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4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T管引流),35例行LC+LCBDE(一期缝合),27例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38例行L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对4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各项指标、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C+LCBDE(T管引流)组术后不适(腹胀、呕吐等)者比例最高、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得分最低,LC+LT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最短,LC+ERCP/EST组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最高,上述指标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LC+LCBDE(T管引流)组出现2例胆道感染、1例T管脱落、4例高淀粉酶血症,LC+LCBDE(一期缝合)组出现4例胆漏、2例高淀粉酶血症,LC+LTCBDE组出现2例高淀粉酶血症,LC+ERCP/EST组出现8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胰腺炎.术后随访半年以上,LC+LCBDE(T管引流)组出现1例结石残留、1例结石复发、1例胆道狭窄,LC+ERCP/EST组出现4例结石复发、2例胆道狭窄.结论 上述4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LTCBDE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术者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近、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已确诊的330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n=92),采用开腹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EST+LC)组(n=110)采用EST+LC术式,(LC+LCBDE)组(n=128)采用LC+LCBDE术式,比较分析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开腹组最高,住院费用及术后远期并发症(EST+LC)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根据实际情况,优选LC+LCBDE术式,慎用EST+LC术式,开腹手术作为辅助方案。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四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44例,随机分为LC+LCBDE44例(T管引流,A组)、LC+LCBDE35例(一期缝合,B组)、LC+LTCBDE27例(C组)及LC+ERCP/EST38例(D组),对四组术后各项指标、住院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对比。结果 四组在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肛门排气时间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在术后不适(腹胀、呕吐等)反应较多,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得分较低,与其他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其他三组(P<0.05);D组术后淀粉酶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四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A组有1例T管脱落及1例结石残余,B组出现早期胆漏4例,D组出现高淀粉酶血症血症患者较多达8例,并2例患者出现胰腺炎症状。在术后随访发现,A组出现1例结石复发,1例胆道狭窄;D组出现4例结石复发,2例胆道狭窄。结论 四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经胆囊管取石综合了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值得推广;同时术者也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015年1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行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资料70例。其中38例行ERCP/EST+LC,32例行LCBDE+LC,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胆漏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ERCP/EST+LC组多于LCBDE+LC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恢复时间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住院时间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LCBDE+LC组术后发生胆瘘5例,ERCP/EST+LC组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4例,胆瘘1例,两组通过对比,ERCP/EST+LC组胰腺炎发生率更高,LCBDE+LC组胆漏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石大、数量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的病人优先选择LC+LCBDE术式,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LCBDE+LC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常规放置T管引流,减小胆道内压力预防胆漏的发生,两种术式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诊疗,力争达到最优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6年2月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300例,根据对患者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每组150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肝功能等相关指标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C+LCBDE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等方面明显低于ERCP/EST+LC组(均P<0.05)。2组患者术后1 d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升高,术后3 d各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C+LCBDE组6.67%,ERCP/EST+LC组为8.6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后短期随访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C+LCBDE与ERCP/EST+LC均为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式,其中LC+LCBDE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等方面更具优势,但临床工作中仍需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与医院条件灵活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plus cholecystectomy,LCBDE+ LC)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 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浙江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1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其中98例采用LCBDE +LC治疗,112例采用ERCP/EST+ LC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随访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 LC组:手术成功率96.9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06%,结石残留率2.04%,远期结石复发率1.02%,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0%,乳头狭窄发生率1.02%.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91.96%,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0.71%,结石残留率7.14%;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7.14%,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4.46%,乳头狭窄发生率2.67%.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BDE +LC组结石复发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ERCP/EST+ LC组(P<0.05),乳头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 LC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更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术式,对于适宜的患者行胆囊管取石或胆总管Ⅰ期缝合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但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胆瘘、残余结石等情况下,ERCP+ EST仍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护理效果。方法给予20例开放性骨折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血糖监测、低血糖护理、皮肤护理、康复指导、预防感染等,使患者术前能尽快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手术后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在8.1mmol/L以下,术后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拆线,安全度过围术期。结论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与应激性高血糖围术期的护理相比较,后者能正确有效的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5-9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胆源性轻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27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胆源性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按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LCBDE+LC组及ERCP/EST+LC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取石率、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总胆红素、丙氨酰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淀粉酶的变化趋势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LCBDE+LC组相比,ERCP/EST+LC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胆瘘发生率显著性减少;而住院费用和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显著性增加;两组住院时间、完全取石率、中转开腹率、术后总胆红素、丙氨酰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淀粉酶、消化道穿孔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LCBDE+LC组与ERCP/EST+LC组均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胆源性轻症急性胰腺炎,具体实施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医院条件,个性化选择最合适的微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ERAS理念下三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比较。