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设定为观察组;并对脑梗死患者68例,经彩色超声检查,设定为对照组,均采用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可有效判定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45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出现了颈动脉狭窄和闭塞,24例患者出现椎动脉狭窄或发育异常。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发现16例患者出现了颈动脉狭窄和闭塞,9例患者出现椎动脉狭窄或发育异常。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对于其它颈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探讨临床上对动脉狭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成像方法进行评估和检测的可靠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01月至2014年0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以及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时进行检测,比较二者的检测结果,分析和探讨临床上对动脉狭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成像方法进行评估和检测的可靠性及其临床价值。结果临床上采用64排螺旋CT设备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超过50%、超过70%以及低于50%患者的病变敏感性分别为92.68(152/164)、89.63(121/135)、75.00(57/76),特异性分别为96.19(631/656)、92.26(632/685)、91.67(682/744)。结论临床上采用64排螺旋CT成像方法诊断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患者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冠心病早期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早期患者纳入研究,分别予以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患者的不同诊断措施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共显示986个血管节段,可用于评估的为918个,成功率93.10%,冠脉造影检查可用于评估的为926个,成功率为93.9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的管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无狭窄者679例,轻度62例,中度105例,重度58例,完全闭塞者14例,未能评价者68例,而冠脉造影显示无狭窄者683例,轻度56例,中度115例,重度62例,完全闭塞者10例,未能评价者60例,两种检查方式各个分组的总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早期的诊断中,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传统金标准冠脉造影的结果相一致,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后循环缺血(PCI)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确诊收治的63例PCI患者行椎动脉CTA检查,对椎动脉的起始、走行、血管腔狭窄及周围压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3例PCI患者CTA检查检出椎动脉异常者59例(93.7%),其中血管纤细42支,血管走行及开口异常35支,动脉狭窄110段,椎动脉闭塞9段,椎体骨质增生压迫血管104段。结论椎动脉CTA检查在PCI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8月我院32例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320排动态容积CT、64排螺旋CT平扫及DSA检查结果。结果DSA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中单处静脉窦受累8例,2处及2处以上受累24例,累及血管段共90处。320排动态容积CT与DSA诊断完全一致,无漏诊,准确率为100%。64排螺旋CT检查漏诊率为8.9%,准确率为91.1%。320排动态容积CT准确性高于64排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使用64排螺旋CT对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均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同时开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研究64排螺旋CT用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判断准确率等。结果对比后发现,64排螺旋CT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及阴性、阳性预测值等均优于常规冠脉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对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其准确度和灵敏度等均处于较高水平,在诊断初期轻度狭窄时其灵敏度也优于常规动脉造影,特异性和精确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囊性病变的超声表现,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管外膜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科12例血管外膜囊性病变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结果本组12例患者术前确诊8例,误诊4例,12例患者均为单发,7例位于腘动脉,4例位于髂外动脉-股动脉,1例位于髂外静脉,根据囊肿形态及管腔的狭窄特点可分为偏心性囊肿和向心性囊肿,偏心性囊肿8例,向心性囊肿4例,超声显示患者受累血管外壁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宽,横切见血管外形无改变,管腔受压,内径变细,11例动脉受累的患者,囊肿与管腔之间可见3层管壁结构,狭窄处血流收缩期峰速度可加快,频谱形态呈湍流样改变,病变远心端动脉血流峰速度减低,病变位于静脉的1例患者,远心端静脉管腔增宽,血流缓慢,血管造影显示受累动脉处管腔狭窄,CT可见管腔外单腔或多腔肿物,管腔呈充盈缺损或变细,12例病例均行囊肿切除及血管外膜剥离术。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显示CAD患者囊肿的位置、形态和内部回声等,准确评价管腔狭窄特点、程度和血流状态,对CA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测,对比螺旋CT检查与金标准(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观察64排螺旋CT检测图像表现。结果与金标准结果比较,CT检查符合度、敏感度及特异度依次为90.47%、93.85%、71.43%,经一致性检验得知Kappa0.70,(P0.05);64排螺旋CT检测图像表现为分叶征,病灶边界不规则、呈花瓣样共74例;表现为毛刺征,病变周围发现短细线影,呈放射状患者共72例。本组患者中显示肿瘤内部发生磨损样病变45例、空气支气管征象28例、空泡征象38例、钙化征象12例。结论 64排螺旋CT对早期周围型肺癌具有积极诊断价值,即诊断符合率高,同时可显示患者CT检测图像具体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通过软件分析后,综合分析各种图像来评价颅内动脉瘤。结果 88例患者被确诊为动脉瘤患者,其中60例为单发动脉瘤患者,主要内包括2例基底动脉-右椎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大脑前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20例颈内动脉瘤;28例为多发动脉瘤。