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9月我院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择取同期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颈部血管超声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狭窄比例为36.11%,中膜增厚比例为97.22%,斑块比例为72.22%,舒张期最小流速为(15.1±0.9)cm/s,RI为(0.9±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及诊断提供重要影像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后循环缺血(PCI)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确诊收治的63例PCI患者行椎动脉CTA检查,对椎动脉的起始、走行、血管腔狭窄及周围压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3例PCI患者CTA检查检出椎动脉异常者59例(93.7%),其中血管纤细42支,血管走行及开口异常35支,动脉狭窄110段,椎动脉闭塞9段,椎体骨质增生压迫血管104段。结论椎动脉CTA检查在PCI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门诊就诊和住院的TIA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将患者分为TIA 1组(单纯TIA发作)和TIA 2组(TIA发作+脑梗死病史);选取本院同期无脑梗死或TIA患者共10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三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结果三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TIA 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较TIA 1组和对照组更严重,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最轻(P<0.05)。TIA 1组与TIA 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和斑块检出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和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IA 1组与TIA 2组患者不同性质斑块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IA 2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TIA 1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可较好地显示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情况。单纯TIA患者的颈部血管病变程度与脑梗死患者相近,应及早对其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血流显像(CDFI)和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前诊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抽取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于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半年实施CDFI、CTA检查, 均随访半年。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统计CDFI、CTA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 比较术前和术后半年患者的CDFI检查结果[狭窄段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CTA检查结果(狭窄远端直径、最小残余直径)。结果 11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 经DSA检查确诊重度狭窄79例, 非重度狭窄35例;CDFI诊断出重度狭窄75例, 非重度狭窄27例;CTA诊断出重度狭窄77例, 非重度狭窄30例。CDFI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94.94%(75/79)、77.14%(27/35)、89.47%(102/114)]与CTA诊断[97.47%(77/79)、85.71%(30/35)、93.86%(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CT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CT科2014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患者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CT动脉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结果在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脑动脉瘤患者52例,脑动脉狭窄患者43例,烟雾病患者5例,共有97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符,总相符率为97%。而在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脑动脉瘤患者57例,脑动脉狭窄患者41例,烟雾病患者2例,共有95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符,总相符率为95%。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总相符率高于CT动脉血管成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烟雾病的诊断正确率更高,与CT动脉血管成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正确率更高,应用价值高于CT动脉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A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且统计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数据资料。结果 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检查时发现,受累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管壁增厚现象,且管腔闭塞或者狭窄,管腔狭窄存在一定向心性,且不少合并狭窄后扩张的临床症状,且经过多重图像后处理方法能够对受累的大血管以及其分支血管的闭塞情况、狭窄程度或、侧支血管产生形成进行清晰显示;通过Lupi-Herrea分类法发现,6例I型患者、2例Ⅱ型患者、3例Ⅲ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CT结果。结论将64排CTA成像技术应用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能够对大动脉炎累及分支管壁以及主动脉情况进行显示,三维重建技术可对病变范围以及病变程度进行清晰展示,是首选的一种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的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2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7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两组的脉内中膜厚度增高变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以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率为100.0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72.22%、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41.67%,而对照组仅为13.89%、0.00%、15.28%,观察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发人群具有一定的帮助,有效帮助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很好地发挥其在早期预警、诊断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对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情况。结果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以颈内动脉开口处闭塞或狭窄最为常见(19/23),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以椎动脉开口处及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17/18),脑梗死患者前、后循环动脉均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最为常见(χ2=43.51,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前循环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后循环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结论采用DSA评估病变血管以及侧支代偿情况准确全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筛选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将其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诊断筛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冠心病早期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早期患者纳入研究,分别予以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患者的不同诊断措施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共显示986个血管节段,可用于评估的为918个,成功率93.10%,冠脉造影检查可用于评估的为926个,成功率为93.9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的管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无狭窄者679例,轻度62例,中度105例,重度58例,完全闭塞者14例,未能评价者68例,而冠脉造影显示无狭窄者683例,轻度56例,中度115例,重度62例,完全闭塞者10例,未能评价者60例,两种检查方式各个分组的总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早期的诊断中,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传统金标准冠脉造影的结果相一致,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16层螺旋CT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患病6 h内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总结分析本组早期脑梗死患者CT影像特点。