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149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ERAS理念管理,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RCP+EST)(LC+ERCP+EST组,49例)、LC联合胆总管切口取石术及T管引流术(LCHTD)(LC+LCHTD组,57例)及LC联合胆总管切口取石术及一期缝合术(LCBDE)(LC+LCBDE组,43例)三组。记录三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总管结石数量、胆总管结石大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三组术后1 d、3 d、7 d的疼痛程度,观察术前、术后血清γ-谷氨酸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变化情况,统计术后4周的残石率。结果 LC+LCBDE组、LC+ERCP+EST组、LC+LCHTD组手术成功率依次为95.35%(41/43)97.96%(48/49)、96.49%(55/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47-49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管结石对患者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结石清除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经腹腔镜微创治疗术中情况(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研究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治疗后经随访1年,研究组患者复发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8.42%)(P0.05)。结论给予肝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其结石清除效果确切,术中切口缩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从而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根治切除肝胆管空肠桥袢式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2例肝门胆管癌病人采用肝楔形切除肝胆管空肠桥袢式吻合术 ,检测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 ,与对照组 18例肝门胆管癌切除加左或右半肝切除术病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 2例病人术后切口感染 2例 ,胆瘘 1例 ,经充分引流于术后第 14天恢复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第 3、7、2 1天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 ,与研究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该手术方式安全可靠 ,对肝功能影响小 ,并发症少 ,是肝门胆管癌根治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80例,按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予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及VAS疼痛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2/40)比对照组的22.50%(9/40)少,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无明显疼痛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措施;对照组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措施。随访1年,内容包括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经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可知膝关节功能评分为25.69±2.33分、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踝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术中失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刘权 《中外医疗》2012,31(3):43-44
目的观察肝胆管结石症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处理效果及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2例肝胆管结石症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手术处理情况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治愈35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16.67%。死亡原因为放弃治疗出院3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合并重症化脓性胆管炎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治愈的35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无一例复发肝胆管结石,肝功能逐渐恢复。结论肝胆管结石症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除肝胆管结石梗阻,积极护肝治疗,控制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镜联合行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T管引流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以本院58例行LC+LCBDE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临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结果经过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加强对行LC+LCBDE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一期缝合组16例,T管引流组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术后镇痛次数、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胆漏、肺部感染),同时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后胆管内残余结石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期缝合组患者较T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及术后镇痛次数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切口感染、胆漏、肺部感染)和胆管内残余结石发生率分别为18.7%和12.5%,T管引流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胆管残余结石发生率分别为16.0%和12.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BDE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疗效确切、安全有效,较之LCBDE术后留置T管引流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胆总管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联合LC(LCBDE+LC),试验组给予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ERCP/EST)联合LC(ERCP/EST+LC).比较两组炎症相关指标、围术期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试验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淀粉酶(AMS)、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均疗效明显,但试验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好等优点,对照组具有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应依据临床需求合理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患者予以不同肝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1例,予以腹腔镜手术;对照组61例,予以常规开腹肝部分切除+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显效44例、有效1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7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7例、23例及81.91%,X~2为5.510,P0.05。研究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7%,X~2为5.510,P0.05;两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术应用于肝胆管结石临床治疗中,临床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预后质量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冯安心 《吉林医学》2014,(7):1413-14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择肝胆管结石患者112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创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残石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较传统手术治疗更显著,可以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石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种术式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CC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C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的不同把患者分为A、B、C、D组,每组40例。A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胆总管切开胆管镜探查(OCBDE)+T管引流(TTD),B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切开胆管镜探查(LCBDE)+TTD,C组行LC+LCBDE+胆管一期缝合(PDC),D组行LC+经胆囊管胆管镜探查(LTCBDE)。统计对比四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并发症和2年胆管结石累积复发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C、D组的手术时间均缩短,B、C、D组的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缩短,术后3 d空腹血糖、术后3 d血浆皮质醇、术后3 dC反应蛋白、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但住院费用均高(P<0.05)。与B组比较,C、D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缩短,住院费用、术后3 d空腹血糖、术后3 d血浆皮质醇、术后3 d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P<0.05)。A、B、C、D组术后3 d的AST、ALT、总胆红素均明显低于术前(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