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28B(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候的分子学机理。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245例住院CHC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和肝功能指标(ALT、AST、GGT、DBil、TBil、ALP和Alb)、HCV RNA含量,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CHC患者IL28B SNPs(rs12980275、rsl2979860、rs8099917和rs10853728)基因型,并与23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用SPSS 20.0软件分析各数据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245例CH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郁脾虚证最多(177例,72.2%),其余证型分别为瘀血阻络证(38例,15.5%)、肝肾阴虚证(22例,9.0%)、肝胆湿热证(7例,2.9%)和脾肾阳虚证(1例,0.4%);肝郁脾虚证患者在年龄、AST、DBil、TBil、ALP和HCV RNA含量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多见于年轻的、肝功能损伤程度较轻和HCV RNA含量较低的患者;肝郁脾虚证CHC患者的rs12980275 AA基因型和rs8099917 TT基因型和rsl2979860 CC基因型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P0.01),IL-28B 5N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C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年龄和肝功能某些指标在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存在差异,CHC患者中医证型与IL-28B基因某些位点的多态性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症状体征的采集以及免疫指标的检测,探究PBC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的关系。方法:采集90例PBC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Th1细胞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PB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4型,其中瘀血阻络证39例(43.33%)所占比例最大;主要症状体征分别为:身倦乏力74例(82.22%),绝经69例(76.67%),纳差48例(53.33%),脾肿大41例(45.56%)等。在细胞免疫方面,瘀血阻络证患者的CD8^+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相比更低(P<0.05),伴有血瘀证患者IL-6、IFN-γ较非血瘀证者高(P<0.05)。结论:PBC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瘀血阻络证占比最多,主要症状及体征有身倦乏力、绝经、纳差、脾肿大等;瘀血阻络证患者CD8^+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者相比更低;PBC血瘀证患者IL-6、IFN-γ较非血瘀证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情绪改变,探讨中医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调查133例CHB(肝郁脾虚证或湿热中阻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40.60%的CHB患者存在焦虑,49.62%的患者存在抑郁,以轻度和中度居多.两证型比较:轻度焦虑/抑郁以湿热中阻证居多,分别为:39.08%(P<0.05)、44.83%(P<0.01),重度焦虑/抑郁则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分别为:13.04%(P<0.05)、17.39%(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S/SDS总分与病程、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ALT、AST、HBV DNA载量成负相关(P<0.01).结论:CHB患者存在明显情绪改变,并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各证型组患者代谢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中医四诊所得症状资料、生化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46例NASH患者中,以肝郁脾虚型居多,共41例,占28.1%,而痰瘀互结型最少,共20例,占13.7%。与肝郁脾虚型患者比较,痰湿内阻、痰瘀互结及湿热蕴结型患者体重指数较高。各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患者生化学改变较轻,肝肾不足、痰湿内阻型患者生化学改变呈中度异常,而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型患者生化学改变呈明显异常。结论:NASH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较为常见,而痰瘀互结型最少见。各型患者的BMI、胰岛素抵抗程度、肝脏炎症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密切相关;生化学检测结果对中医辨证分型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基因变异的变化规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机制。基因芯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候的HBV前C区基因变异。不同位点变异率(%)与证候相关,肝肾阴虚1764(38%),1896(68%),1899(38%);瘀血阻络1762(93%),1764(90%),1899(50%)。不同证候变异株信号强度差异显著,1762、1764;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脾虚;1862:肝肾阴虚>肝郁脾虚;>1896: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郁脾虚;1899: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湿热中阻>肝郁脾虚。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候相关,为分子证候辨证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肝内Ⅳ型胶原(CⅣ)及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CⅣ同步检测的相关性及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方法:104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肝组织病理学、肝内CⅣ免疫组化及血清PCⅢ、HA、CⅣ的检测.结果:①病理学诊断属CHB轻度者74例,中度21例,重度9例;②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脾虚型56例(53.88%)、肝胆湿热型3例(2.85%)、肝肾阴虚型14例(13.46%)、脾肾阳虚型5例(4.81%)及瘀血阻络型26例(25.00%);③CHB轻度组,中医辨证以肝郁脾虚型为主,占71.62%(53/74);中度组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占66.66%(14/21);重度组病例均属瘀血阻络型.