合(MH+uU)9.8%。本地区解脲支原体对12种抗生索素敏感的前7种依次为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结论本地区NGU患者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治疗以交沙霉素为首选,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荧光定量PCR检测NG、CT和UU性病混合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传播疾病(STD)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NG、CT和UU是临床上常见的STD[淋菌性尿道炎(GU)和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病原体.目前生殖道感染(RTI)/STD已经成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的生殖健康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卫生部列出淋病、NGU等为其中重点防治的对象.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在一般人群中的感染率,评估NG、CT和UU在人群中传播的危险性,本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56例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了NG、CT、UU三种病原体DNA的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患者支原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及临床检测的意义,便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女性科门诊收治的42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所实施的培养法检测UU、MH及免疫层析法检测cT等药敏试验的有关资料。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慢性宫颈炎患者中,UU检出共计197例,阳性检出率为46.9%;MH检出共计84例,阳性检出率为20.0%;CT检出共计146例,阳性检出率为34.8%;混合感染共检出53例,感染阳性率为12.6%。观察可见UU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及MH的检出率。结论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检出率较高,故采用敏感或特异的技术检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可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慢性宫颈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王云良  张贻荣 《海峡药学》2010,22(11):140-141
目的通过对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共804例泌尿生殖道标本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区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分布情况。方法将门诊送检的804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和沙眼衣原体检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804例标本中,UU感染312例,感染率为38.8%,CT感染96例,感染率为11.9%,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率相对较低,占6.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9种抗生素敏感率依次为美满霉素83.3%、强力霉素80%、交沙霉素70%、克拉霉素63.3%、阿齐霉素46.7%、司帕沙星26.7%、左氧氟沙星20%、罗红霉素13.3%、氧氟沙星3.3%。结论在性病门诊患者及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UU和CT感染较普遍,临床应将其列为必查项目,同时根据支原体药敏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支原体确证琼脂培养基在诊断泌尿生殖道标本中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sma hominis,Mh)的优势,为提高临床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 取经过12小时UU/MH肉汤增菌的临床疑似标本洗脱液直接接种于支原体确证琼脂培养基,在5%CO2和95%N2的气体环境中培养24~48 h后,低倍镜下观察特征性菌落,计数其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同时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作对照,观察UU孔、Mh孔及计数孔颜色的变化.结果 172例泌尿生殖道标本中,支原体确证琼脂培养基检出UU感染59例,MH感染19例,混合感染16例,UU计数≥104CFU者40例,MH计数≥104CFU者15例;支原体药敏试剂盒检出UU感染63例,MH感染13例,混合感染13例,UU计数≥104CFU者45例,MH计数≥104CFU者10例.结论 支原体确证琼脂培养基,简便易行,观察菌落准确性高,提高MH的检出率及液体培养基的确证性.  相似文献   

12.
FQ-PCR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422例患者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给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422例患者,取其宫颈、尿道分泌物或前列腺液同时进行NG、CT、UU的检测。结果422例患者总检出阳性率65.64%,单一感染阳性率54.27%,重叠感染阳性率11.37%。男性316例阳性率67.41%,女106例阳性率60.38%。男女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7,P〉0.05)。检测结果显示:UU检出率最高,在UU阳性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结论STD感染中,NG、CT、UU占有一定比例,应尽可能的为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及时发现合并感染,给予有效的治疗。FQ-PCR技术检测NG、CT、UU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结果客观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优点,适宜门诊初查。  相似文献   

13.
