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汶川地震后,已有针对震区医务工作者灾后心理状况的研究报道[1],但对其长期精神状况的调查研究不多.本次研究调查了汶川地震2年后灾区护理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状况,旨在了解其长期心理状况和相关因素,为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于2010年6月期间,以汶川地震重灾区绵竹市5家医院(绵竹市人民医院、绵竹市中医院、绵竹市妇幼保健院、绵竹市汉旺人民医院和绵竹市口腔医院)的亲身经历地震且参与过救援工作的护理人员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问卷245份,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为95%.共入组233人,男性6人,女性227人;年龄17~ 57岁,平均(31±9)岁.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直接从事一线救援军人创伤暴露半年后进行调查。按方便取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1125人。按照美国精神疾病与分类标准第4版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入组PTSD患者63例,年龄18~31岁,平均(21±3)岁;军龄:1年29人,2年11人,≥3年23人;婚姻:未婚58人,已婚5人。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成批伤、灾害伤是一个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致伤原因引起的多人伤害,具有突发性、人数多、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全球每年死伤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对于此类灾害的医学救援,笔者认为专业技术力量前伸至受灾现场、协助拣伤分类及现场急救;区域性灾害救援网络及通讯网络的组建;急救现场及运输途中早期救治的详实记录;入院后的再次伤情甄别,频繁和持续地复查和再评估;对危重伤员实行专组管理、责任到人;实施灾后早期心理干预及提升灾前备灾阶段医疗资源的储备能力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灾害事故,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地震灾后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和心身健康差异,为灾后不同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5.12四川地震后第8天用人格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心身健康量表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两个群体共436人作调查分析。结果受灾群众的合群、信任、同情、责任人格特点分数显著高于救援人员(t=-3.126,P0.01;t=-3.276,P0.01;t=-2.755,P0.01;t=-2.458,P0.05);变通和乐观显著低于救援人员(t=2.151,P0.05;t=4.627,P0.001)。退避、幻想、自责及合理化应对方式分数显著高于救援人员(t=-6.726,P0.001;t=-6.004,P0.001;t=-4.462,P0.001;t=-4.114,P0.001)。抑郁、烦躁、愤怒、焦虑、恐惧、注意力、失眠、生理不适应心身健康分数显著高于救援人员(t=-2.353,P0.05;t=-2.110,P0.05;t=-3.276,P0.05;t=-6.142,P0.001;t=-11.032,P0.001;t=-5.070,P0.001;t=-8.950,P0.001;t=-8.035,P0.001;)。结论地震灾后救援人员比受灾群众有较好的人格、应对方式和健康心理,地震对受灾群众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大于救援人员。  相似文献   

5.
1991年当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成立时 ,为了管理好心理测验和医学用的临床评定量表的出版和使用等工作 ,制定了“心理评估质量控制规定”试用本 ,于 1994年公布。近几年来 ,我国的心理评估工作发展迅速 ,应用范围增广。根据试用此规定的经验和我国当前的情况 ,在试行本的基础上 ,提出了“心理评估质量控制规定”修订本。(一 )心理评估工具的修订或编制  1.心理评估工具编制   (1)评估工具中均应附有详细的指导手册 ,内容包括 :指导语、实施方法、记分方法、常模、信效度资料与注意事项等。(2 )指导手册应对常模分数及形式…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后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等测量工具,对灾后一月内四川省什邡地区及转入本院的受灾群众共342人进行评估。结果:灾后一月内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45.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两个群体PTSD症状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但什邡地区症状程度较重,消极应对、脱离灾后环境等因素是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地震后受灾人群,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其中女性群体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1991年当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成立时,为了管理好心理测验和医学用的临床评定量表的出版和使用等工作,制定了“心理评估质量控制规定”试用本,于1994年公布。近几年来,我国的心理评估工作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增广。根据试用此规定的经验和我国当前的情况,在试行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评估质量控制规定”修订本。   (一) 心理评估工具的修订或编制    1.心理评估工具编制     (1)评估工具中均应附有详细的指导手册,内容包括:指导语、实施方法、记分方法、常模、信效度资料与注意事项等。 (2)指导手册应对常模分数及形式慎重地予以说明,对常模样本应有明确的定义和清楚的说明,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地区分布、文化、样本量等。 (3)指导手册应详细列举与评估技术有关的信、效度资料,以供心理评估技术使用者判断和参考。 (4)指导手册应清楚说明心理评估技术的目的、应用范围与局限性。 (5)内容健康,避免歧义性、通俗易懂、对被测群体适用。 (6)每种评估工具及指导手册经过若干时间应予以重新修订,通常为10~15年。    