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多层螺旋CT在急诊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集我院2004年2月~2014年10月诊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SONDSITE公司的M-Turbo便携式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1-5MHZ,检查内容包括M型及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率多普勒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pro 64排螺旋CT,扫描参数,140KV,350~550ma,层厚5 mm,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加增强,造影剂选用碘海醇370 mg/m L,经右侧前臂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4.0ml/s,延时23~28 s,使用高压注射器,应用智能跟踪技术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腹主动脉分叉部下方3cm处。所得图像,重建数据后传至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显示管腔内情况。结果 TTE诊断符合率为92.2%,CT诊断符合率为100%,TTE评估主动脉弓是否受累诊断符合率为94.6%,CT诊断符合率为100%。TTE评估主动脉瓣结构及功能受累程度诊断优于CT,而螺旋CT评估胸、腹主动脉分支血管及冠状动脉受累优于TTE。结论两种影像检查各有优缺点,TTE价格低廉,重复性强、方便,易于床头急诊,对于临床休克、心衰等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观察具有重要价值。而螺旋CT可进一步明确诊断胸、腹主动脉分支血管及冠状动脉的受累情况,为患者作出快速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对所选患者冠脉主干以及重要的分支部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检测,记录所得的检测结果。结果经过检测发现,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最主要的是对患者伤害小。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鉴定,能够对患者产生良好的显影效果,对冠心病的诊断效果也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在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采取自愿原则,选取我院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均给予两组患者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检查,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经检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3 8,P0.05)。结论 在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双源CT冠状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3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CTA进行成像检查,观察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在检查后发现317例患者的1108支冠脉伴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情况,有45例患者的108支冠脉伴被诊断为重度狭窄和闭塞情况;双源CT冠状动脉可以显示患者冠状动脉和较大分支走行区域的支架影像和钙化情况。双源CT冠状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水平都较高。结论对于冠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上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有重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AT)、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诊治资料。结果:MSCAT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23/2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9.6%(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后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且方便、安全,可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CT在头颈CTA中最佳扫描时机。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CT头颈血管造影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对患者的诊断结果,分析CT扫描延迟时间长短与造影剂浓度间的相关性。设计出新的CT扫描延迟时间公式后,推导出CT在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最佳扫描时机。结果 A组中的51例患者按照新的CT扫描延迟计算方法实施头颈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后,测得CCA中的造影剂浓度CT平均值为(367±49)HU;B组中的35例患者按照常规的CT扫描延迟计算方法实施头颈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后,测得CCA中的造影剂浓度CT平均值为(436±81)HU,明显高于A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要实施64排CT头颈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的患者采用新设计的扫描延迟计算公式后,能最大限度地将造影剂浓度值控制在血管软斑块浓度值范围内,以提升造影成像质量与清晰度,避免伪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头颅共振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将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多排螺旋CT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并对两种检查技术的诊断符合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为98.08%(51/52),高于多排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84.62%(44/5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准确率及病因评价要优于多排螺旋CT,前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用于骨关节骨折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骨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随后用MPR、SSD、VR等后处理技术,对比在不同骨关节骨折中DR、周围图像和上述三种后图像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MPR检出率为100%,DR、SSD检出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结合其后处理技术诊断骨关节骨折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肠壁缺血性病变使用64排CT诊断的效果。方法为我院50例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使用64排CT诊断,探讨临床中患者的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的对比性。结果患者接受了64排CT诊断,有96%的患者检查出血管狭窄、46%的患者检查出肠系膜下动脉狭窄、28%的患者检查出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22%的患者检查出腹主动脉狭窄。结论 64排CT可以有效的诊断出肠壁缺血性病变疾病,具有较高准确性,不会给患者带来创伤,安全性高,时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我院的64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回顾分析患者检查结果。结果经螺旋CT检查,肺癌患者管壁增厚、阻塞性病变、腔内外病变、转移性病变检查率分别为32.81%、48.44%、9.38%、9.38%,与病理诊断检查率无明显差异(P0.05);经螺旋CT检查,肺癌患者检查准确率为96.88%,病理诊断确诊为肺癌准确率为95.31%,两种诊断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螺旋CT对于诊断肺癌准确率较高,安全性高,且快捷简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