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GPIbα)、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表达及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析其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MHD的慢性肾衰竭患者49例和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HD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CD62P和CD63的表达。采用电阻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MHD患者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62P表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CD63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H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CD63表达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差异明显。结论MHD患者血小板GPIbα表达下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紊乱激活血小板,而血小板CD63表达升高,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导致患者高凝状态加剧,可能增加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等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对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和血小板功能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8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51~66岁,随机分为2组, 每组40例。A组术中及术后用芬太尼镇痛,B组术中及术后用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镇痛,两组术后均给药2 d。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分别于术后4、12、24、48 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术前1 d~术后8 d连续监测心电图V1、V5和Ⅱ导联、血压及心率变化。分别于术前1 d、术后6 h、术后1、2、7、8 d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PTT)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 D41/CD61、CD62P、CD63表达。结果两组术后4、12、24、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术日~术后2 d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发生频率升高,B组术后7-8 d房性早搏发生频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7~8 d房性早搏发生频率低于A组(P<0.05或0.01)。与术前1 d比较,A组术后6 h ~术后8 d、B组术后6 h~术后7 d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及CD63表达均升高,A组术后6 h~术后7 d、B组术后6 h~术后2 d血小板膜CD62p表达升高,B组术后8 d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降低(P <0.05或0.01  相似文献   

3.
Zhang Y  Guan DL  Xia CQ  Han ZY  Xu JJ  Gao JZ  Wu KR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881-884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Ⅲa(CD61)、溶酶体酶糖蛋白(CD63)和抗纤维蛋白原受体单抗(PAC-1)的变化与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和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患者术前CD61、CD63和PAC-1的不同;前瞻性分析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使用抗凝剂后,血液中CD61,CD63和PAC-1的变化、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和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组术前外周血中的CD61、CD63和PAC-1高于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组和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使用抗凝剂后血液中CD61、CD63和PAC-1下降、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短,1年人/肾存活率高。结论 术前CD61、CD63和PAC-1较高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可能性大;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后,使用抗凝剂有利于移植肾功能恢复,提高1年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D-二聚体(D-D)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对多发肋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测价值。方法多发肋骨骨折病人9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VT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D-D联合VEGF对DVT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年龄≥60岁、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静脉曲张史构成比,血清D-D、VEGF高于未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糖尿病、手术时间、血清D-D、VEGF均是DVT发生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D-D、VEGF单独及联合预测DVT的AUC分别为0.741、0.705、0.796。结论血清D-D联合VEGF预测多发肋骨骨折术后DVT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彩超诊断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10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53例(387膝) TKA患者,按照术前下肢动脉彩超诊断结果分为正常组151膝和病变组236膝,病变组下肢动脉彩超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所有病例在半程止血带下行TKA。术后比较两组切口并发症、VTE发病率。[结果]病变组的年龄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年龄增加血管病变的发生也增加。两组中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男性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女性高。两组间并存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两组切口并发症、VTE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病率更高(P0.05)。[结论]经彩超诊断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TKA术是安全的,未增加术后切口并发症、VTE风险。糖尿病是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80岁)患者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30 d并发症及贫血发生情况,分析术后贫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8-09行初次TKA手术治疗的107例高龄患者,记录术前Hb值、围手术期Hb下降值、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87例(81.3%)发生贫血,22例(20.6%)因严重贫血输注异体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病程、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对术后贫血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b值、Hb下降值与术后贫血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5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高龄患者行TKA总体安全性较高,对于术前Hb水平较低者,易发生术后贫血,应尽可能提高患者术前Hb水平至正常状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GPIbα抗体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GPIbα)、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表达量的影响,分析其与未添加抗体组、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7例和健康人群3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人群、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加用抗GPIbα抗体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CD62P和CD63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未添加抗GPIbα抗体实验组血小板GPIbα的阳性率(29.9±4.9)%明显低于对照组(63.8±9.0)%和添加抗GPIbα抗体实验组(42.3±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未添加抗GPIbα抗体实验组血小板CD62P的阳性率为(50.9±7.5)%,明显高于对照组(23.3±8.7)%和添加抗GPIbα抗体实验组(36.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未添加抗GPIbα抗体实验组血小板CD63的阳性率为(54.1±5.5)%,明显高于对照组(30.9±6.2)%和添加抗GPIbα抗体实验组(47.2±2.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结论抗GPIbα抗体可以上调血小板GPIbα的表达和下调CD62P、CD63的表达,可调节血小板功能和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将68例(7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UKA组及TK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采用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J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36个月。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均低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UKA组的KSS评分及ROM均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UKA组的FJS评分均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相比于TKA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对预测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发生DVT患者21例为血栓组,同期相同手术治疗后未发生DVT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D预测患者发生DVT的价值。结果显示,DVT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和INR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分别绘制101例D-D测定值ROC曲线,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33、0.859、0.742。结果表明,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血浆D-D水平,对DVT形成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尤以术后第3天最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02例患者行单侧TKA,男14例,女88例;年龄5I~79岁,平均(65.9±7.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8.6±4.8)kg/m2.回顾性分析15项临床因素(连续变量7项、分类变量8项)与术后发生伤口周围瘀斑的相关性.连续变量包括:年龄、BMI、手术时间、输血总量、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时间,分类变量包括:性别、是否正在使用激素、有无糖尿病、有无原发性高血压、有无关节畸形、术后有无DVT临床表现、有无引流管夹闭及有无使用抗凝药物.102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伤口周围瘀斑分成两组: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并将所有15项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02例患者中14例术后发现伤口周围瘀斑,发生率为13.7%.单因素分析发现输血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7,P=0.008);输血量>400mL与输血量<40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5,P=0.024).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时间等因素对瘀斑发生无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引流管夹管与无夹管对瘀斑发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6,P=0.020).多因素分析得到术后输血、有引流管夹管是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 结论TKA后输血和伤口引流管夹管或引流不畅出现伤口周围瘀斑的风险高.术后应控制输血量,放置引流管时在明确无大血管损伤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夹管,并保证引流管通畅.  相似文献   

11.