2.心理评估工具的登记注册     (1)任何单位、机构、组织或个人所编制或修订的心理测验和其他评估工具,都必须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或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申请登记注册。 (2)申请登记注册的心理评估技术须经专家科学论证审核鉴定,经审核合格者才予以登记注册,统一分类编号,并定期在专业刊物上公布。 (3)经登记注册予以公布后的心理评估工具方可发行与出售,只限具有测验使用资格者购买和使用。   (二) 心理评估工具的出版和管理   目前在我国尚无出版和管理心理测验的专门机构,而专业人员和社会又需要心理评估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或作为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工具。因此,为满足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的目的,制定如下规定。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在心理评估工具的出版和管理中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    2.心理测验或评定量表的修订或编制单位应具体负责出版和管理,包括测验技术培训。    3.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未经拥有某心理测验或量表版权者的同意时,不得擅自复制这测验或量表,也不得擅自编制或复制这测验或量表的电脑软件,违者视为侵权行为,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4.测验出版销售单位在推广心理评估工具时,应提供详细的测验指导和技术手册,以说明测验编制和标准化的程序,同时还要提供有关测验信度和效度方面的资料。    5.在指导实施的手册中,应说明编制该测验常模样本的人数和代表性、编制该测验的目的、测验本身的限制及不完善的方面,务使人们了解测验的性能、避免作出不恰当的解释。    6.在手册中,应说明对评估结果作适当解释所需要的专业训练。    7.评估技术的广告应实事求是,不宜使用过于夸张广告词。    8.评估工具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销售,只能向具有测验使用资格的专业人员提供。    9.心理评估工具只能在具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测验操作人员中使用,不得转借、转让给他人。   (三) 心理评估人员的资格和责任   心理评估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格的专业人员实施这项技术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心理评估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测验操作人员,均须接受严格的心理评估技能培训。    1.心理评估专业技术人员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心理学、医学或相关学科的本科以上学历。 (2)在具体实践中还应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尤其是脑科学的知识。 (3)接受过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或国家部委认可的心理评估技术培训班的专门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对某些复杂的测验(如智力成套测验、洛夏测验、神经心理成套测验等)尚需取得该项技术的单项证书。 (4)对心理测量理论具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有两年以上使用多种心理评估技术的经验。 (5)能够正确指导测验操作人员实施心理评估操作技术。    2.测验操作人员必须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心理评估技术,同时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医学、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中等专科以上学历。 (2)具有与人交往的技巧,对人类行为有基本的了解。 (3)接受过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或国家部委认可的心理评估培训班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4)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具有两年以上从事多种心理评估技术操作的经验。 (5)能向心理评估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准确的测验结果及有关资料。    3.以上两类人员应保证能遵守职业道德和心理评估质控,并且既往没有违反心理评估人员道德准则的记录。    4.测验操作人员负责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交测验结果及报告,但没有解释权,其签名的报告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威性;专业技术人员签名的报告才具备法律效力,并应承担法律责任。    5.对于违反心理评估质量控制规定和职业道德者,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在掌握确凿证据后,有权对其进行书面警告、公开点名批评和否定从事心理测验的资格。   (四) 心理评估技术的使用    1.一般规定     (1)使用心理评估技术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绝不能滥用测验和有关工具。 (2)因教学和研究需要使用心理评估技术时,要确保不使工作关系之外的非专业人员接触心理测验内容,以免损害其功能。 (3)向非专业人员(学生、大众)演示或在著作中介绍心理评估技术时,应着重说明工具的性质,不能用测验中记分条目内容,只能用手册中的条目例子作说明。 (4)在教育或康复训练等干预研究中,不能以标准评估工具的内容或类似项目作训练的内容。    2.测验结果的解释     (1)测验结果的解释只能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2)测验分数也和测验材料一样,只能对已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公开。 (3)将测试结果告知被评估者本人或委托人时,通常应附有适当的解释。 (4)在必须告知第三方(如单位负责人、家属、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时,通常只告知其测验结果的解释,而不是测验分数,以防错误解释或错误引用。 (5)在通知测验结果或解释性结论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心理年龄(MA)、智商(IQ)等,以免引起误解。 (6)解释者要了解测验本身的限制,避免夸大测验结果的解释,尤其在没有得到其他资料支持时,更应慎重。    