结果:106例患者经过CT检查显示,55例患者的左侧大脑区域脑血管出现阻塞,28例患者的右侧大脑区域脑血管出现阻塞,15例患者的基底节区域脑血管发生阻塞,4例患者的小脑区域血管发生阻塞,4例患者的桥脑区血管发生堵塞;本组106例患者有75例患者出现了CT异常特征,占70.75%。88例患者被明确诊断为早期脑梗死,诊断确诊率为83.02%。28例患者的CT影像没有显示异常特征,占26.42%,102例患者在患病后1~2 d确诊早期脑梗死,其他4例由于动脉干闭塞最终死亡。结论:诊断早期脑梗死应用16层螺旋CT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检出患者的病灶部位,并确定范围,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设定为观察组;并对脑梗死患者68例,经彩色超声检查,设定为对照组,均采用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可有效判定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脑出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MSCTA检查结果、疾病诱发原因和肿瘤发生位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病位置包括大脑中动脉、椎基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等,不同部位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异常原因包括静脉性血管畸形、烟雾病、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和其他原因等,且不同异常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脑出血的早期检查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为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在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月到我院检查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层螺旋CT成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以CAG为金标准,对图像结果进行狭窄程度评价。结果 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最终确诊,确诊前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最终确诊70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22%,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中,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34例,重度狭窄4例;多层螺旋CT检查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多层螺旋CT用于冠心病的患者检查中能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且准确性高,能有效检查出患者的病变情况,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临床应用的优劣。方法截取本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共420例患者分为超声组及DSA组,对比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差异性。结果超声组斑块检查率较DSA组高27.76%,颈动脉狭窄≥70%患者检出率DSA组较超声组高15.4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420例患者共检查出动脉硬化339例,检出率为80.71%,病变左侧较右侧多,颈动脉分叉处(BIF)占47.74%,扁平斑占49.71%。结论颈动脉硬化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多见,行颈动脉检查可早期发现斑块,DSA为检查金标准,在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中检查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在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采取自愿原则,选取我院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均给予两组患者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检查,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经检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3 8,P0.05)。结论 在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应用在脑血管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50例通过CT血管造影方式进行检查的疑似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全面评估并诊断,研究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43例血管性病变,7例无异常,脑血管病变检出率为86%。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例可能患有脑动脉瘤疾病,通过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现象,剩余患者诊断相符。结论: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7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47例正常者为对照组,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探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可见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对照组未出现脑部血管不清晰情况。总确诊率和定位诊断率各为95.74%和100.00%。梗死病灶血管呈不同程度病变,在血管正常、血管狭窄方面,梗死病灶20 mm者多于梗死病灶≥20 mm的患者,在血管闭阻方面,明显少于≥20 mm梗死病灶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探查脑血管疾病,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AT)、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诊治资料。结果:MSCAT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23/2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9.6%(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后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且方便、安全,可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2016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对其均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均经DSA检查后结果显示,13例患者肝动脉起源走形及解剖存在变异(3例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肝动脉和腹腔动脉肿瘤出现了闭塞),49例患者影像结果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中18例肝动脉期分流,31例为肿瘤染色);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符合率高达100.00%。结论临床上对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时,采用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辅助治疗,效果较好,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神经介入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脑血管疾病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开颅手术,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神经介入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在治疗后采用DSA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恢复良好,降低85%以上,并且在治疗后并未出现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对照组30例患者在手术后的颈动脉狭窄和椎动脉狭窄降低仅为45%左右,并且有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就颈动脉狭窄和椎动脉狭窄的降低情况比较和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神经介入的疗法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的状况,同时治疗后未出现并发症,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