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老年人及其照料者对老年期常见精神障碍症状和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了解精神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探索宣传教育的重点。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经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筛查后,对广州市431名老年人及423名老年人照料者进行老年期常见精神障碍的症状和预防知识问卷调查,比较老年人和照料者两组间对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差异。结果:老年人组及照料者组对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4%vs.75.5%,P0.05)。老年人组对老年痴呆最常见原因及老年抑郁症主要病因的知晓率均低于照料者组(36.2%vs.47.0%,26.2%vs.43.0%,均P0.01);老年人组对过分关注身体健康、无故怀疑自己生病属心理问题及老年人抑郁症身体表现的知晓率均高于照料者组(88.9%vs.83.7%,84.0%vs.76.4%,均P0.01)。城市老年人及照料者的知晓率均高于农村老年人及照料者(77.4%vs.70.9%,77.3%vs.73.6%,均P0.05),且老年人组中教育程度高者知晓率较高(P0.01)。结论:广州市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中精神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程度总体较好,而精神障碍病因或致病因素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情况并探讨照料者身份对患者需求的影响,以期为完善精神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调查问卷(无锡版)对上海市2285例社区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照料者为配偶(38.7%)和父母(34.7%);照料者身份不同的患者在工作(χ~2=117.241,P0.01),行为与冲动控制(F=5.865,P0.01),家庭和歧视(F=10.706,P0.01),社会福利与住房(F=7.174,P0.01),自我照料(F=7.425,P0.01),娱乐(F=13.478,P0.01),压力管理(F=8.686,P0.01),医疗服务与治疗(F=7.952,P0.01),社会保障(F=31.494,P0.01),社会交往与亲密关系(F=18.658,P0.01),精神卫生知识(F=12.809,P0.01),治疗依从(F=11.586,P0.01),症状管理(F=10.057,P0.01),心理社会关怀(F=7.968,P0.01),社区康复(F=10.345,P0.01),情绪管理(F=10.713,P0.01)和教育(χ~2=69.264,P0.01)17个康复需求因子评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照料者身份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康复需求,提示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照料者身份不同的患者提供精神卫生服务,以促进患者精神康复。  相似文献   

3.
精神卫生政策是体现了为改善人群精神健康,减轻精神障碍负担的价值观、原则和目标的政府正式决定。基于国外精神卫生政策的政府文件和相关法律,以及学者和WHO等国际组织对各国精神卫生政策所作的报告和文献,本文从精神健康的促进和精神疾病的预防、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福利、精神卫生的人力资源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精神卫生监测、精神卫生服务与政策研究等8个领域综述和分析了国外有效的全国性精神卫生政策及其内容,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昆明市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城市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成套调查问卷,对514名社区及学校人群进行无记名的调查。结果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各项知晓率均低于45%,对精神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晓率最低(8.4%),不同职业人群、家人中有无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群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存在显著差异。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与认识方面,85%的人群对精神障碍患者表示关心和同情,47.5%的人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只有一部分人是危险人物;家人中有精神障碍患者的被调查者持负面看法的比例更高,且两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城市人群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应加强精神卫生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法规和相关政策,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汶川受灾地区社区、乡镇卫生院工作者的精神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为精神卫生培训提供依据,为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灾后社区、乡镇卫生工作者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班学员353名为研究样本,回收有效问卷313份。使用自编精神卫生知识评估问卷和精神卫生服务调查表进行评估。自编精神卫生知识评估问卷包含抑郁症、酒精依赖、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5种精神障碍。结果:受灾地区乡镇、社区卫生院工作者对于社区5种精神障碍准确诊断率最高的案例为抑郁症(77.0%),药物处理中位数得分最高的为酒依赖;非药物处理中位数得分最高的是酒依赖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培训前1月内报告未接诊过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乡镇卫生院工作者占53.4%。不知道任何1所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院工作者占35.1%;不知道精神科专科会诊的占37.7%;不能邀请精神科专科会诊的占39.6%。结论:汶川地震后,受灾地区的乡镇、社区卫生院工作者精神卫生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相对弱。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曾于2013年8月针对《精神卫生法》实施后社会上出现的错误认识和一些诸如精神障碍者监护人不尽监护职责等问题撰写了《论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及其相关问题》一文~([1]),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民法意义上的监护制度以及有关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不尽监护职责所需承担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等问题。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2]),已  相似文献   