3.测验的保密问题     (1)心理测验和类似的评估工具,须在被评估者事先末曾得悉其内容时,才有价值。因此,不得在公开媒体(包括期刊、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等)上公开测验内容,以免损坏评估工具的性能,即使对于那些内容无需保密的测验,亦须在征得版权拥有者同意之后,方可在专业出版物中引用。 (2)在任何情况下,只让有资格使用测验的人员才可以接触或运用测验;不具资格者,不得任意翻阅测验资料。测验手册,工具和记录纸都不能放入书架和易为人所翻阅的地方。 (3)在讨论测验性能的专业出版物中,需要引用测验条目时,只能采用模拟样本项目或手册的例子,测验记分条目不能公开。 (4)心理评估人员应负责保管心理评估工具,使其内容和答案不致泄漏,保证其应用的准确性。 (5)心理测验材料不得用于电视或其他娱乐节目的活动。 (6)心理测验的材料,不可随意割裂使用或解释。 (心理评估人员道德准则见下期)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2000年5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考察红十字会救援人员的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心理状况,为救援人员的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对298名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主动反刍、侵入反刍的水平。结果:(1)救援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阳性率为35.2%,创伤后成长的筛查阳性率47.3%;(2)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年龄≤20岁的救援人员的PTSD分数显著高于年龄20岁的救援人员;(3)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教育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救援人员的PTSD分数显著高于高中/中专的救援人员;(4)侵入反刍显著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主动反刍显著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结论:救援人员的心理创伤反应在年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反刍能够预测救援人员的心理创伤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地震之后,我作为心理援助志愿者来到了四川,为那些在地震中受到心理创伤的人提供专业支持。早期主要工作是陪伴、倾听、评估心理创伤的程度、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也协调一些灾后物资发放、心理危机干预科研等日常工作。早期在安置点,我们会定期巡查,特别关注那些可能有需要的人,比如过分沉默寡言、情绪低落、过度担忧或者精神恍惚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给一些失去亲人  相似文献   

10.
灾后心理重建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经被正式纳入灾后重建体系。近年来研究表明,灾后救灾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灾后心理重建包括物质干预和心理干预等措施。现就灾后救灾干部心理重建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临床上地震伤员实施人性化护理,使地震伤员的心理及生理创伤减少,心理问题有所缓解.方法 对地震灾区50名受灾伤员进行人性化护理,评估实施后病人的心理变化.结果 及结论灾后及时、有效地进行人性化护理及心理干预,有助于促进伤员灾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半年后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救援军人1060例,以健康状况量表(SF-36)对调查人群的生存质量进行测量,自制一般人口学量表、Davidson创伤量表、地震经历量表、Beck抑郁量表、Beck焦虑量表对调查人群进行评估,多元逐步回归筛选风险因素。结果①救援军人的SF-36总分(t=-8.352,P<0.01)及生理功能(t=-2.113,P<0.05)、躯体疼痛(t=-7.724,P<0.01)、总体健康(t=-52.298,P<0.01)、精力(t=-6.994,P<0.01)得分低于地方常模,社会功能(t=1.990,P<0.05)、精神健康(t=4.093,P<0.01)得分高于地方常模,生理职能(t=-1.265,P>0.05)、情感职能(t=-0.5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影响救援军人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为焦虑抑郁程度、服役满意度、创伤后症状的严重程度、创伤暴露程度及饮酒。结论救援军人半年后生存质量低,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甚至药物治疗等可能对其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14个月后极重灾区县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参加卫生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汶川震后社会心理支持项目"培训与心理干预的6个极重灾区县基层医务人员307人。先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PTSD7)进行调查。然后,对SRQ20≥10分或PTSD7≥4分者均进行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的抑郁发作和PTSD诊断评估以及自杀倾向评定。结果:SRQ20≥10或PTSD7≥4者81人。在完成MINI抑郁发作诊断评估的51人中,符合目前抑郁发作7人;在完成PTSD诊断评估的61人中,符合PTSD发作7人;两者共病3人。在完成自杀倾向诊断评估的62人中,存在自杀倾向10人。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的抑郁发作、PTSD和自杀倾向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安置点之间的PTS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北川的检出率(40.0%)最高。搬迁次数是灾区基层医务人员精神痛苦的危险因素(OR=1.24)。结论:震后14个月后,极重灾区县基层医务人员仍存在明显的精神痛苦,少数人存在抑郁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及自杀倾向。震后多次搬迁可能促使精神痛苦的发生及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14.