④依中医证型肝内CⅣ免疫组化检测,瘀血阻络型肝内CⅣ检测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型(P<0.01);⑤血清PCⅢ、HA与CⅣ检测值瘀血阻络型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型(P<0.01);⑥肝内CⅣ检测值与血清PCⅢ、HA和CⅣ检测值比较,呈明显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995,0.993,0.984;均P<0.01).结论:CHB患者肝组织病理、肝内CⅣ免疫组化及血清PCⅢ、HA、CⅣ同步检测与中医证型间有显著相关性,对指导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临床采集到的证候要素,采用经验辨证和聚类分析方法,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证候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运用制定的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210例FD重叠D-IBS患者资料,以主要临床症状为证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归纳FD重叠D-IBS的证候规律。[结果]210例FD重叠D-IBS患者中,基于经验的中医证候类型,脾虚湿阻证76例,占36.19%,肝郁脾虚证69例,占32.86%,脾肾阳虚证24例,占11.43%,脾胃气虚证16例,占7.62%,寒热错杂证15例,占7.14%,脾胃湿热证7例,占3.33%,肝气郁结证3例,占1.43%。基于聚类分析,具有3种主要证候类型: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证。[结论]FD重叠D-IBS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为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生化及免疫特征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中医辨证规律。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2021年临床资料完整的118例PB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检测生化指标(ALP、GGT、TBil)及免疫指标(IgM、CD4+T细胞绝对值、CD8+T细胞绝对值、AMA、AMA-M2、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ACA),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中医证型的相关生化及免疫因素。结果:肝郁脾虚证患者GGT水平显著低于瘀血阻络证患者;湿热中阻证患者IgM水平较其他三组显著升高;瘀血阻络证患者TB水平、gp210及ACA阳性率较其他三组均显著升高;湿热中阻证患者CD8+ T细胞数显著高于肝郁脾虚证患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低GGT、TBil、IgM、CD8+ T细胞水平及ACA阴性是肝郁脾虚证PBC患者的特征;TBil升高、ACA阳性是瘀血阻络证PBC患者的特征。结论:肝郁脾虚证是早期PBC的代表证型,以低GGT、TBi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改变、肝内Ⅳ型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04例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并行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中医分型。结果:①104例患者病理诊断分型,轻度74例,中度21例,重度9例;②104例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型56例,肝胆湿热型3例,肝肾阴虚型14例,脾肾阳虚型5例,瘀血阻络型26例;③病理分型轻度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71.62%),中度者中瘀血阻络型占66.67%,重度者9例均为瘀血阻络型;④肝郁脾虚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低,肝内纤维化程度轻;瘀血阻络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多,肝内纤维化程度最重(P<0.01),其余3型介于两者之间,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肝郁脾虚型为主,随着肝损害加重,瘀血阻络型逐渐增加,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者要注重疏肝健脾,对中、重度者要注意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证型分布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171例CHB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观察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肝纤维化4项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型主要见于在肝纤维化早期(S1),瘀血阻络型主要见于肝纤维化中晚期(S3~S4),两者比较,各病理期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A含量显著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瘀血阻络型HA含量高于肝肾阴虚型和湿热中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阻络组LN和Ⅳ-C含量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证型患者血清PCⅢ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B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M)、病毒前C区变异株等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83例CHB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分别进行肝功能、HBV-M、HBVDNA及HBV前C区变异株的检测,同时行B超测患者脾脏大小,分析证型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湿热中阻和肝郁脾虚型患者的ALT、AST、TBA、Alb、A/G等结果明显高于其他3型,P<0.05。②TBil、DBil值异常主要见于湿热中阻型,明显高于其他4型,P<0.05。③湿热中阻和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DNA值明显低于其他3型,P<0.05,而前C区变异株在该两型较高,与其他3型比较,P<0.05。④脾肿大由低到高依次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阴虚、肝肾阳虚、瘀血阻络型,瘀血阻络型最高与其他4型比较,P<0.05。