7.
目的:父母患有严重精神障碍,亲子养育功能不良,可能对其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环境造成影响,本研究拟了解患者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调查患者的12~17岁子女,收集人口学信息、家庭特征和亲子沟通情况;采用亲子沟通量表评估父子/母子沟通的开放性和问题性。结果:149例子女中,70.5%父母诊断为精神分裂症,63.8%家庭不经常沟通;因素分析显示,主要照料者是否为父母影响亲子沟通量表得分(P<0.01);父母照料组较之非父母照料组,母子/父子沟通的总分和开放性得分以及亲子沟通频率均更高(P<0.01)。结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亲子沟通频率低;在父母不作为子女主要照料者的家庭,亲子沟通情况相对更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西安市社区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知识、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症状和预防知识调查表为工具,对西安市4个社区的55岁以上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00份。结果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心理卫生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8%;男性回答正确率为78%,女性回答正确率为79%,经χ2检验,两者无明显差异;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的文化程度与回答正确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市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对"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已达到《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达到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特点。方法 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老年期精神障碍以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AD及神经症较多见。生活事件与老年期精神障碍关系密切。发生率高达33.33%.常见的首发症状有失眠、记忆力减退、多疑等。结论 加强老年精神卫生的研究对提高老年人精神卫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拟定2017年9月上旬在北京市举办第3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培训班。该培训班目标是培训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及精神科医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面向精神科医生、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老师及学生、卫生经济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介绍我国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及疾病负担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保定市老年人及其照料者对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的认识程度,以利于辅助相关部门对精神卫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保定市老年人和照料者共960人,采用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调查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实际完成921人调查,其中老年人427人,照料者494人。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93.2%。城市较农村痴呆知晓率高(88.8%vs.81.0%,χ2=6.745,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人与照料者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总分与年龄成负相关(r=-0.69,P0.05),与受教育年限及家庭收入均成正相关(r=0.148,0.070;均P0.05)。老年人总分与受教育年限及家庭收入均成正相关(r=0.172,0.156;均P0.01)。照料者总分与受教育年限成正相关(r=0.104,P0.05)。结论农村较城市人群对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大对农村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2017)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拟定2017年9月上旬在北京市举办第3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培训班。该培训班目标是培训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及精神科医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面向精神科医生、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老师及学生、卫生经济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介绍我国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及疾病负担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2017)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拟定2017年9月上旬在北京市举办第3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培训班。该培训班目标是培训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及精神科医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面向精神科医生、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老师及学生、卫生经济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介绍我国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及疾病负担研究的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和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数据,描述历年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情况,并通过纵向比较历年治疗康复率,总结精神残疾人接受治疗康复的变化趋势。方法: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是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每年一次的追踪调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在全国734个县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2 526 145人,首先通过筛查发现疑似残疾人,然后由精神科医生依据ICD-10和WHO DAS II标准,将患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WHO DAS II得分≥52分者,诊断为精神残疾。自2007至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每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734个样本县中每个县抽取1~2个调查小区,通过入户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生活在小区中残疾人的生活、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情况。结果:分析发现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康复率大幅上升,自2007至2013年,≤17岁有精神残疾的儿童接受治疗训练率从23.5%上升至43.9%,≥18岁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率从49.5%上升至66.9%,接受康复率从21.8%上升至58.7%。但是,关于治疗康复效果,历年调查中认为效果"一般"的有精神残疾者均远远多于认为效果"好"或者"较好"者。并且≥18岁有精神残疾者治疗康复的形式多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日间照料与托养;参加工疗、农疗和职业劳动技能训练者相对较少。结论:从2007到2013年的几年里,我们国家精神残疾治疗康复服务的覆盖率大幅提高。未来在继续增加治疗康复服务覆盖率的同时,需关注如何提高治疗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内蒙古自治区社区5类精神障碍终生患者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现况,为健康教育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自治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共12 315名,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调查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等5类精神障碍及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现况,以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5类精神障碍中,任何一种精神障碍终生患者咨询率为18.7%,治疗率为10.2%,患者接受非医务工作者治疗的比例最高(31.4%),其次是接受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治疗;患者中有1.1%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有2.5%的患者接受心理治疗。结论:内蒙古自治区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要广泛开展正确求医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份题为《精神卫生:新观念,新希望》的报告指出,精神障碍问题往往被低估,三分之二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不进行治疗,而社会的歧视以及治疗手段的不足又阻碍这些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照料者生命质量水平的现状以及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反映AD患者照料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为AD患者照料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00名AD患者照料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不同居住地的AD患者照料者在生理功能(t=-4.324,P0.001)、生理职能(t=-2.902,P0.01)、身体疼痛(t=3.918,P0.001)、总体健康(t=-4.041,P0.001)、社会支持各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t=-5.787,P0.001)上存在差异;(2)与患者关系不同的AD患者照料者在生理功能(F=4.057,P0.05)、生理职能(F=6.808,P0.01)、身体疼痛(F=25.768,P0.001)、总体健康(F=8.448,P0.001)、活力(F=10.514,P0.001)、社会功能(F=3.235,P0.05)、精神健康(F=7.078,P0.01)、社会支持各维度上及社会支持总分(F=11.939,P0.001)、生命质量总分(F=3.531,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3)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AD患者照料者在生命质量各维度(除精神健康)及社会支持总分(F=3.718~30.938,P0.001)上差异具有显著性;(4)社会支持得分与生命质量总分、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r=0.315,0.361,0.243,0.384,0.283;P0.01)。结论:(1)AD患者照料者的生命质量、社会支持水平受居住地、与患者关系、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影响。(2)社会支持越强,AD患者照料者的生命质量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8.
正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狭义的精神卫生,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重归社会。广义的精神卫生,指研究健康者增进和提高精神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该定义的  相似文献   

19.
对精神障碍患者亲属综合性心理干预效果测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家庭在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康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尤其如此.本研究以精神障碍患者的亲属作为干预对象,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病人病情、家属自身心理状况及家属相关知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在我国精神卫生问题逐渐得到更多关注~([1]),据估计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以伤残调整寿命年计算,其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于首位,已经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2])。根据WTO推算,到2020年精神疾病的负担占比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3])。目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精神疾病展开研究,但有关贫困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现况的数据并不多见。2015年官方数据显示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