姜翙  陈悦  周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2):1705-1707
目的探讨稽留流产的发生原因,寻找预防和降低稽留流产发生的方法和途径。方法总结2011年1至12月122例稽留流产病例,门诊同期正常妊娠人工流产100例作为对照,对与稽留流产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因素所致稽留流产占58.20%(71/122),其中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占56.56%(69/122);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总称)感染占1.64%(2/122)。人工流产组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占8.00%(8/100);TORCH感染未检出(0/100)。稽留流产组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检出率明显高于人工流产组(P〈0.05)。CT、UU感染与稽留流产密切相关(P〈0.05),TORCH感染与稽留流产无关(P〉0.05)。结论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稽留流产关系密切,是造成稽留流产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殖道支原体(UU、MH)感染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培养法对65例稽留流产者(观察组)和143例孕足月分娩的产后42d复诊患者(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MH、uu的检测。结果观察组宫颈分泌物UU、MH的总检出率为64.62%,对照组为2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稽留流产次数≥2次者,uu、MH检出率与只有1次稽留流产史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殖道UU、MH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将生殖道支原体检测作为孕前常规检查项目并积极治疗对防止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鹤岗地区性传播疾病(STD)感染特征。方法对500例患者的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快速血浆反映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TPP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阳性检出率解脲脲原体(UU)38.4%(192/500)〉梅毒23.2%(116/500)〉NG15.6%(78/500)〉CT5.6%(28/500)〉MH3.2%(16/500),UU感染居首位,梅毒位居第二,MH检出率最低。结论鹤岗地区的STD感染情况与前几年不尽相同,梅毒感染显著升高应引起重视。UU检出率高,MH检出率偏低可能与试剂质量有关,应加强试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调查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现状。方法采用一体化试剂盒,对2624例疑似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女性患者进行生殖道分泌物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2624例标本共分离出支原体1445株(55.07%),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uu)感染1244株(86.10%);单纯人型支原体(MH)感染40株(2.77%);UU合并MH感染201株(13.91%)。药敏试验显示UU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和氧氟沙星较为敏感,对林可霉素和诺氟沙星较为耐药,而MH亦是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和氧氟沙星较为敏感,但对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和诺氟沙星较为耐药。UU合并MH感染比单纯UU或MH具有更高耐药性。结论本院女性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主要以UU为主。支原体对9种抗生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治疗支原体感染时,不能仅凭经验用药,必须作支原体的体外药敏试验分析,以便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和氧氟沙星可作为广州市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骆晓莺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887-2888
目的探讨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方法对305例不孕症患者(观察组)和13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生殖道分泌物中的UU和CT,观察两组的差异。结果观察组UU、CT、UU和CT双重感染率分别为59.3%、41.0%和17.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9.82、44.86、19.11,均P〈0.05);原发性不孕组UU、CT感染率与继发性不孕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U和CT的感染与女性不孕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李敬文  徐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88-3089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以及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女性不孕的关系。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86例不孕妇女宫颈分泌物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淋球菌及单纯疱疹病毒核酸,并与72名健康妇女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与继发性不孕妇女UU、MH、CT、NG、CMV感染率分别为21.6%、8.2%、17.5%、1.0%、7.2%和3.9%、14.8%、30.1%、4.8%、7.9%。不孕妇女5种病原体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以UU+MH以及MH+CT混合感染最为常见。结论UU、MH、CT、NG和CMV感染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因素,对多种病原体的共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9.
<正>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是一类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疾病。STD病原体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部分真菌等。其中UU、CT、NG是3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其中解脲支原体是支原体感染最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4种治疗淋球菌(NG)合并沙眼衣原体(CT)和(或)解脲支原体(UU)的方法进行比较。方法:用淋必治加强力霉素、淋必治加阿奇霉素、淋必治加美满霉素、淋必治加左氧氟沙星等组,随机对88例NG合并CT和(或)UU进行治疗。1疗程后,比较4组药物对NG加CT阳性、NG加UU阳性,NG加CT加UU阳性及不同性别的治疗效果。结果:本文4组治疗方法对NG同时混合CT、UU感染的总有效率为67.0%。其中淋必治加强力霉素组、淋必治加奇霉素组、淋必治加美满霉素组、淋必治加左氧氟沙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5%、69.6%、62.5%、45.0%。淋必治加强力霉素组总有效率明显超过淋必治加左氧氟沙星组。但是各组药物对各组感染的总有效率相似。结论:在对NG合并CT和(或)UU感染的高危人群治疗时,除了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宣传,集中管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