不同部位脑血管病人的IQ与MQ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大脑各叶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并由特定的动脉供应。因此 ,每个脑叶或某部位的脑血管发生梗塞或出血时会产生相应的优势功能障碍 ,随着神经影象学的发展 ,对脑血管病能够准确的定位 ,但无法评估病变部位神经心理功能损害的程度。本研究结合神经影象与神经心理测验评估不同部位脑血管病 (CVD)的智力和记忆损害的情况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1 临床资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病人组 :60例脑血管病人中男 4 2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58± 11岁 ( 19~ 82岁 ) ,平均受教育年限7.2 5± 4 .95年 ( 0~ 16年 )。正常对照组 :4 0人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疏导对产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433例产后并发抑郁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干预组213例(产后1周开始定期给予心理疏导交流,每周1次,持续1~3个月)、对照组220例(因各种原因未能接受心理疏导),对比两组的抑郁、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干预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估(SF-36)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显著的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641,3.022;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社会功能、精神情况、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的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6,2.558,2.391,3.022,2.816;P0.05)。结论:早期心理疏导对产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况、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救援官兵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韧性量表(CD-RIS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为研究工具,施测于404名地震救援官兵,对其创伤后成长状况及与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404名被试在PTGI 21个条目的平均得分在2.66~3.76之间,绝大部分条目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成长程度在"中等(3分)"与"较大(4分)"之间。8个得分最高的条目分别集中在欣赏生活、人际关系及个人力量等维度。2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及总分与韧性各维度及总分、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在0.242~0.589(P0.01)。3以PTGI总分为因变量,以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各维度为预测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部队领导和战友支持、坚韧和朋友支持进入回归方程,β值分别为0.310、0.312、0.174(P0.01)。结论:地震救援官兵普遍觉知到心理成长,主要表现在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力量的增强等方面;韧性、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密切相关,高韧性、高社会支持个体创伤后成长程度越高,其中领导和战友支持、坚韧、朋友支持对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正念减压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知觉压力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8例行TACE术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正念减压干预。评估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的知觉压力、心理状态与患者满意度等一系列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7.942,P0.001);干预后观察组HAMD评分、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4.085,-7.955,P0.001);干预后观察组对环境、爱护与关心、技术与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529,5.794,9.791,P0.05)。结论:肝癌TACE患者术后采取正念减压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知觉压力,优化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团体性心理干预对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140例住院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呼吸功能锻炼、饮食指导、心理干预等一般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团体性心理干预,持续8周。评估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心理状态,比较两组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检测心肺功能,评估患者运动耐力、呼吸困难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8周后心理状态评分(POMS)、呼吸储备(BR)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t=-5.516,-2.151;P0.05),最大运动量时每分钟通气量(VEmax)、摄氧量(VO2max)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t=2.071,2.134;P0.05)。观察组干预8周内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全身性呼吸性体操的锻炼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10,2.737,2.491;P0.05)。结论:团体性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住院COPD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一线救援官兵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并接受专业心理保障6周后,随机抽取206人(军龄<2年者54人,军龄>2年者152人),用创伤后应激症状问卷(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PCL)、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SCSQ)和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hort Scale,EPQ-R)进行调查.结果:PCL得分高于分界值的有4人,占1.94%;PCL得分与消极应付方式、EPQ的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48、0.67,P<0.01),与EPQ的E量表得分负相关(r=0.30,P<0.01);军龄<2年者的PCL总分及闯人性症状、回避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军龄>2年者[如总分(31.0 ±14.9)vs.(26.3±8.6),P<0.05].结论: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并接受专业心理保障6周后部队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较低;军龄<2年者及消极应付方式和神经质人格人群应是心理服务关注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神经发育情况。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71例晚期早产儿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145例足月儿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在校正胎龄40周、3月龄、6月龄及1周岁时进行测试,比较神经发育水平。结果校正胎龄40周龄时,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龄时晚期早产儿大运动落后于足月儿;6月龄时晚期早产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落后于足月儿;1周岁时精细动作落后于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欠佳,生后早期需加强监护和随访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