CD_(15)和P_(-g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CD_(15)表达的意义及其与P-gp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对95例胃癌组织进行CD_(15)和P-gp检测。结果:CD_(15)和P-g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3%和70.7%。CD_(15)和P-gp均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CD_(15)阳性表达率在胃癌浸润至肌层和浆膜层者明显高于浸润至粘膜层及粘膜下层(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P-gp阳性表达率在胃癌浸润至浆膜层者明显高于浸润至肌层和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CD_(16)表达与P-gp表达有一定关联。结论:CD_(15)与P-gp在胃癌表达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54例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分为3组:术中局部和静脉联合使用氨甲环酸组(A组,52例),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组(B组,53例),未使用氨甲环酸组(C组,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D-二聚体值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A组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A组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D-二聚体值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中联合使用和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出血,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T-Free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国产TFree假体(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PS型)行TKA治疗39例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1膝)。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畸形三方面的评价。结果 3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术前为(39.1±8.5)分,术后12个月为(8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T-Free假体行TKA能纠正患者下肢屈曲、力线畸形,消除行走疼痛,减少伸膝受限,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具备高屈曲度功能,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腰麻对妊高征(PHS)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确诊为PHS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分别用布比卡因7、9 mg或11 mg施行腰麻.另选确诊PHS经阴道分娩产妇20例作对照(D组).观察手术前后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D-D)和血小板因子4(PF4)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比较,A、B、C组术后TM、D-D显著下降,PF4显著升高(P<0.05或P<0.01).术后C组PF4明显高于D组(P<0.01).结论 PHS产妇手术后血栓前状态三项指标呈现显著变化,但腰麻局麻药剂量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F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Fg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内置入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意义。方法 200例行内置入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中,采用微创手术治疗109例(微创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91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7 d血清CRP水平变化。然后依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2例)和未感染组(198例),比较两组各时段血清CRP水平变化。结果术前血清CRP水平微创组和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段微创组均较传统组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微创组术后1、3 d和传统组术后各时段均显著升高(P0.05);与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3、7 d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2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术前血清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感染组术后各时段、未感染组术后1、3 d血清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1 d比较,感染组术后3 d明显升高(P0.05),未感染组术后3、7 d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微创内置入手术治疗骨折患者血清CRP变化幅度明显低于传统手术。血清CRP水平在术后感染患者中显著升高,可作为感染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败血症的发生机理,研究了37例梗阻性黄疸(A组)和90例胆囊结石(B组)患者的胆道内压力、门静脉血流速度与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A组又分为急诊手术组(A1)、择期手术组(A2)、>60岁组(A3)和<60岁组(A4)4个亚组。结果显示:A及A1~4各组术前CD3+、CD4+、CD8+值均显著低于术后10天值(P<0.05或P<0.01),sIL-2R显著高于术后10天值(P<0.01)。A1组术前sIL-2R极显著高于A及A2~4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胆道内压力与IL-2、CD3+、CD4+及CD8+呈负相关,与sIL-2R呈正相关(P<0.01),门静脉血流速度与IL-2呈正相关(P<0.01)。由此表明梗阻性黄疸感染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患者(106膝)行TKA,均采用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进行置换,使用骨水泥固定,不置换髌骨。记录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的22~54(36.42±5.64)分提高至81~93(83.60±7.34)分,P0.05;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54°~85°(64.2°±5.1°)提高至102°~120°(106.9°±5.1°),P0.05。X线检查未发现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用于TKA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止血带松开时机和引流管夹闭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将70例单膝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术中关闭伤口前电凝止血后松开止血带、术后夹闭引流管6h(观察组,40例)和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对照组,30例),观察两者的出血量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输血例数及输血量:观察组11例(27.5%),平均输血量2.7 U;对照组24例(80.0%),平均输血量3.4 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深、浅静脉血栓形成例数:观察组5例(12.5%),对照组1例(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闭合伤口前电凝止血后松开止血带、术后夹闭引流管6 h能够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的总出血量,但能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和补体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观察了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手术后IgG、IgM水平以及CD3+、CD4+、CD8+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及气腹后(P<0.01)。补体C3及C4水平在手术后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及P<0.01),而CIC及CH50水平则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及P<0.01)。这些观察结果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增强,肝脏C3及C4产生增加,而对CIC的清除增加。这些变化可能是机体对高压CO2气腹及高碳酸血症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