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慢性湿疹瘙痒程度的改善情况,为本疗法提供临床依据;并通过与其他疗法的比较,探讨对于缓解慢性湿疹的瘙痒症状更加有效的疗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4组:火针组、刺络放血组、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组以及西药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数据变化,判断治疗方案对于瘙痒的疗效,并对起效时间和疗效维持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1)各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3个疗程后,3个治疗组VAS评分下降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2)3个治疗组起效时间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组与刺络放血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火针组与刺络放血组及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个治疗组疗效维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个治疗组疗效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慢性湿疹的瘙痒程度,并具备起效时间短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金蝉止痒胶囊对慢性湿疹瘙痒程度的缓解情况,为本药的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30例金蝉止痒胶囊联合苯磺贝他斯汀治疗的慢性湿疹患者(治疗组),及苯磺贝他斯汀治疗的慢性湿疹患者(对照组)用药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数据变化判定疗效;并对起效时间和疗效维持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VAS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起效时间与对照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维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蝉止痒胶囊对慢性湿疹患者皮肤瘙痒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且具备疗效维持较长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皮肤屏障修复乳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5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接受刺络拔罐治疗,同时外用皮肤屏障修复乳,对照组24例接受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外用维生素E乳膏,均治疗8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皮肤屏障修复乳能有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皮损局部拔罐疗法与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疗效差异。方法把84例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3个临床试验组,毫火针加西药组29例,拔罐加西药组28例,西药组27例。拔罐加西药组在皮损局部使用气罐留罐5~10 min;毫火针加西药组在皮疹局部使用火针快速点刺局部阿是穴,针刺深度3~5 mm,并在成簇的疱疹顶部点刺;2组试验每4天治疗1次,治疗3次后(约10 d)统计疗效;并配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300mg/d、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d西药治疗。另设西药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300 mg、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d作为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及每天过去24 h内最痛程度;记录即刻止痛疗效以评价止痛疗效。结果自第2次治疗后,毫火针加西药组、拔罐加西药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均P0.05),其中拔罐加西药组VAS低于毫火针加西药组(P0.05);3组VA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结束时,VAS评分与该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3次治疗前后24 h内最痛程度VAS评分相比较,止痛疼痛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次、第2次治疗毫火针加西药组、拔罐加西药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均明显大于西药组(P0.05),2个试验组对比,拔罐加西药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明显大于毫火针加西药组(P0.05)。结论带状疱疹急性期皮损局部拔罐疗法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局部皮损火针疗法,且即刻止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红黄光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46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给予红黄光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22例给予依巴斯汀片口服,两组患者均外用皮肤屏障修复乳,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6、8周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黄光联合刺络拔罐能有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刺络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痛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改良刺络疗法,对照组给予围针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第10、20、30、40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每隔10 d的显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期间共出现2例不良反应。结论改良刺络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疗效显著,无特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某疾病防治所医治的300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150例采用刺血拔罐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150例采用火针+刺血拔罐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睡眠质量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停止出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水疱结痂时间以及水疱脱落时间均较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火针结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恢复,改善其睡眠质量,同时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刺络拔罐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3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肌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观察组联合采取刺络拔罐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一般感情指数、情感得分、生活满意以及健康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有助于提高PHN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6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实验分为对照组(n=43,甲硝唑治疗)与观察组(n=43,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对比两组皮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脓疱、面部红斑、色素沉着、瘙痒等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匹斯汀片联合中医拔罐刺络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湿疹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依匹斯汀抗过敏治疗,观察组联合拔罐兼梅花针经络针刺治疗,对照组联合除湿止痒乳膏涂抹,1个月为1疗程,均治疗2疗程。通过有效率、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评分(EASI)、瘙痒积分、不良反应等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39,P0.05),EASI积分、瘙痒积分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组胺药依匹斯汀片联合拔罐刺络疗法治疗慢性湿疹可显著降低患者EASI积分和瘙痒积分,从而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同时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方法将43例(43条肢体)下肢丹毒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对患者局部行刺络拔罐,比较2组疼痛减轻和肢体肿胀消退情况。结果治疗2~5 d观察,治疗组快速止痛消肿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患者水肿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刺络拔罐对丹毒急性期疗效明显,能快速止痛、消肿,改善症状,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与围刺联合威伐光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入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在常规疱疹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围刺和威伐光治疗。联合组A在采用围刺、威伐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罗哌卡因注射液进行神经阻滞治疗。联合组B在采取围刺、威伐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评分)、焦虑评分(SAS评分)。结果三组治疗后VA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A、联合组B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0.042),联合组A、联合组B治疗前后SAS评分差值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7),两个联合组之间治疗前后VAS、SA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外治及物理治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对于缓解疼痛及改善患者焦虑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3.33%,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刺络放血拔罐疗法对黄褐斑(肝郁气滞型)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表3参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将64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法和单纯局部针刺法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刺络拔罐增强了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用复方甘草酸苷及盐酸非索非那定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SCORAD评分、有效率、起效时间和复发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SCORAD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7.14%,对照组复发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起效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辣椒碱软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将辣椒碱软膏和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按1:1等量混合外用,2次/d。对照组则单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2次/d,1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2%和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起效时间、症状评分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辣椒碱软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较单独使用皮质激素更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复方炉甘石洗剂联合氧化锌软膏治疗对过敏性皮炎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接诊的过敏性皮炎患者94例的临床资料作探讨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氧化锌软膏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炉甘石洗剂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DLQI评分、瘙痒和皮疹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87%与对照组80.8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LQI评分以及瘙痒、皮疹消失时间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皮炎患者应用复方炉甘石洗剂与氧化锌软膏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瘙痒和皮疹消失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308nm单频准分子光与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的97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予308nm单频准分子光照射治疗,对照组49例予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进行照射治疗。两组患者均2次/周,连续治疗24次。治疗前、后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的临床严重度进行评分,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58%和71.43%,治疗组SCORAD积分和VAS积分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308nm单频准分子光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好,起效快,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刺络拔罐及氦氖激光治疗。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结痂时间及总病程都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加氦氖激光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治疗费用低、能够有效地促进炎症吸收、皮损干燥结痂、减轻疼痛,有效缩短病程,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以及瘙痒、睡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通过对照研究,观察抗敏一号方对青少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门诊患者,按队列研究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运用抗敏一号方,对照组予以开瑞坦治疗,2组同时外涂樟脑霜。疗程为4周。每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皮损范围、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量化积分、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在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影响度的症状改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有效率分别为78.13%和46.88%;治疗组的疗效及对皮损范围、皮损严重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瘙痒和睡眠的改善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抗敏一号方和开瑞坦治疗青少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抗敏一号方对皮损范围、皮损严重度的改善优于开瑞坦,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