结论:①湿热中阻和肝郁脾虚型患者肝脏炎症反应较重,湿热中阻型是黄疸的主要证型,多出现在疾病的早期,预后较好;②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患者肝功能相对低下,以瘀血阻络型尤为明显,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预后欠佳;③HBVDNA、HBeAg阳性率在实证中偏低,在虚证中偏高,与此相反HBV前C区变异率在实证中偏高,虚证中较低,提示实证者免疫功能较强,虚证者免疫功能较弱,而脾肿大的检测结果提示了CHB病势演变及预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 HBV)前 C区基因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将 1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 5种证型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 PCR- SSCP)银染技术检测 HBV前 C区基因变异。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患者 HBV前 C区突变率为 61.1% ( 3 3 / 5 4 ) ;瘀血阻络型为5 7.6% ( 19/ 3 3 ) ;肝郁脾虚型为 2 9.8% ( 14 / 4 7) ;肝肾阴虚型为 3 8.1% ( 8/ 2 1) ;脾肾阳虚型为 14 .3 % ( 1/ 7)。结论 :HBV前 C区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湿热中阻型和瘀血阻络型突变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及证型分布.方法:以100例慢乙肝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A-E组,对应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内结,5组对象均检测血尿酸(UA)、血清肌酐(CREA)、尿素(UREA)、直接胆红素...  相似文献   

15.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sIL—2R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关系。方法:对2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sIL-2R进行观察,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血瘀型,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包括肝郁脾虚型和血瘀型)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表现在CD_3~ 、CD_4~ 、CD_4~ /CD_8~ 比值明显降低(P<0.01),CD_8~ 、sIL-2R明显增高(P<0.01)。血瘀型CD_3~ 、CD_4~ 、CD_4~ /CD_8~ 比值低于肝郁脾虚型,CD_8~ 、sIL-2R高于肝郁脾虚型。结论:血瘀型免疫损伤比肝郁脾虚型严重,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微观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惠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分级(G)、分期(S)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22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肝活检,比较中医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五个基本证型患者肝脏病理G和S的变化。结果瘀血阻络组与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的肝功能有显著性差异,而肝郁脾虚组与湿热中阻组之间的肝功能差异不显著。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患者的肝脏病理主要在G0~G2和S0~S2范围,肝郁脾虚与湿热中阻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瘀血阻络组主要在G3~G4和S3~S4范围,与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与瘀血证的关系密切,病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瘀血证的有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IB-4指数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43例CHB肝郁脾虚证患者和湿热中阻证患者抽血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小板(PLT)的检测及肝穿刺活检,结合患者年龄,根据FIB-4计算公式得出FIB-4指数,对肝活检病理进行GS分期,以肝穿刺病理为金标准绘制出FIB-4指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其对CHB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CHB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患者的FIB-4指数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比(P0.001)。结论:FIB-4指数是简单有效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肝穿刺,CHB湿热中阻证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较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的前C区、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8年6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CHB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HBV血清学指标、HBV各位点变异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参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标准,对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继而分析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多组之间及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纳入235例CHB患者中,湿热内结证101例,肝郁脾虚证88例,瘀血阻络证17例,肝肾阴虚证19例,脾肾阳虚证10例。性别、年龄、病程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显著差异(χ2=17.389、H=173.280、H=86.520,P值均<0.01)。CHB患者年龄在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0.150,P<0.001)。HBV前C、C、BCP区变异的CHB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58.117,P<0.001),主要证型为湿热内结证和肝郁脾虚证,两证型所占比例为80.43%。湿热内结证易出现A1762T、G1764A位点变异,肝郁脾虚证易出现G1896A、A1762T、G1764A位点变异,瘀血阻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均易出现G1764A位点变异,脾肾阳虚证易出现I97L位点变异。结论CHB患者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湿热内结证及肝郁脾虚证最常见,脾肾阳虚证易发生I97L位点变异。  相似文献   

20.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